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秦国灭楚,嬴政统一天下最后的波折,历史自此打开新画卷

 老易说史 2022-03-18

千古一帝秦始皇

秦始皇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花了10年时间,最终横扫东方六国,一统天下,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的王朝。这对中国历史的意义是巨大的,“统一”的概念开始融入中华民族的骨髓,无数的朝代和国家,都前赴后继的继承着秦始皇这一伟大创举,将之视为民族的使命和国家的责任。也正因为如此,中华文明在分分合合之中永远散而不死,愈久弥新。

长平之战后,东方的军事强国——赵国被一次性打得虚脱,东方六国也因此失去了抵抗秦国的脊梁骨,给他们剩下的时间,其实不过是苟延残喘了。当雄才伟略的嬴政开始亲政后,六国走向灭亡的已是迟早的事了。

楚国势力依然还在

但是,我们也说了,战国时代其实是一个错综复杂的通婚时代,其实每个国家都跟秦国有着错综复杂亲戚关系,秦国的朝堂之上也盘踞着大大小小的各国势力。清楚这种特殊的政治关系,是嬴政一统天下之前必须要做的事情。

当坚毅果敢的秦王嬴政以雷霆手段先后清除了秦国势力较大的赵国势力和韩国势力后,秦国朝堂之中也只有一只隐形的老虎了——楚国势力。如何清除楚国势力,按理说应该秦国统一天下最后的重头戏,但是由于史料的缺乏,这一部分往往显得讳莫如深,很多事情只能依靠一些蛛丝马迹去推测。

比如秦始皇的皇后是谁?复苏的生母是谁?嬴政在除掉吕不韦之后,他的丞相是谁?这些与楚国势力有关的事情,最后都变成一了一个疑团。

荆轲刺秦有连锁反应

还是回到秦王嬴政的统一节奏上来吧。秦王政二十年,秦王愈加明显的统一态度让剩余的六国感到绝望,于是北方的燕国开始狗急跳墙,燕国的太子丹收买刺客荆轲,给世人留下了一曲“荆轲刺秦王”的悲壮之歌,可是,“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壮士去了,秦王还在。燕国因此受到了惩罚和报复,转年,便被王翦给教训了,燕王喜逃往辽东。

需要说明的,在这一战中,年轻将领李信因表现得英勇果敢,击杀了刺秦的主谋太子丹,而备受秦王的喜爱。因此,李信在接下来的灭楚战争中受到了秦王的重用。

横扫北方后,嬴政便把兵锋指向了南方的楚国,这是当时除了秦国的最大国家,也是唯一在秦国朝堂还隐藏着政治势力的国家了。但是,政治有些时候就是六亲不认的,楚国这块统一的绊脚石,也必须要被搬开了。

王翦的要求有点让嬴政不爽

嬴政心仪的灭楚将领其实是功勋卓越的老将王翦,但是王翦却狮子大开口,说灭楚需要六十万兵马。这对嬴政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压力。毕竟六十万的兵力相当于全国的极限了,而且战争就是一个吞金兽,六十万兵马的消耗成本实在是难以想象。

灭韩、灭赵、灭魏、破燕也都没有这么大的开销,为什么攻打一个只剩下半壁江山的楚国就要六十万兵马呢?嬴政有点想不通,更有点舍不得,毕竟不当家不知道柴米油盐贵。这时,刚在破燕战争中证明过自己的李信却承诺,只要20万兵马就能大功告成,这让嬴政心里很舒服。

李信顺势而出

于是,李信成了首次攻楚的将领了。老油子王翦随即称病回家。

但是很遗憾,李信这次出击失败了,这也是秦国统一前最后一次败仗。所以很多人把李信当做是秦国版的赵括,是眼高手低的典型,甚至每次为了烘托项羽爷爷项燕的高大,都会把他作为注脚。其实这是不公平的,因为,伐楚的失败跟李信的关系真的不大。

