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疫情、地缘冲突加剧再次冲击全球产业链!断裂的产业链如何重塑?

 德培论道 2022-03-18

   点击上方“蓝字”

   带你“透过表象看真相”

点击上方蓝字“福卡智库”,再点右上方“···”,选“设为星标”,精彩内容不错过。

随着被称为“隐形奥密克戎”的BA.2变异株在全球范围内急剧扩散,全球产业链再次面临冲击。

以日本为例,由于1月以来疫情反弹,多家化塑大厂被波及,东曹、出光兴产、住友化学等企业先后出现确诊病例,多家大厂宣布紧急停产。

丰田和本田等公司也在日前表示,受芯片短缺及疫情扩散导致的供应链断裂持续影响,将临时关停多条生产线。

加之俄乌冲突对全球范围内从粮食、海运到能源、电子特气的负面影响,使得本就敏感的全球产业链危机进一步外溢。



福 卡 智 库


 01


  全球产业再布局 



虽然主要经济体纷纷出台政策措施加强对产业链的“国家干预”,推动本国产业供应链多元化、本土化,引导产业回流,但此类举措只是全球产业混沌期下的一厢情愿,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产业修复。

不过,毋庸置疑的是,这也从侧面印证了后疫情时代,全球产业正重新进行调整、布局:

为避免产业全球化过程中链条过长、分工过度所带来的断链风险,再加上国家主权意识的崛起,主要国家和企业有强烈的意愿尽量降低对单一经济体的依赖,逐步向母国靠拢,推动产业链朝更短、更本地化的趋势调整。

安永咨询公司针对145家德企做的一项调查显示,有三分之一的企业准备因此次疫情而调整他们的供应链,不再按照最低价格标准,而是最高安全标准进行产业布局。世界正在颠覆以传统比较优势为基础的贸易形态,由竞争导向更多地转变为合作导向,并加速产业集群区域化、次区域化崛起。

正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报告所述,未来,为了应对“普遍开放贸易”存在的很大不确定性,供应链及贸易“一定程度的区域化几乎不可避免”。

后疫情时代,在全球引力与斥力的相互对冲之下,以区域互助、各类产业“抱团取暖”为特征的产业“区域集群”将加快兑现。



福 卡 智 库


 02


  生态是产业链重塑核心 



以上观之,为避免产业链全球布局的负面影响,各国更希望借助产业链布局的调整来实现自身产业生态化,但问题是地理层面上的产业集聚只是表面现象,把产业要素有机融合起来,方能产生“生物化学反应”。

就此来看,欧美等国难以打造产业生态,一方面,在全球化时代,国家间经贸关系已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一旦从它国回迁国内,其损伤可谓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

另一方面,国家制度受资本掣肘,而资本往往“逐利为先”。虽然美日等国再三呼吁本国企业撤离中国,现实却是企业加快了在华投资布局。

商务部数据显示,2021年全年,全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1493.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4.9%,引资规模再创历史新高;2022年前2个月,全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同比增长了37.9%(2437亿元),其中不乏松下、宝马、美孚等国际巨头企业。

就当下而言,世界产业链断裂后的修复,核心在“生态”,谁能率先建立起完整的产业生态系统,谁就能抓住产业未来。这反而愈发凸显中国的产业优势,且不说作为“世界工厂”,中国供应链的完整与高效率优势短时间难以逆转。

更何况,有效防控疫情使得中国作为世界经济安全岛的功能不断凸显,产业经济基础成为中国疫后振兴的有力支撑。可见,全球产业链修复的核心在“生态”,恰恰开启了中国产业修复的先发窗口。



福 卡 智 库


 03


    中国产业偏态犹存  



不可否认,虽然中国有着产业修复的先发优势,但产业偏态犹存:

