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伊阙之战是白起军事崛起的开端,也是其战术特点淋漓尽致的展现

 老易说史 2022-03-18

实现了的概率才是概率

一个国家和一个人都是一样的,总会有事半功倍的时候,也会有事倍功半的时候,我们也把这种无法科学论证的东西叫做时运。但是,这并不玄乎,因为船在航行的时候有顺风顺水的时候,也有逆水行舟的时候;树在生长的时候会遇到阳光普照,也会遇到阴雨连连。

所以,我们人这个一辈子大多数都是在碌碌无为,区分人与人之间最终成就的差别,往往不是谁比谁更努力,而是谁比谁更善于抓住机会,或者说谁抓住了机会。

秦国在其成就霸业的过程中,其实就是一个十分幸运的过程,当然,秦国的历代国君也把握住了这种幸运。幸运地得到了商鞅,然后开启了战争机器;然后幸运地拥有司马错,囊括巴蜀之地;然后,上天幸运地收走了“秦霸王”秦武王。

武王之死,秦国之幸

武王只有武,不能王

秦武王是秦惠王的儿子,这家伙是中国历史上明确记载的第二个“力能扛鼎”的人(第一个是商纣王),可以说个人武力值在当时是独一档。当时的秦国正处于扩张的关键时期,有一个这么能打的带头大哥不好吗?为什么说他的死对于秦国来说是一件幸事呢?不是我们吃瓜群众闲着没事干,整天瞎讨论谁就该死,谁就该长命百岁。就事论事,秦武王的存在对秦国还没什么太多的好处!

史书上记载秦武王“生性粗直,威猛雄壮,好与勇士角力为戏”。也就是说,这位爷生性好武,而且还喜欢亲自参与;讲得直白一点,就是秦武王有严重的个人英雄主义情结,这放在一般人身上还真没有什么太大的不好,但是放到一个政权中,特别是放到一个政权的一把手的位置,却是后患无穷的。

一个国君,要证明自己能打的方式很多,事实上中国历史上能打的君主也很多,比如说刘邦、刘秀,曹操、李世民、赵匡胤、朱元璋等等,但是人家全都是上马管军下马管民。但我们的秦武王却沉迷于与人单挑,就像传说中的李元霸一样,李元霸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带头大哥吗?

秦武王就是喜欢按个人喜好办事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正是因为秦武王自己是一个武力排行榜的小迷弟,所以他重用的人也多是一些“武林高手”,比如乌获、任鄙、孟贲等。据说这个孟贲能够徒手把把两头斗得红眼了的公牛徒手分开,还能把不服气的牛徒手把牛角直接拔出来。秦武王也就因为孟贲这种能爆发洪荒之力的缘故,直接封他为大将了。说到这,有些人可能会明白老易的原因了,秦武王的用人原则是有很大问题的。

秦武王即位后的第四年,秦国举大兵,旷日持久后攻占了韩国重镇宜阳,这个地方很重要(至于有多重要还要卖个关子),反正就是一次重大的军事战略胜利。按照秦武王的性格,打了胜仗不出去显摆那不是等于锦衣夜行吗?于是,他就带着他的散打团一起到宜阳巡视了,但是,还不过瘾,他决定要到当时最大的官——周天子面前的耀武扬威一下,于是又去了洛阳。

周天子早已名不副实

当时的周天子是周赧王,这是周天子被架空上百年之后的一个周天子了,听说秦国匪帮头子来了,心里除了恐惧就没有想法了,马上遣使相迎。

大公司到小公司去考察,炫耀完了往往就是旅游,秦武王觉得要参观就要参观最牛批的景点——周朝的太庙,因为里面有大禹治水之后将神州分为九块后筑的九鼎。九鼎是象征天下的符号。太庙才是最神圣的地方。

秦武王继位时就曾言:“寡人欲容车通三川,窥周室,死不恨矣”。想必这是他心中的夙愿吧!

