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武观之乱:你还敢用“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去教育孩子吗

 老易说史 2022-03-18

不同的颜色就是不同的规矩

规矩,有时候就像泡沫一样的,只要不断地有人给它吹气,它迟早都会破的!

夏启在各方面原因的驱使下,成为了破坏禅让制的第一个“不守规矩”的人,过程是艰辛的,但是结果却是相对理想的,至少,他如愿以偿地得到了梦寐以求的王位。

泡沫,如梦如幻;规矩,似锁似印;但这并妨碍人们喜欢和向往它们,有时候并不是讲规矩本身不好,而是人们需要一种新规矩。

祖辈走联合创业路子发家的夏启,他就需要一种新的规矩。现在我拳头最硬,我希望一切靠拳头说话,咱们别再像以前光靠打嘴炮,那一点都不爷们。

最终,夏启凭借着“年轻人不讲武德”的出其不意和“手里有刀”的人狠话不多,还真的就成功登顶了。一个人如果用成功验证了自己最初的设想或欲望,那么他一定会竭尽全力地去维护他的人生哲学,因为已经没有任何东西比他自己的成功更能说服他的相信自我了。

成功的喜悦是很容易让人冲动的

夏启打败最后一个有威胁的对手有扈氏之后,感觉没有对手的游戏太无聊了,寂寞孤单冷,但又觉得这种"孤家寡人"的感觉让自己很有成就感。

他对以前常常和他父亲大禹一起创业、一起谈理想、一起讲道理的叔叔们说:公司确实是大家辛辛苦苦干起来的,但是轮流坐庄的规矩根本就不利于公司发展,虽然大家是想选个真正有本事的带头大哥,但是你们能保证你们时时刻刻都选对人吗?你看你们前面选的伯益不就被我干趴下来了?事实证明,我老姒家的人就是最优秀的人,没必要再选来选去了,以后公司的事就交给我老姒家的人了,你们就安安心心管好自己的分公司,等着分红就行了。

那帮一辈子活在“按规矩办事”的元老们,心中尽管嘀咕着“啥玩意儿”,却最终屈服在无奈的现实之下,毕竟,人得学会和现实和解,“打死也不服”通常是解决不了什么问题,这一点,伯益已经给他们证明过了。

但是,夏启的春天并没有持续很久,举头三尺有神明,人在做,天在看,欲戴皇冠,必受其重,夏启的生命之重恰恰是来源于他最亲的儿子,历史上叫作“武观之乱”这种祸起萧墙的变故在人性和文化逻辑上给人的反思是永不过时的。

“武观之乱”的始末

夏启画像

夏启颁布了董事长终身制和世袭制之后,最开心的是谁?无疑是夏启和夏启的子孙们,这特么董事长都成了一个铁饭碗了,旱涝保收呀,还有比这更让人心情愉快的事情吗?

最不开心的人是谁?无疑是那些股东们,原本我和我的孩子还有希望成为“你”,这么一弄,你永远是你,我永远是我,这特么连点希望都没有了,一下就看到天花板了,哀莫大于心死呀!

最没有感觉的人是谁?无疑是那些吃瓜群众,本来就是被人骑在身上的,换个人骑其实也并没什么不一样。有热闹就看个热闹,没热闹就求个安稳。反正明天还是一样地继续。

夏启家族沉浸在欢乐的海洋之中,而过度的欢乐往往是容易让人迷失的,尤其是自我感觉没有后顾之忧的欢乐。

夏启首先自己就把持不住了,来呀,放纵啊,反正有大把时光。以前为了收买人心、打败有扈氏的夏启开始放飞自我了,吃好的、穿好的、玩好的……好像不搞点花样,自己都感觉生活配不上自己的身份一样。

但是,一个家族的发展和命运,受影响最大的就是它的原点,从一开始就弥散型地发展,往往很难形成有凝聚力的实力。

胜利的荣耀需要各种表现形式

夏启生了五个儿子,分别取名为:太康、元康、伯康、仲康武观(也叫五观),这五个孩子基因都不错,但是却没有一个成材的。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如果你的孩子还没开始体验到人生奋斗的滋味,就很明确地知道了自己以后能接受一大笔财富,你很难指望他们有自我约束的自我成长的能力。这五个孩子一看自己英明神武的老爸把这么大的一个公司变成了自己的家族企业,哪还有什么闲情逸致去想什么奋斗的事情呢?