大军在颍川郡集结后,李信便和蒙恬分兵两路,一路由蒙恬率领,从东南方向,沿汝水两岸向陈邑推进,自己则从西南方向出发,延汝水以南做迂回运动。

李信的行军路线

李信的这种钳形夹击策略,在刚开始的时候进行得很顺利,很快就占领楚国在淮北的两个据点平舆和寝丘。

但在攻占平舆、寝丘两邑之后,李信大军并没有再按照正常的程序向东,或者向南扩大战果,而是调头向北返回中原腹地,去攻击曾经的楚都“陈”(河南淮阳),以及之前位于魏、楚博弈区的“鄢陵”(河南鄢陵县)。

这就让人比较疑惑了,因为这两块地区早已经是秦国的地盘了。李信这是要去打谁呢?

历史对于这一段故事没有详细的记载,只是只言片语地交代了李信这次行动的结果:

荆人(楚国被称之为荆人,因为要避讳嬴政的父亲,子楚的名讳)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大破李信军,入两壁,杀七都尉,秦军走。

李信败了

也就是说,李信这次行动是惨败而归,打败他的正是楚国将军项燕。李信的这次惨败也把嬴政逼到了悬崖上,不得已地答应王翦“六十万兵力”的要求,请王翦重新出山。

寡人以不用将军计,李信果辱秦军。今闻荆兵日进而西,将军虽病,独忍弃寡人乎!

当然,嬴政说李信让秦军受辱,这就对李信不太公平了。因为,有些事情是李信不能掌控和预料的。

秦国在吕不韦被罢相之后,“丞相是谁”这个问题就一直云山雾罩的,顺带还有嬴政的皇后是谁、公子扶苏的出身问题。仿佛嬴政在刻意遮掩什么!

秦始皇隐瞒了一些事情

《史记索隐》中有这么一条记载:昌平君,楚之公子,立以为相,后徙于郢。根据这条记载和我们结合各方面的推断,秦国当时的丞相就是楚国的昌平君,昌平君是华阳夫人的侄子,是嬴政的表叔,更是平定嫪毐之乱、打击吕不韦行动中的主要功臣。

按照秦始皇亲政时的政治格局,当时华阳夫人还没有去世,楚国势力在秦国还十分强大,昌平君出任秦国的丞相是合情合理的。秦始皇的皇后也极为可能就是某位楚国公主,她就是扶苏的生母。最后因为这些人都干涉了秦国灭楚,被秦始皇彻底清除了。秦始皇出于某种考虑,把这段历史给清空了。

在荆轲刺秦王以前,嬴政对待六国的君主和贵族是比较厚道的。比如说韩国投降后,韩王就允许留在了原首都新郑。一方面是为了树立秦国的形象,另一方面是为了更好地统治新占地盘。

昌平君成了关键人物

但是,“荆轲刺秦”却对嬴政的触动很大,他开始觉得六国贵族亡秦之心不死,只会兴风作浪。所以,他马上就把韩王从新郑迁到了郢陈,也就是李信攻打的那块地。

韩王被弄走之后,新郑人民很快就发动了起义,但也很快被镇压了。但是这个事让嬴政心里更加不踏实,所以他又把昌平君安排到了陈邑(对韩王不满)。这些事都是发生在秦国伐楚那一年。

所以这其中就值得玩味了。昌平君作为当时的丞相,为什么会被外放呢?应该还是跟伐楚有关。因为楚国是昌平君的故国,眼看着新主子要打老主子,昌平君肯定说不出“吾王英明”的话来,这让早就想清除楚国势力的嬴政有了借口(楚国势力的靠山华阳夫人四年前去世)。参考一下王翦狮子大开口不成就只能称病在家,昌平君被贬是可以想象的。

当然,也有可能是嬴政看到韩王离开新郑,新郑就叛乱这么一个情况,意识到治理六国还是要利用六国贵族。当时的郢陈属于原来楚国的首都,也属于秦国刚刚吞并的领土,嬴政想利用昌平君楚国贵族的身份去稳定人心。

