分享

靖难之役后,朱棣攻下南京,为何又迁都北平?

 史家之韵 2022-03-18

明朝初年,退居漠北的北元残余势力不甘心被朱元璋所击败,而是积蓄力量随时准备南下反攻,企图恢复旧日的统治。

朱元璋为了加强北方的防御力量,封他的第四个儿子朱棣为燕王,镇守北平(今北京),同时,还封了许多儿子为藩王,比如第十三子朱桂为代王,镇守大同,和北平互相呼应,因此,北平成了当时北方的政治中心和军事重镇。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去世,由于太子朱标早逝,故皇太孙朱允炆继位为帝,是为建文帝。当时,镇守北部边疆的诸王已有很大的权势,朱允炆对这些皇叔们忧心忡忡。为此,他与兵部尚书齐泰、太常卿黄子澄等商量该怎么办。

齐泰、黄子澄认为诸王权势过大,恐难驾驭为由,力主削藩。在削藩顺序上,齐泰认为应先削实力最强的燕王。但黄子澄反对,认为燕王有功无过,为了争取舆论支持,应该先找有问题的亲王下手。建文帝支持黄子澄,遂先后废除周、代、岷、湘、齐五位亲王。

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朱棣眼看建文帝就要对自己动手了,遂起兵反抗,并打出了诛“奸臣”齐泰、黄子澄,为国“靖难”之名。

建文四年(1402年),燕王朱棣的军队攻下明朝都城应天(今江苏南京),建文帝不知所踪,于是,朱棣通过“靖难之役”夺得帝位,成为明成祖。之后,朱棣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也采取了削藩的政策。

当时朱棣的势力最强大,因此他削藩的过程很简单,各地的藩王都被顺利地解除了兵权,有的藩王迁徙了封地,有的废除了封号。

这样做之后,固然使明朝的中央集权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可是另一方面,却又出现了一个新的问题。那就是原来担负北方边防任务的各藩王都被撤销了,北方的边防也就变得十分空虚。

而这时,北元的骑兵时时入侵,对明朝的北方边境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朱棣在深思熟虑之后,决定把都城迁到北平,以加强北方的防御力量。

永乐元年(1403年),朱棣把北平改名为北京,并从第二年起,开始大规模营建北京。他派大臣到四川、湖广、江西、浙江、山西等地,去采伐粗大的木材,开凿巨大的白石,作为建筑材料。

各种木材、白石、砖瓦、颜料以及金银、黄铜等原材料也被纷纷运到北京。大批具有各种建筑技能的优秀工匠和上百万的民工,也从各地被征集来,开始修建北京。

永乐十八年(1420年),经过十几年的艰苦建设,北京的城墙和宫殿的主要部分完工。次年,朱棣率群臣正式迁都北京,把南京作为留都。从此,北京开始成为明、清的都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