况且,夏启这个父亲也没有树立什么好的榜样,他那些及时行乐的行为在无形之中成了孩子们心中的行为标杆。

太康,后来把他爸的公司给玩丢了;元康和伯康籍籍无名;仲康运气还不错,当了几十年的傀儡董事长;最小的那个儿子武观,直接玩得心理崩溃了,想要掀桌子重新洗牌,结果能力不济,直接被干到桌子底下去了。

权力的放纵是致命的

本文的重点就是说说这个武观同志,按理说,掉到一个金窝窝里,再不济也是个“王爷”,为啥要跟自己父亲翻脸,一副大家都别想过好日子的态度呢?

武观本是大夏王朝的皇子,是夏启的第五子。虽说生来就不是老大,但是那个时候,“嫡长子”继承制还只是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并不是金科玉律。所以,生在皇家的武观从小就不知道如何去控制自己的欲望。

生来富贵的武观,既拥有得天独厚的基因与资源,又有老爸“神来之笔”珠玉在前,从来就觉得自己非池中之物,就和“这一辈子,打工是不能的了”的人一样。

贵气逼人的家世和资源丰富的教育,使得武观养成了鲜衣怒马的轻狂性格和不甘人下的野心倔强,一个纨绔子弟就这样养成了。

《墨子·非乐上》引《武观》曰:“启子淫溢康乐,野于饮食。将将,磬以方。湛浊于酒,渝食于野。万舞翼翼,章闻于天,天用弗式。”

从小就掉在蜜罐里的武观得了一身的富贵病,当然他觉得这一切没什么大不了的,甚至是理所当然的。夏启也是这样认为的,家大业大,孩子们没点男儿本色,那又有什么意义和意思呢?

夏启不明白欲速则不达的道理

但是,夏启并不了解人性,也不了解自己的孩子。本来他自己就是通过不守人性规矩而上位的,他应该制定新的规矩来约束自己的孩子,避免新的“不守规矩”的情况出现。也许,夏启觉得玩套路只是针对“外人”,自己家里人没必要;也许,夏启觉得孩子们都会齐心协力一致对外;也许,夏启就是想逼出一个像自己一样的接班人。

人的欲望是无穷的,本就享尽荣华富贵的夏启五子,很快就不由自主地卷进了权力斗争的勾心斗角之中去了,而且愈演愈烈。

看别人家吵架会觉得很热闹,但当自己家鸡飞狗跳时,大多数人都会觉得烦透了。夏启看着自己的孩子争来争去,终于受不了了:“争什么争?吵什么吵?老子还没死呢,你们挣个啥劲,都给我消停点,都不想过好日子是吧?”

五个儿子被训得默不作声,但心里嘀咕:“光说我们不守规矩,你自己不也是不守规矩才当上大哥的吗?不争不抢,你能有今天?”随后,他们继续闹腾,谁特么愿意放弃这最大的诱惑呀!让你一块玉石没问题,让你一个美女也没问题,但是,你想要我让出权力的宝座,对不起,亲兄弟,明算账!

开弓没有回头箭

最后,看到家无宁日的夏启终于发挥作为家长的权力和威严来了,把闹得最欢的武观发配到西河去了。你这个混世魔王,别在家里闹了,给你一块地,你到那里去折腾吗?

但是,这一切都晚了,潘多拉盒子被打开,你还指望它能自己把恶魔收回去?一个人的欲望被过度膨胀之后,你能指望他一下变回人间清醒?

