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卢坤峰:何止竹难写?写笋也不易!

 三省斋537 2022-03-18

图片

雨后春笋,蓬勃而发,每天可长二三寸,是生机最强的植物了。画墨竹添以新笋,春意自浓,而且可以帮助构图的变化和平衡。所以自古画墨竹的人都很喜欢画笋。但竹笋本身比较矮小,形象比较单调,故以笋为主而作大幅画的人很少,但画竹不善画添笋,终是缺点,有必要在这讲一讲画笋的方法。

图片

首先,对竹笋的结构和形象要有足够了解,竹子器类不同,其笋当然也不同,植物学上区别竹子重要标志就是看笋,一旦长成竹子,有许多不同品种而形象差不多竹子就很难区别了。当然,竹笋的形象和竹子还是有一定关系的,如粗毛竹的笋粗而有毛,称之为“毛笋”。笋细者竹亦细,笋变竹的过程只长高不长粗。笋色紫者竹亦多紫色,笋色淡或微带粉红者竹竿绿色,棕色竹笋的包皮往往有斑点,故有“花笋”之称。

图片

对竹笋的具体结构也要知道:竹笋的包皮叫“竹箨”,竹箨尖端有绿色似叶的东西叫“箨叶”,竹箨和箨叶相接的地方有一条横排的土黄色的长毛,略似人的毛皮衣领的东西叫“箨石”,箨石两头有两撮特别长的毛叫“耳”,如此等等,都应有所了解。成竹有几节,它的幼笋就具备几片竹箨,可说应有尽有。文同教苏东坡画竹说:“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俱焉;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可见古人在这些地方曾注意研究过,知道了竹笋的结构,对画笋有很大帮助,虽不一定都画的十分具体,但画出来的笋基本特点和精神状态对不对头,自己就很清楚了,就会知道像或不像的原因在哪里,如何改进也有依据了。

图片

竹笋除了它们的共同的基本结构差不多以外,在外形上也是千差万别的,大小、颜色、有毛无毛、竹箨上的纹理疏密、箨叶的形态和色彩、长短和软硬等等,都因竹类不同而不同。另有一些奇形的笋,具有特殊的造型和质感,光洁透明,大似塑料做的工艺品,但取作画未必适合。什么样的竹笋最宜入画,各个人的兴趣不同,作者一定要到大自然当中去观察搜集。竹笋生长的季节很长,除了冬季之外,一年三季都可有笋。亦因竹类不同而有迟早。但最盛的季节是春季。自清明前后至五月中旬,这一段时间出笋最多。主要是粗毛笋和刚竹属的细竹笋。刚竹属(一节生两条枝的竹子)出笋是一棵棵分开一定距离的,因竹根在地下横长,一节只生一个笋,称之为“散生”。有的是簇簇地生,即竹根的每节可生几棵笋称之为“复轴形”或“合轴形”,这一类都是多枝的竹子。

图片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他的《画竹歌》中一开头便写道:“植物之中竹难写”,这当然是公认的了。但是何止竹难写?写笋也不易!竹笋外形的主要部分十分规则,箨片互相交错包得很紧,箨叶分布距离虽由上而上渐次缩短,但一眼看去基本相等。从侧看去一片也画不出来,从正面看两边均匀分布。十分单调。要想画好看,必须在单调的规律范围内求得一些变化,才能既有画意而不失真实感。变化太大,就容易像死笋烂笋,毫无生气。变化太少则呆板。有的画笋就像辫子,非常难看。所以在画笋上必须下一定的功夫。

图片

画笋的方法一般是依照箨片的结构,从箨石部分由上而下用交互,自笋尖端至根部一气画成。用墨要有浓淡,以笔尖蘸浓墨至根部渐淡,笔上吸水不宜过多,至笋的下半部分有些飞白反更能表现箨片的质感。有过分干枯的地方最后再用淡墨统一调整。墨色变化要强调整体感,不可顺着箨片机械变化。画笋真实与否,和用纸有很大关系,宜用上好单宣,使墨色层次分明,笔与笔之间有自然水纹者为佳。若用元书纸、皮纸、熟宣或绢帛就不易借助墨色的效果将笋画得很真实。当然,绘画毕竟不是以求得真实为最高标准,有时过分真实反而不好看,所以能画竹的纸便 能画笋,各种材料都有它的特点。再者,竹笋的神态如何,在很大程度取决于最后以浓墨添加箨叶,箨叶加得好,则形备神全,反之便 有形无神。加箨叶务要笔法生动,不可有死板之病,箨叶随出笋时间的长短而不同,有直叶曲叶之别,画时亦须注意。箨叶自笋根部向上渐大,至顶端大而集中。至用墨则如画竹节同,皆宜浓不宜淡,淡即无精神。若使箨片有花斑,可在墨色半干未干时以浓而干的墨点上去,太湿笋易变黑而斑不清楚,太干则墨色浓淡不接,效果不好。

图片

由于竹笋形象变化不够丰富,为了画得好看,画家常常用几笔竹叶或几笔细草穿插其间,与笋形成掩映关系,也能补救箨叶均匀分布的毛病。但添叶或画草要适可而止,宜少不宜多,多则破坏笋的形象,特别是笋尖不能遮住,否则就无生气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