周天子不敢拒绝,于是就安排了。武王入太庙后,看到见九个宝鼎一字排列,甚为壮观,那家伙,自然是心潮澎湃、壮怀激烈呀!

话说大禹当年收取九州的贡金,各铸成一鼎,载其本州山川人物及贡赋田土之数,足耳俱有龙纹,又称“九龙神鼎”,夏传于商,商传于周,后来,又迁到了洛阳。九鼎名称各不同,九鼎鼎腹分别刻有荆、梁、雍、豫、徐、扬、青、兖、冀。这是九州的简称。

秦武王说:“天下分为九个堂口,而我正是雍州堂的堂主,所以我今天要把咱们雍州堂的信物带走!”这就让守鼎的官吏很为难了,但是在绝对武力的压迫下,他们也不敢直接拒绝,只能委婉地抗议:“您这玩笑开得有点大,这些鼎几百年都定于此,从未移动,每鼎有千钧之重,无人能举。”

迷信点说,举鼎的人下场都不好

殊不知,秦武王就是喜欢这粗暴的挑战,直接先问手下的任鄙、孟贲:“你们二位,谁先来?”

任鄙很识趣,说:“我只有百钧之力,此鼎重千钧,无法举起。”斗牛士孟贲却笑道:“我来试试。”孟贲确实有点本事,但鼎也只离地半尺,他就绷不住了,重重砸在地上,一抬头,眼眶都流血了。

于是,秦武王为了证明你大爷还是你大爷,不,你大哥还是你大哥,你们都不行,还是看我的吧!笑道:“你费尽全力只能勉强举起,这不算啥!看我不仅要举起来,还要再行走几步。”

撸起袖子就干,秦武王用尽平生之力,把将鼎给举起来了,但正要迈步时,却听到“咣”的一声,鼎砸秦武王脚上了。秦武王胫骨碎裂,当晚不治身亡。

秦武王死了,给秦国让路了

秦武王的死,对于整个秦国,乃至后面秦国的历史进程来讲,有一个直接好处和一个间接帮助:

直接好处就是,避免了秦国在他的治下穷兵黩武,盲目出兵,痛失已经大好的局势。秦国当时的情况,已经有了一统天下的雏形。政策对路,疆域连接西北西南,国力优势,地理优势明显。接下来要做的,就是不断利用自身已经具有的优势将剩下五个国家逐渐蚕食掉,政策与用兵的方向应趋于稳,战略的投放角度应当明确。但是,秦武王的性格与偏好,对于秦国的未来,却是一颗定时炸弹。秦武王的死,为秦国拆除了这颗定时炸弹。

魏冉是秦国的又一个贵人

间接的帮助就是,由于秦武王死的早,没有留下子嗣,他丰厚的政治遗产则在他的弟弟们之间展开了角逐。最终,有楚国背景的宣太后(芈月原型)在异父同母的兄弟魏冉(楚魏两国背景)的帮助下,战胜了惠王后一党。

魏冉随后施展铁血手腕,将惠王后一党灭门,将武王皇后送回了娘家魏国,迅速地为自己的外甥嬴稷扫平了权利障碍。这个嬴稷也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秦昭王。秦昭王在自己亲娘舅的帮助下正得了大位,作为回报重用魏冉为相,魏冉权倾朝野。这个魏冉,成为了秦国最终奠基天下的关键锁匙。

这位外戚并没有像我们印象中的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那帮鸡犬升天的传统外戚。整个秦国,在魏冉为相期间,再上一个台阶,后来统一天下的三大奠基性战役两个半全都是在魏冉当政期间达成,而魏冉之所以可以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又因为他从寒微之中慧眼独具的发现提拔并力排众议任用了一名年轻将领。

白起出世,六国颤抖

杀神登场

对于白起这个人吧,他属于我不喜欢,但是不得不佩服的一个人(四大名将我喜欢李牧)。但这个人对于秦国来说,算是再次得一人而兴邦。

此时已进入战国后期,这个历史时段所有战役的总死亡人数大约是200多万,几乎有一半以上的死亡人数是与白起有关系的,所以,白起也被称为千古第一杀神。

他的战略眼光,战术水平,操控水准在将星云集的战国时代自成一档,凌于众将之上,我们的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曾经夸奖他:“论打歼灭战,千载之下,无人能出其右。”