被贬后的武观就像一个受不得委屈的孩子,破罐子破摔,最终走上了造反之路。关于武观之乱的经过留下的记载很少,仅见今本《竹书纪年》中有:“(启)十一年,放王季子武观于西河。十五年,武观以西河叛,彭伯寿师师征西河,武观来归。”

可想而知,除了有脾气、有个性,其他方面都比较欠缺的武观选择在他父亲还健在的时候,是没有结果的。首先,姜还是老的辣;其次,夏启是经过腥风血雨锤炼的,能力和手段都比他高明多了。最终,武观被捉拿归案。

这么一个故事,在历史上叫做“武观之乱”。武观之乱,虽然没有成功,但是他的破坏性却是极大的,可以说,几乎动摇了夏王朝的统治根基。比如说,他的大哥当了两年大哥,就直接把夏朝给玩失手了,跟他就有直接关系。

为什么会发生“武观之乱"?

为什么武观不能好好过日子呢

为什么会发生“武观之乱”呢?武观这个小伙子,顺理成章地啃老不香吗?

一个明明可以稳稳地考到98分的学生,为什么要冒着舞弊的风险去追求那100分呢?为了随后的2分,搭上自己的命运和前途值得吗?

这里需要解释一下,人的欲望其实是与人所处的环境相匹配的。一般地,一个饭都吃不饱的人,他是不太渴望能够左拥右抱的。但是一个天天莺莺燕燕的人,他会觉得谁家的媳妇都应该是自己的女人。

武观虽然在普通人眼里,他应该是无欲无求的存在。但是,他的地位和环境注定他的欲望是无法遏制的。人的欲望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武观之乱的发生,其实是人们对财富和权力的追逐,终于打破了氏族制度下自然发生的共同体权力,给权力和欲望寻找了一个新的突破口。

在周代文献中,曾将“夏有观、扈”“虞有三苗”并论,其中的“扈”是有扈氏、“观”则为武观,我们仔细回顾一下,有扈氏、武观和舜时代的三苗有什么共同点?其实就是欲求不满和心有不甘而已。

武观从小就觉得自己不是一个干活的命

为什么武观作为一个皇子,天生贵胄,却依然这么容易不满呢?

一句话,缺乏正确的引导。夏启这个当爹的,在打败自己所有强劲的对手,找到了一种笑傲江湖的感觉,于是独孤求败、顾影自怜,感觉无敌太寂寞、人生没乐趣了。各种作,各种秀。

没有了对手和压力的夏启,开始向前辈致敬,向前辈靠拢,到处去巡守去了。人生得意须尽欢啦,这个时候不出去耀武扬威一下,那不就是锦衣夜行吗?

在他即位的第十年(一说第九年,不要在意这些细节),舞《九韶》于大穆之野,传说《九韶》是舜所作的,启在大穆之野舞《九韶》,大概是为了彰显自己的功德。怎么说呢?大概是想尽办法地把自己的形象向先知们靠拢。

我唱的是前辈的歌,走的是前辈的路,前辈又是一个如此优秀的前辈,我好歹也算优秀了吧。

找到了生命开关的夏启“左手操翳,右手操环,佩玉璜”,把场面弄得十分的宏大,似乎生怕别人不知道他是老大或者老大应该过一种什么样的生活一样。

夏启也想迅速立威

从现实意义角度上来说,夏启这种行为也不仅仅是自己作,他或许也是想通过这种“与民同乐”的热热闹闹的场面,来向世人展示自己的功绩,以图大家都觉得跟着他有肉吃。

但是,夏启千算万算,算尽了外边的人,却唯独没有算好自己的家人。《竹书纪年》上说,十年,夏启舞《九韶》,十一年,就放王季子武观于西河。何以至此?

事情是这样的,在启的晚年,他的儿子们为了争继承人的名额,发生了一些冲突,具体怎么冲突的,已经无史可考,但是很明显,在启的五个儿子里,老五武观是跳的最欢的,对此,启很是反感,怎么着?老子还没死你们几个就都惦记上老子屁股底下的这个位子了?

所以启一怒之下,就把武观流放了到了西河这个地方。

按说被流放后,武观应该老实了,这其实也是夏启流放武观的目的。但是大家都忽略了武观的逆反心理和“回家的诱惑”。

被流放到西河的武观,心里极其郁闷,我不过是争取我想要得到的东西,我错了吗?我没错,人不就是要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吗?

