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72年袁世凯表侄向陈毅敬献一副挽联,毛主席看后:给他安排工作

 zsz6405 2022-03-18

1972年1月10日,陈毅元帅的追悼会在北京西郊八宝山举行。很多群众自发来到八宝山附近送陈毅元帅最后一程,毛主席也迈着蹒跚的步子来告别自己亲密的战友。

追悼会上,角落里一副并不精致的花圈吸引了毛主席的注意。在眼睛看到挽联落款的名字后,毛主席喊过一旁的周总理,说到:立马给他安排工作。

这副挽联的作者究竟是谁?他和陈毅元帅又有着怎样的渊源?为什么毛主席要帮他安排工作呢?

文章图片1

“不务正业”,不一样的官僚子弟

这副挽联的作者叫做张伯驹,提到这个名字,大部分人都会感到陌生,但是你一定听说过他的父亲和表叔。张伯驹的父亲是民国官员张镇芳,而他的表叔则是大名鼎鼎的袁世凯。

出生于官宦世家,张伯驹从小的生活条件十分优渥,也受到了父亲和表叔的精心栽培,袁世凯还将张伯驹接到自己身边和自己的儿子们一起去天津的新书院读书。

张伯驹幼时就聪颖过人,三四岁就能学着大人的模样读书写字,到了九岁更是能出口成诗,一度被坊间称为神童。

文章图片2

父亲张镇芳和表叔袁世凯对其也是寄予厚望,他们想要把张伯驹培养成可以继承自己衣钵的政治家,对张伯驹的教育十分上心。

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后,身边缺少得力的亲信,张伯驹被送入袁世凯混成模范团骑兵科进行学习,毕业后正式进入了军界。

张伯驹开始工作后表现得十分出色,是袁世凯的得力下属,又因为背景身家,与溥侗、袁克文,张学良被世人并称为民国四大公子,可见少年风光。

在父亲和表叔的安排下,张伯驹的生活过得十分格式化,就连自己的妻子也是父亲精挑细选的。

但是张伯驹对于现在平步青云的生活并不满意,在他内心深处,有一颗名为文学的种子,虽然被大石压制,也有破土而出的渴望。

文章图片3

张伯驹从开始上私塾就对先生口中的诗词歌赋充满了兴趣,但碍于家庭的束缚,他只好封闭住自己的兴趣,一步一步照着父亲规划的道路前行。

不过张伯驹还是会找出空闲时间看书读报,偶尔也会写写诗词,看看戏曲。这成为他贫乏生活里唯一的光彩。

表叔和父亲也发现了张伯驹的心思并不是全心全意地扑在自己的工作上,开始对他进行劝导,他们不允许精心培养的后辈“走歪路”。

随着年纪越来越大,张伯驹却越来越空虚,他开始反思自己,究竟什么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是无条件服从叔父和父亲,还是去追寻自己的梦想?

文章图片4

家庭条件让张伯驹即便在乱世也能够过得意气风发,安静平稳,如果他一直按照家里规划的路程一直走下去,说不定也会在军界有一番大作为。

可是社会上的情况越来越混乱,张家驹通过文学作品看到了更多的民不聊生,也越来越反感父亲和叔父的从政方式。

在官场,张伯驹见到了更多的丑恶嘴脸,他逐渐疲于应付这些虚假的感情与关系,心中对于文学净土的向往更甚。

终于有一天,张伯驹决定退出官场,家人震惊之余开始对他极力劝谏,但是张伯驹去意已决,面对叔父和父亲的震怒,张伯驹也只是表示抱歉和感谢。

文章图片5

袁世凯怒其不争但是也没有办法,只当自己培养错了人。在得知张伯驹去文艺领域发展之后,世人对于张伯驹的看法已经由世家公子转变成为了纨绔子弟。

张伯驹的官场朋友也与张伯驹断了联系,不过张伯驹毫不在意,在他心里,这些逢场作戏的关系早就应该断得干干净净,现在,他一心想要去自己心中的乐园。

虽然离开了官场,但是毕竟是有血缘的亲人,家人对张伯驹并没有苛待。凭借着殷实的家底和对文学的天赋,张伯驹在文学领域也很快就占据了一席之地。

文章图片6

张伯驹仿佛就是为文艺而生的,正式进入文艺圈的他如鱼得水一般,还受到了京剧大师余叔岩的赏识,亲自收他为徒。

张伯驹也没有砸师父的招牌,有很长一段时间,张伯驹在京剧领域可以说是独孤求败。

后来,为了更好地发展京剧文化,他还和师父余叔岩,著名京剧大师梅兰芳成立了“国剧学会”,致力于研究发展京剧文化,为国剧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文章图片7