白起其实是王室之后

白起的祖上其实是秦国王族嬴家的人,他的祖上公子白在争夺继承权时失败了,可能是由于失败后一赌气,不要这姓了,拿名开了新户头,他们那一支就改姓白了。到了白起的父亲这时,因为特别崇拜名将吴起,所以给他起名“起”了。

白起就与众不同,不爱说话,喜欢瞎琢磨,但他却不是一个孤僻症患者,一当他想做什么事的时候,便会猛虎出笼,雷厉风行。所以白起可以用另外一句话来形容他的性格,便是“静如处子,动如脱兔”。

逢事有静气,决断不犹豫,白起从小就具备为将者的基本素养。静,才会认真去分析事物背后的逻辑、形势,才能对瞬息万变的战场做出精确的判断;决,才能及时地把握战机,才能当机立断地扩大战果或者降低损失。

恰好,白起也正是一个军事迷,他的老家在郿县,不远就是陇西高原,他经常观察附近的山势地形,脑海里时时模拟如何排兵布阵。更难能可贵的,他还能理论结合实践,他将所有能找到的兵书战册都进行了自修。

伟大往往来源于兴趣,此话实在是说得太好了。正是因为白起时刻为自己的兴趣和理想准备着,所以只要他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就能顺理成章地发光散热。

战场就是白起心中荷塘月色

为了让自己梦想实现得更早一点,白起十五岁就参军了(秦国的正常服役年龄是23岁)。蛟龙入水,可想而知,白起进入军队之后的表现是多么鹤立鸡群!这让当时的大领导魏冉对他刮目相看,简单地考察之后,便把白起调到自己身边进行重点培养。

所以,我们为什么表达对一个人美好的祝福时,有这么一句话“出门遇贵人”?因为一个人要突破原有的阶层,贵人的提携是至关重要的。当然这个前提是,你必须做好了准备,身上有值得贵人去提携你的能力和潜力。也就是说,我们先要自己做自己的贵人,才能真正得到贵人的提携。

白起生活在一个合适的年代,也遇到合适的领导,更有着超越常人的天赋和才华,他即将尽情地拥抱明天和理想。

此时的秦国,已经彻底消化了巴蜀之地,再次将苗头对准了东方。而秦国想要东进中原必须通过崤函伊洛地区以出荥阳。武王时代,秦国原本拿下了宜阳,在豫北通道上打开了一个小口子,但是又被秦武王自己给作死了。

秦昭王十三年,白起升任左庶长,领兵攻下了韩国的新城。白起这一次胜利也引起了当时世界格局的变化。

为什么会打依阕之战?

秦国占领新城后的地势图

秦国占领了新城,便掌握了洛水、伊水两条进入洛阳盆地的河流。与此同时,新城作为滩头阵地使得韩国和魏国再无险阻可以守,秦国可以将手伸入汝水、颍水,并且通过嵩山山脉南部兵临韩国首都新郑和魏国首都大梁。

新城被占,相对于韩、魏两国的大门被人一脚踢开了。虽然成皋此时在韩国手中,豫西通道的北部仍然安全,但是豫西通道的南半段已经拦不住秦国了。

韩国在新城失守后,十分恐慌。于是向魏国求援,魏国本是一根绳子上的蚂蚱,自然不可能坐视不理,于是,魏国开始全国动员,组织了十万精锐联韩抗秦。而韩国更是倾尽国力组织了14万人由大将公孙喜率领,准备夺回新城!