中国供应链是在市场机制下自下而上演化形成的,在微观上由众多民营中小企业在供求关系下形成生态,但眼下这种生态出现碎片化态势。

从企业层面来看,在经济增速下行背景下,部分企业的业务开展遭遇层层阻碍,找不到方向,甚至部分企业无法走出低落期。即使国内疫情形势相对平缓,但上游原辅材料价格暴涨而下游消费端难以转嫁成本上涨的压力,使得不少企业举步维艰。

从推动中国产业聚集式发展的主战场园区来看,以往园区在推动各地区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产业同质化特征明显。

以219家国家级开发区为例,50%有医药园,40%有信息产业园,30%有化工产业园,产业同质化程度相对较高。

一些园区开发过程中“重数量,轻质量”,平均每个地级市拥有4.8家省级及以上产业园区;发展过程中“重企业、轻产业”,企业更多的是各自为战,较少依据产业链形成专业分工,未能形成普遍化的产业链动态闭环的整体力量,也缺乏产生出创新的产业业态。

更关键的是,从全球产业链所处的位置来看,中国产业多聚焦于中下游,对外依存度高,面临被卡脖子的困境。

具体来看,眼下中国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的低端供应链(下游参与),以及资本密集、技术密集高端供应链的元器件生产(中游参与)与组装(下游参与)上。

工信部对全国30多家大型企业130多种关键基础材料调研结果显示,32%的关键材料在中国仍为空白,52%依赖进口,绝大多数计算机和服务器通用处理器95%的高端专用芯片,70%以上智能终端处理器以及绝大多数存储芯片依赖进口。

工信部原部长就曾指出,中国仍处于全球制造业的第三梯队(共四级梯队),这种格局在短时间内难有根本性改变,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中国至少再需30年。

毫无疑问,在国家间竞争加剧的条件下,中国亟待聚焦薄弱环节,加快突破产业发展瓶颈,从而扭转不利局面,强化价值链。



福 卡 智 库


 04


  产业生态复式化 



在这种背景下,基于世界产业链再调整以及中国产业发展的现实需求,今后中国也将从上到下强化产业链再造,即在国家顶层设计+地方弹性布局+企业谋篇布局的叠加协同下,完善产业生态系统。

届时,产业生态并非传统的集聚规模化,而是转变为复式组织化下既“分”又“合”的生态链接。

不同于传统产业的横向、纵向链接,未来,产业触角将随意延伸,形成立体空间内的多维结构。

在这个结构里,产业将以“模块”为基础,依据动态的市场需求灵活“拼搭”创造不同的功能,既在内部域内形成自我产业生态;又向外延伸,相互裂变,参与自我半径以外的外部领域,形成新的产业生态。

如在硅谷生态系统中,有一个小、中、大企业自下而上形成的宝塔式架构,两个有所为的政府(即州政府和地方政府),三个交织在一起的网络(即风投、技术、社交网络),四个运行规则及文化(即尊重市场、鼓励创业、容忍失败、快速整合),先后诞生了惠普、苹果、思科等高科技巨头,并向硅谷之外延伸,成为构建美国的创业生态系统的重要节点。

当然,置于其中的各种生态要素更多地是凭借自身的强大磁场来彼此吸引,自我构建“朋友圈”,自成体系、自我循环,大、中、小企业皆存。

典型如新加坡科技城,以公园为中心,三大产业组团分散布局,居住、商业、生态组团串联融合产业组团进行布局,通过生态化的社区空间,激活了行业的创新氛围,引无数企业踊跃入驻,其中以生物科技为主的启奥城租用率超过80%,以资讯通信为主的启汇城和以起步公司为主的起步谷租用率则超过90%。

显然,如果说企业以前靠单打独斗就可以“胜者为王”,那么未来的产业生态让谁也缺不了谁,最顶尖的企业也将变得“渺小”,届时,企业所追求的不再是规模,而是因势而变的灵活性和生命力。

对于中国而言,基于中国较为完整的产业基础以及中国天然具有的复式化发展基因,这轮全球产业链重塑也将是强化中国产业生态的重要契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