夏启机关算尽,却没有算自己的孩子

按照辈分来讲,武观是最小的,书上也说他是季子,伯仲叔季,季就是最小的那个。再加上自己被流放到了西河,很明显老爹是讨厌自己了,再加上自己和兄弟们有矛盾,这样下去,别说帝位,今后想过得舒坦点都难。被人逼着没有退路的感觉确实不好受!

武观越想越钻牛角尖,这时候可能武观的身边还有一群心怀不轨的人撺掇,得!干吧!老爹夏启你不也是暴力夺位么!咱就复制一下你的成功经验呗。搏一搏,单车变摩托!

于是在夏启十五年,也就是武观被流放到西河的第四年,脑子一热的武观,拉开了武观之乱的序幕。

不过很明显,武观虽然有老爹启夺位的胆量,但是没有老爹启夺位的本事。启夺的是人家的位子,武观夺的是自己家的位子。启夺位时,自己家的嫡系部落全都竭尽全力,毕竟一荣俱荣;武观叛乱的时候,情况就不一样了,嫡系部落的首领们看了看脑子一热的武观,又看了看盛怒中威严的启,决定还是别犯傻了。现任的老大和理论上可能的老大,选择谁呢?大多数人还是很现实的,都纷纷选择了现任的老大,活在当下。

武观之乱,很快就被平息了

于是,忽略战争过程,武观叛乱后,几乎都不用夏启亲自动手,就有人带兵把武观按在地上摩擦了。这个人叫彭伯寿!彭伯寿是谁?彭,是指大彭国;伯,是大彭国诸部落之长,也就是大彭国君;寿,就是这个人的名字了。

武观之乱,虽然很轻松地就被平定了,但是,这一“不合时宜”的现象却给历史留下了沉重的思考!为什么儿子会反老子?为什么弱者会反强者?为什么飞蛾会扑火?

人性是注定经不起诱惑的。你把一块肥肉摆在一群狗面前,然后默许谁最先咬到这块肉,这块肉就是谁的,你还能指望这群狗淡定吗?还能指望他们都是彬彬有礼的“谦谦狗子”吗?

夏启本身就因为自己得天独厚的条件和环境,干了一件“不可想象”的事情。如果是一个有深谋远虑的人,他一定会想办法让自己这种成功的经验变成可复制的经验。但是,夏启并没有,他传递的信息是“不服就干”

作为他的孩子,从小就掉在一个金窝窝里,从小就看着父亲的背影长大,从小就被灌输“胜者为王”的思想,你还能指望他们讲规矩、守底线?要干架的时候,他们都会六亲不认的。

“武观之乱”的现实思考

一种形态到另一种形态的演变是复杂的

武观之乱的思考,其实是多个角度与层面的思考。比如,实力与欲望的思考,道德与利益的思考,矛盾与情感的思考……而本文不求面面俱到,只想重点说一个“对子女的教育与培养”的思考。

夏启在反杀伯益之后,难道他仅仅是想过把瘾就死?夏启在笑傲江湖的时候,难道他仅仅是希望他们老姒家昙花一现?夏启在刚刚坐稳“家天下”的霸权时,就不考虑要选一个什么样的人来接班?……

夏启是一个父亲,我们大多数男同胞也都是一个父亲,如何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自己比较满意的接班人是一门高深的学问。

不能给孩子传递一种简单的逻辑

1、要学会在孩子面前承认自己的不足。夏启和我们许多父母一样,过于迷信自己的成功就是孩子的榜样。事实上,成功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复制粘贴出来的效果完全不一样。靠打打杀杀出家的人,你得弄明白你的孩子是不是适合和你一样去打杀?或者在不一样的环境中,原来那一套管用吗?