昌平君造反导致李信打败

但不管怎么说,事情并没有按照嬴政的剧本走,昌平君到了楚地之后,利用自身的威望,造反了。这也就切断了李信伐楚的归路了。

这也是前文我为什么说李信败得很冤的原因。因为昌平君的叛变,使得李信首尾难顾,这在战争中是致命的。你再厉害,孤军深入被包围了,最后只有死路一条。比如后世的关羽,比如小日本。

战争的形势使得李信没有选择,他必须要回去平定陈、鄢两地的叛乱。但结果就是李信回军后,楚军马上就咬上了秦军,一直紧紧跟随,在项燕的带领下,一直不断追击,三日夜不休。李信惨败而归。

当然,项燕这次的胜利,最终并没有改变楚国最终被消灭的命运。不过却对并没有多久之后的历史造成了深远的影响!没过多久,项燕的孙子项羽就是打着项燕的旗帜,凭一己之力(毫不夸张)推翻了秦朝的统治。

嬴政这次是下了血本了

李信败后,嬴政只能请王翦出山了。毕竟失去的东西我一定要夺回来,才符合嬴政的性格。这次,嬴政下血本了,王翦的所有要求都无条件满足。真正的灭楚之战,拉开了序幕。

当然,这中间还有一个插曲,就是王翦前后向嬴政要了五次的封赏。后世人们也把此演绎成王翦善于明哲保身的智慧。这个我不反对。但是,因此给秦始皇抹黑我却不赞同。

夫秦王怚而不信人。今空秦国甲士而专委於我,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顾令秦王坐而疑我邪?

真实中的嬴政是中国历史上君臣关系处理得最好的一个皇帝,王翦、蒙恬、李斯等无数历史名臣都在秦始皇时期善始善终。就连在楚国战争中失利的李信在之后的灭燕之战中受到重用。秦始皇是历史上少见的真正有大气度的君主。

王翦聪明,嬴政大气

王翦此时如此的小心谨慎,并非因为秦始皇生性薄凉。咱们换位思考一下,一个君主谁会把全国的兵力交给一个人?谁会在短短两年之内经历了刺杀、叛乱、背叛,还没有一点警觉?

这次攻打楚国的配备中,除了王翦,还有一个人叫蒙武,也就是蒙恬的父亲。两人都是老成持重的老将了,经验丰富,性格沉稳。等待楚国的却是无穷无尽的煎熬。

两人仍然按照上次李信的路线自颍川出发进入楚地,但刚刚进入楚境没多久,部队开到了平舆、上蔡附近,就寸步不前了。

秦楚对峙地图

士兵们每天就干两件事:固守营盘和休息。王翦他们每天也只干两件事:鼓舞士气和视察。

这让对面的项燕很是摸不清头脑。本来项燕把楚国的家底子都带来了,准备跟你拼个你死我活,但是你现在每天搞得跟出国旅游一样,这是为啥?

这就是秦国在在战术上的优势和自由,想打你的时候,说打就打;当你以为我要打你的时候,说不打就不打。这一僵持,就是几个月。

这又回到了战争的成本上来了,按道理,秦国军队多,消耗会更大,所以秦国更应该速战速决才对。但是,秦国现在今非昔比了,因为秦国此时除了齐国外已经占领了整个华北平原,再加上之前的关中平原、黄土高原、汉中平原、四川盆地,全国的各大产粮区已经落到了秦国的手上。秦国的家底子厚实了,况且物流也顺畅了,有的是实力和条件跟你耗。但是楚国不一样,本来就只剩下半壁江山了,战线还在国门周围,物资不充盈,运输距离还长,难度还大。根本就耗不起。

两国的国力已经不在一个层次上了

还是熟悉的配方,还是熟悉的味道,历史仿佛又回转到了长平之战的时候。楚国受不了了。楚王三番五次下令项燕,要求他速战速决。这里还是要替楚王辩解一下,不是他多么愚蠢和昏庸,而是人处于弱势的时候,真的没有太多的选择空间。