一代大家,文艺界的革命者

有人评价张伯驹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不论中国文学如何发展,都不会再出现第二个张伯驹,这些话充分表达了张伯驹对于近代文学所做的贡献。

张伯驹的名气越来越大,成为了真正的京剧大家,在业界内的朋友也越来越多。民国十九年,政府越来越腐败,民众的生活越来越艰难。

张伯驹此时的内心情绪达到了顶峰,也创作出一幕幕不朽的作品。四十岁时,张伯驹还召集了一众大家,为赈灾演上了一曲《失空斩》,在当时引发了不小的轰动。

除了京剧,张伯驹也爱好诗词,尤爱古言。不仅自己经常写上两句,还喜欢收藏。因为战乱,张伯驹表演京剧的机会越来越少,闲来无事就在家中研究古人的词句。

张伯驹不论做什么事情都十分投入,为了更好地研究诗词,张伯驹还托关系重金求取各种书画。好在家里富足,关系人脉也广,张伯驹的收藏爱好才得以满足。

文章图片8

此后,张伯驹的收藏的欲望越来越强烈,在家人眼中,就像上瘾疯魔了一般。不管外人怎么劝阻,张伯驹就是不肯放弃,最后甚至为了一幅画变得负债累累。

身边的朋友劝他可以先放弃一些藏品,起码要先填饱自己的肚子。张伯驹却不以为然,他将这些藏品看成自己的珍宝,用自己的生命保护它们无虞。

为了防止自己的藏品被偷盗,张伯驹甚至将他们缝补在自己的被子枕头中,每天和它们一起安眠才安心。

即使如此,张伯驹身上的藏品还是被有心人注意到了,他们绑架张伯驹让他的家人来交赎金,张伯驹却对家人说宁愿被害也不要动他的藏品。

张伯驹除了收藏流落在民间的一些诗词画幅,对于被列强抢去的珍贵遗迹也十分关注,他经常向国外的朋友打听关于这些珍宝的下落,一旦发现,就以重金回购回来。

张伯驹知道自己不是从政从商的料子,但是也想要通过自己的力量为国家作出一份贡献。这些珍宝的追回,就是他送给国家最好的礼物。

文章图片9

张伯驹凭借着自己的力量追回宝物数十件,即便经历了战火,也被保护得十分妥当,新中国成立之后,张伯驹来到了故宫博物院,从自己收藏的藏品中,拿出了部分,进行了无偿捐赠。

这份礼物对于故宫来说是非常厚重的,为了表达对张伯驹的感谢,他们决定对其进行部分金钱的补偿,但是被张伯驹毅然决然地拒绝了。

最后,张伯驹拿着一张薄薄的“奖状”回到了家,看着原来放藏品的地方变得空空如也,张伯驹反而欣慰地笑了出来。

张伯驹还决定赠送毛主席一件藏品,在他看来,毛主席为了新中国的成立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希望以这样的方式来对毛主席进行感谢。

毛主席受到张伯驹的礼物后十分高兴,众所周知,毛主席也是一位爱好文学的人,也有很多诗篇流传下来,可能是文人之间的默契,毛主席对这份礼物爱不释手。

文章图片10

不过,短暂的欣赏之后,毛主席还是毫不犹豫地将这份意义非凡的礼物捐赠给了国家,还号召所有领导人在收到这样的礼物后一定要进行捐赠,以身作则。

得知了毛主席捐赠的消息,张伯驹又站了出来,这一次,他无私地将自己所有的藏品进行了捐赠,其中好多都是他在战火中用生命护下来的。

博物院的工作人员热泪盈眶,张伯驹好不容易带着藏品走过了一段颠沛流离的岁月,本可以靠着他们让自己后半生衣食无忧,但是却无怨无悔地全部捐出,这样的精神令人动容和钦佩。