一个真正成功的父母或者前辈,一定是敢于向晚辈展示自己走过弯路和犯过自己的错误的,而不是去维护自己成功的形象。帮助他们补短板和鼓励他们向自己长板看齐是两回事。

你夏启通过一些非常规的手段获得了一定的成功,但是一定要有“革命尚未成,同志仍需努力”的意识,你得认清楚怎么样才能把你的成功传承下去,而不是唯我独尊地放纵。

一个成功的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路上,一定会原原本本地告诉自己所经历的,客观仔细地给孩子去分析自己这一路走来的得失,要告诉孩子,自己做得好的地方在哪里;更要告诉孩子,自己做得不好的地方在哪里。否则,孩子的眼里有光,但是心里没有敬畏,迟早会坏事。

如果你擅长水利,就让你治水

2、要学会有针对性地对孩子进行培养;夏启有五个孩子,但是注定只能有一个接班人。这是一种原始的矛盾,如何去解决这种矛盾呢?是鼓励孩子们去狼性竞争?是鼓励孩子们全面发展?

每一个孩子都是有特性的,有的孩子适合搞艺术,有的孩子适合搞文学,有的孩子适合搞管理,有的孩子适合搞娱乐,这些兴趣和天赋,往往是他们以后人生的突破点。

咱不能因为自己是搞管理的,就希望自己的孩子都成为管理者。夏启对于五个孩子的培养和发展,并没有很清晰的区分,所以才会让五个孩子都觉得自己可以,又都觉得自己没把握,所以卷入了一种谁也不服谁、谁也不让谁的局面。都是俺爹亲生的,为啥我就要先退出?

这五个孩子由于没有得到夏启有针对性的诱导,所以集体走到了一个独木桥的路口。

其实,他们也不知道自己是否有走过独木桥的能力,但是他们都有一种共同的心理——我要先过独木桥,于是在独木桥前面打得不可开交。

几个孩子天天在家里头破血流的,夏启这个当爹的能无动于衷吗?于是,他想杀鸡儆猴,所以把闹腾得最欢的武观放逐到西河了。等于告诉他:你只有想当大哥的病,而没有当大哥的命。

可是武观,作为一个从小就惯坏了的孩子,他墙都不扶,能服从这种命运的安排吗?不是说,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里吗?(老爸你不也是这么抗争过来的吗?)我就要与天斗一斗,输了赢了我都心甘,否则就是死我不服!

不要把孩子当初另一个自己

3、不要给孩子灌同一碗鸡汤;有一句流传很广的话“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这句话乍一听,让人热血澎湃,但是仔细一思考,这里面漏洞百出。

当你有多个孩子的时候,你能对你的孩子说“谁以后最像我,我就把家当交给他”吗?你能像训练杀手一样去训练你的孩子吗?把他们都丢到狼群里,谁最后活下来了,谁就是我的孩子?

夏启想通过竞争去筛选出一个最适合接班的孩子,这个并没有太大的错。但是,错就错在,他并不是一个很操心的爹,管杀不管埋,出了考题就不管不顾了。

你的五个孩子,你让他们去互相厮杀就完事了,比赛还需要导师和裁判呢!你在他们的日常表现中,究竟观察了多少,发现了多少,总结了多少,反思了多少?

当你的几个孩子到了不可开交的地步时,你说:“咱们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得讲规矩,得尊老爱幼,你大哥始终是你大哥,即使你们不认大哥,总得认我这个老爸吧!”一切都晚了!

我们在教育和培养孩子的时候,一定要结合具体情况与条件,要结合孩子的个性与天赋。别老是让孩子不明就里地往前冲,血性,背后也需要理智。

孔子的因材施教是一个很好的反思

总之,武观之乱是一幕家庭悲剧,也是一幕人性悲剧,更是一面时代与历史的自观镜。夏启或许是一个成功的“离经叛道”者或者一个敢于挑战的开拓者,当然也可能是一个霸者但他并不是一个优秀的父亲,也不是一个智者。

武观之乱的破坏性是深远的,因为它开启了中国历史上手足相残的先河,并且这种人性泛滥是屡禁不止的。

武观之乱以后,夏启又波澜不惊地过了几年。当了十九年天子的他,满怀担心又觉得最为放心地把“家天下”的权杖交给了大儿子太康,便跑到另一个世界去求菩萨保佑了。

太康,这个得益于身份和规则的受益者,并没有珍惜自己来之不易的优势,很快就把公司玩得要破产了,史称“太康失国”。此是后话,尤为复杂!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