但是被逼的项燕同样是两头难,诱战嘛,王翦这个老狐狸不上钩;出战嘛,面对60万的秦军败多胜少;撤退嘛,秦军像狼一样扑上来,楚军几乎会全军覆灭。(这也是王翦为什么非要60万大军的原因,震慑力要有保证)

当然,透过王翦耍流氓的行为,我们也不能否定王翦的军事素养,毕竟带60万的部队随时待命不是一件省心的事,这一点,不展开说了,有过带团队经验的同志会明白的。实在没带过团队,当过一家之长的朋友也会明白的。

项燕尽力了

最后,项燕没有办法了,没法蹲点了,只能率大军进攻西线的秦军。但是早有准备的秦军让他无功而返,项燕只能引军东去。

这时候,王翦感觉战机到了,下令全线出击,东西合围。

在涡河之南,秦军追上了楚军,展开了大战,楚军背后是涡河,秩序大乱,在此地,王翦毕其功于一役,消灭了楚军主力,剩下的残余楚军向东溃散。

王翦令蒙武率一部军攻略淮北之地,自己带主力开始直击楚国首都寿春,俘虏了楚王。

至此,楚国被灭。后世在评论这场大战时,多数声音时责怪项燕瞎折腾、没主见,责怪楚王瞎指挥、没定力。但战争终究打的是国力,实际上当时的楚国和项燕并没有更好的选择。

一个伟大的王朝要建立了

同时,这也是历史和战争留给我们的思考:全都没犯错,只是弱者不得已!我们要想让自己少犯错、少背上骂名,首选之法,就是想方设法地让自己变得更强大,当你强大到可以无限地承受犯错的成本时,你自然而然地成了最后那个胜利者。

在军事战争中,一力降十会,当你足够强大的时候,真的不需要太多的战术和战略,所以,我们在生活中其实也没必要去事事问个为什么,有些事情就是天生的,说得好听的是趋势,说得残酷点是现实。乌龟跑不赢兔子,马匹壮不过骆驼,就是这样的。

秦国在一步步走上巅峰的过程中,是极其幸运的。冥冥之中,总有一种神秘的力量给它纠偏。比如最初魏国强大的时候,把战略目光错误地定在中原大地上,这样的错误秦国也犯了,但是赵国的出尔反尔和范睢的远交近攻又把它拉回来了。比如魏国、楚国、赵国都进行了改革,但是他们的改革者不是商鞅。又比如齐湣王把齐国作死了,秦武王在有这个苗头的时候就被上天收走了……

秦国崛起是一直走对了路

秦国一直走在一条正确的路上,这让秦国最终成为战国时代的巨无霸,统一六国也就变得不可阻挡了。

楚王被俘后,昌平君也在项燕的扶持下成立过短暂的流亡政府,但那终究是昙花一现,只是昌平君为祖国战斗最后的精神值得我们尊重。

此时,中华大地上除了秦国,只有一个被打残了的燕国和一个一直在等死的齐国了,燕国在灭楚之后,很快就被李信把国王捉回来了。至于齐国,在楚国灭亡以后,被王翦的儿子王贲率军打入临淄,举国投降了。

这里,对于齐国,我想多说两句,这个国家曾经是是第一强国,当了老大很多年。但是被自己作死了,乐毅破齐之后,一直是萎靡不振。一个老干部,突然退休了,就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了,他最后的死,也与这有很大关系。

他十分相信秦国远交近攻的那一套,一直相信自己是秦国心中永远的好兄弟,所以在秦国消灭其他五国的过程中一直袖手旁观。等到只剩下他一个时,他也只能投降了。

秦朝完成对当时已知文明的统一

自此,秦国统一六国。自此,中国历史上多了一个响亮的名号——皇帝(三皇五帝各取一字)。自此,封建社会多了一套崭新的制度——中央集权制。至此,中国政治开始一种统一、有序的模式……

但是,秦国也耗光了他们所有的好运,在秦朝统一之后,只有15年时间,这个庞然大物就轰然倒塌了。这一切与一个盖世英雄和一段壮怀激烈的历史有关。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项羽、刘邦、韩信、张良、萧何……这些耳熟能详的人物要登场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