陈毅听说了张伯驹的“壮举”后,对他十分欣赏,在陈毅眼里,张伯驹和革命者一样,都是无私的,都是奉献的。

文章图片11

颠沛流离,患难见真情

新中国成立之初,张伯驹因为自己出身的问题,曾受到过批评谩骂。

陈毅看到张伯驹的处境十分艰辛,心中很不是滋味,于是伸出了援助之手,在相处中,两人成为了好朋友。

张伯驹没想到在所有人都害怕和自己扯上关系的时候,陈毅能够主动来帮助自己,还能无条件地相信自己,一时间对陈毅充满了感激之情。

文章图片12

在陈毅的安排之下,张伯驹带着自己的妻子来到了长春躲避风头,为了不让张伯驹满腹的才华被泯灭,陈毅还力排万难安排他进入了吉林省的博物馆,负责文物的鉴定工作。

不过即便是远离北京千里,张伯驹的安稳生活还是没有持续太久。很快,张伯驹被革职调查,后来又被送到了农村进行劳动改造。

这时候的张伯驹已经年迈,身体的各项机能开始出现问题,农村改造的负责人看到张伯驹这样一幅病恹恹的样子,十分嫌弃,觉得张伯驹来了就是个累赘,拒绝张伯驹来到他们这里进行改造。

被拒绝的张伯驹无处可去,世界之大,却没有了他的容身之地。张伯驹无奈,只得带着妻子偷偷地回到了北京。

文章图片13

不过在北京他们只能偷偷地生活,平时也不敢出门,一旦暴露行踪很可能再遭到无妄之灾。没有工作就没有收入来源,张伯驹变卖了家中所有的家产,只能艰难地维持一日三餐。

北京的旧友知道了张伯驹的处境,纷纷赶来帮助张伯驹,张伯驹十分感动,他回到北京的消息也传到了陈毅元帅的耳朵里。

不过这时候,陈毅元帅已经迫于病痛躺在了病床上,他很想去帮帮张伯驹,却心有余而力不足。

张伯驹为了让陈毅元帅安心,也不希望陈毅元帅为了他以身犯险,就托朋友向陈毅元帅传递消息,告诉他自己过得很好,让他不必挂怀。

因为自己的身份不便露面,也为了不让陈毅元帅跟自己扯上关系,张伯驹一直不敢去进行探望,只是在心中默默挂怀。

文章图片14

无语凝噎,挽联寄哀思

1972年1月6日,陈毅元帅溘然长逝。消息传出,张伯驹十分悲痛,甚至一度昏厥。醒来后,张伯驹明白再不能与好友把酒言欢,于是就拿出自己为数不多的钱财,买回了一个花圈。

在挽联上,张伯驹忍着眼泪写下了自己对于好友最真挚的悼念:

仗剑从云作干城,忠心不易。军声在淮海,遗爱在江南,万庶尽衔哀。回望大好河山,永离赤县;

挥戈挽日接尊俎,豪气犹存。无愧于平生,有功于天下,九原应含笑,伫看重新世界,遍树红旗。

随后,张伯驹带着挽联和妻子一起来到了陈毅元帅的家中。

陈毅元帅的妻子张茜对于张伯驹也十分尊重,她知道丈夫生前最放心不下的就是张伯驹的事情,看到张伯驹情真意切的挽联,张茜痛哭出声。

张伯驹对张茜说,这副挽联只是自己对于陈毅元帅的哀思,因为现在自己的身份还是处于比较尴尬的状态,让张茜别把自己的花圈摆放在追悼会上,以免惹来不必要的麻烦。

张伯驹说完,张茜却神情激动起来,她告诉张伯驹,这是你的情意,陈毅元帅也一定希望能看到,她一定会将这个花圈摆过去,让陈毅安心。

文章图片15

追悼会如期举行,张伯驹却没有身份和立场去参加,只能远远地表达哀思。战友的故去让毛主席也十分悲痛,他不顾医生的劝阻,在工作人员的搀扶下来到了追悼会的现场。

毛主席一一看过各界人士送来的挽联,目光停留在了张伯驹的这一副上。

挽联上的文字情深意切,隔着文字仿佛能感受到作者在下笔时的悲恸和惋惜。毛主席看到下方的署名,有些惊讶,转头问张茜,陈毅和张伯驹很熟络吗?

张茜回答主席,陈毅元帅生前十分欣赏张伯驹的才华,因为张伯驹被埋没十分痛心。

毛主席出声念了一遍挽联,喊了身旁的周总理,让周总理为张伯驹安排一份工作,并说,这样的人才,不能让人家没饭吃。

文章图片16

追悼会结束后,张伯驹就接到了通知,不仅把他的户口问题解决了,还让他担任了中央文史馆的馆员。

后来张伯驹的出身问题也得到了平反,想起自己落魄时陈毅元帅给予的帮助,张伯驹还是十分感慨。

1982年,张伯驹因病逝世。从衣食无忧的贵公子到闻名后世的艺术大家,张伯驹的一生也十分传奇。

虽然张伯驹已经不在了,但是我们会永远铭记着他对于文学文化的贡献,也记得他无私捐赠的功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