韩、魏两家并不傻,都知道新城是西面最后的屏障,这块地他们丢不起。脱裤子的手都要碰到自己的内裤了,还不抵抗就没机会了。

秦国十分在乎这来之不易的成果

西边的秦国对此战同样十分重视,因为他们同样明白新城这块地方对他们的战略意义。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国力强盛了,所以格局也就大了,一统天下变成了他们的终极追求。可是,这么多年过去了,老天爷给他们安排的枷锁,他们却总是无力打破(地理原因),或者说效果不大。

早些年拼命夺下了宜阳、武遂、风陵,但随后又被那个“中原均势”的信奉者齐国搅合了,被五国联军打败在了盐氏,除了宜阳地区,又都被各国夺回去了。再往前数,就更可陈了,虽然看起来胜仗打了不少,但是步子却始终迈不开。秦国看起来像一只老虎,但六国抱在一起就是一只刺猬,只要你一张嘴,他们就把刺全部露出来,秦国无从下嘴。这次好不容易拿下新城,冲破了伊水防线,这是一个绝佳的跳板,决不能错失良机。

秦国说,我终于出关了

当然,还有一个更为关键的原因,秦国要是丢掉新城,就丢掉了水运优势。这个因素看起来是隐性的,但是却是最重要的。因为战争中,决定胜负的往往不战场上的厮杀,而是后勤等辅助因素。没有了水运优势,秦国要翻山越岭行军、运粮、打仗、战胜六国,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双方对于新城这块战略要地的争夺,直接导致了依阕之战的爆发,这一战也成了白起的成名战,自此之后,“杀神”之名,响彻神州大地。

依阕之战,一鸣惊人

秦昭王也曾犹豫过

这场会战,当时秦昭王看中的将领是向寿。向寿一直驻守在秦国东方最前线的宜阳地区,对当地山川地形也熟,军龄也高,经验也足,属于更方面都合适的老将。秦昭王准备让他带领十万大军迎击韩赵联军。

从这个出兵人数,也能看出来秦国在豫西通道的前进有多么的困难。秦国的国力要远比韩、魏加一块多的多,但是,韩魏能出动24万联军,他堂堂军国主义大秦,只能拿出来10万人。不是说没有更多的兵力,而是再多了后勤就供不起了。

但是,这个时候,秦昭王的娘舅魏冉说话了,他明确表示,希望前一年拿下韩城的左庶长白起担当此次东方阻击战的总指挥。

魏冉再次起到重要作用

如果你是秦昭王,你会怎么选?一边是久经考验的一线指战员,一边,是年轻的军界新星。这就是考虑到一个人的气魄和抉择的时候到了,你愿意选择保守还是冒险?你愿意保今天还是赌明天?毕竟,这一战对于秦国来说意义十分重大,而且白起当时并没有什么过多的经验作为支撑!

很庆幸,秦昭王的选择和历史同步,他选择了白起。至于他为什么选择白起?这里面是有学问的,可能是一种赌徒心理,也有可能是源于魏冉的政治压力。但不管怎么说,秦昭王和魏冉都是异于常人,而优于常人的。

白起拜将,杀神就此大手笔出场。他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打出了让整个秦国朝堂都瞠目结舌的战略回报。

魏、韩前后布阵

韩魏联军由黄河入伊水铺天盖地而来,由于人数上的劣势,白起把战场引到了伊阙地区。因为伊阕地区的地形比较狭长,不利于兵力的全面展开。

双方在伊阙地区对峙一段时间后,白起收到了探报:“韩、魏两军的主帅貌合神离,互相推诿、各自保存实力,谁都不愿先与秦军交战。”白起一分析就明白了:这场仗本身就跟魏国没有直接关系,他应该有比较严重的看热闹心理,抵抗意志不强!

所以白起决定先拿“磨洋工”的魏国开刀。但是,还得来个声东击西。白起先派出了少量军队同韩军对阵,摆出要进攻韩军的架势。反正就是雷声要大,雨点要小。

由于伊阙地形狭隘,韩、魏两国布兵的时候,是韩在前、魏在后,韩国也搞不清虚实,整天严阵以待。而魏国则每天在大后方优哉游哉。殊不知,白起神不知鬼不觉地派了一支精锐部队绕到了魏国军队的屁股后面。

白起玩起了背后偷袭

秦国对魏军发起猛攻的时候,魏国军队根本还没有反应过来是怎么回事。仓促之下,魏军各自为战,但是,冷兵器时代,步兵作战最重要的就是阵型,阵型一乱,指挥系统就乱了,然后就是啥都乱了。乱成一团的魏军自然是溃不成军。

越过魏军阵地的秦军又开始对韩军两面夹击。韩军在得知自己被两面夹击之后,军心不稳,士兵哗变,一败涂地。秦军开始尽情地砍脑袋。

白起没有放过谁的概念

一般地,仗打到这份上也差不多了,但是,白起不一样,他的杀手锏,是歼灭战,也就是要赶尽杀绝。纵观白起的诸次战役,最重要的一条作战原则就是,他不以一城一地的得失为目标,他打仗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歼灭对方的有生力量。这个理念是不是很熟悉?是不是和我们伟大领袖的观点一致?

但是,我们要知道,白起这个理念是出现在两千多年前!当时的军事通识是孙武的“穷寇勿追”和商鞅在《商君书》中指示的“大战胜逐北无过十里”。(打跑了敌人最多撵十里)

为什么会这样呢?一来追得太远容易中埋伏,二来追得太急容易逼得对方狗急跳墙。更何况,那个时候打仗就是为了利益,所以收战利品才是首选。所以,这种“浅尝辄止”的战斗模式,使得敌人的有生力量在败仗中往往不会受到太大的伤害。战国几百年,在白起之前,经常今天你打我,明天我打你,真有那么多人可以用来打仗?主要是吃败仗的一方在兵力上受到的伤害并不大。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家里有钱,手里有刀,我就可以继续和你干。这是之前的军事结果。但是,白起不一样,我要么不打你,打你就要打到你再也爬不起。(当然,白起的歼灭思想是有制度基础的,秦国是按人头算军功的,不按战利品,人头可以慢慢割)

所以,白起的部队只要一上战场,打跑是不行的,打残是不够的,全部打死才是必须的。我党的林彪就是他的迷弟,因为林彪打仗讲究三猛:猛冲,猛追,猛打,而且还得迅速击敌,不给敌人留反应时间,不让敌人有功夫组织起有效抵抗,迅速扩大战果。

后序:魏韩式微,秦国崛起

秦国已经无可阻挡了

因为白起的“赶尽杀绝”军事思想,秦国朝堂简直就是坐在家里发大财。秦军中流传一句话:“跟着白起有脑袋砍”,就和我们当下“跟着谁有肉吃”一样。白起也被后世冠名了一个很可怕的外号:“人屠”。

伊阙之战是白起生涯中第一次震惊世界的杰作,战绩就是杀敌24万,占领伊阙地区五座城池。伊阙之战,使得韩、魏两国精锐丧失殆尽,被迫献地求和,白起也因战功卓著而升官。同年,白起趁韩、魏两国在伊阙之战惨败之机,率兵渡过黄河,夺取了魏国旧都安邑以东到乾河的大片土地(下图虚线范围)。白起之名,开始成为了世界各国的梦魇。

秦国正式进军中原

伊阙之战更大影响在于,韩、魏两国不仅门户大开,而且短期内难以再次组织起实力去对抗秦国。之后的四年内,秦国先后进攻并占领了韩国的宛(南阳市)、叶(叶县南)、邓(孟州市西);夺取了魏国的蒲阪(永济市)、轵(济源县东南)、皮氏(河津市西)等城池61座,自此开辟了一统天下的新战场。

韩、魏二国因此战被秦国打残,之后再也没有了称雄的本钱,基本上也退出了大国间的争雄。赵国开始正式接过了三晋硬扛强秦的大旗,胡服骑射后的赵国事实上也展露出了作为老牌强国勇猛、顽强和血染的风采。同时,在遥远的东方,乐毅伐齐和田单复国也将依次上演。中华大地的格局悄然间翻天覆地,但终究不过是秦国一统天下的注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