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安徽桐城因何成为第138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带上阳光前行 2022-03-19

  导读 

2021年11月7日,国务院批准公布桐城列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自此成为了我国第138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也是安徽省第7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历史文化名城研究所十四年来长期跟踪服务桐城名城保护规划与实施管理工作自2007年,承担了《桐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3—2020)》的编制,2015年该规划通过安徽省政府批准实施,在此之后还继续在名城规划的实施管理与国家级名城申报等方面提供技术咨询,对桐城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图片

桐 城 概 况

桐城是安徽省辖县级市,由安庆市代管。桐城市位于大别山东部余脉,长江、淮河之间,“南濒长江、北界清淮”,由于地处江淮要冲,桐城古城所在地方自古以来就是我国南方与北方分界的军事战略要地。古城东、西、北三面环山、南临长江,呈“抵天柱而枕龙眠,牵大江而引枞川”之势。位于古城西北的挂车山曾是三国古战场,东吴统帅陆逊伏击魏将曹休,大获全胜;古城之东的鲁谼山曾有三国时期东吴大都督鲁肃驻军,山名由此而来。明代初期,桐城处于京城直辖范围内,往南京的水陆交通都很发达,上达中原、下达荆楚;到明清时期桐城因其交通便利成为七省通衢之地。桐城因雄霸中国文坛200余年的桐城派而闻名,有“文都”之称。

图片
图片

龙眠山,踞古城北枕,“擅江北名山之秀”,文化内涵丰富,被誉为“宋画第一”的李公麟归老于此,之后历代人文胜迹荟萃,与自然景观交相辉映。(图片采自网络)

图片

桐溪,即龙眠河,自龙眠山发源、蜿蜒而下,环抱古城,城周良田数百顷灌溉均赖桐溪之利;城东门外古桥紫来桥横跨龙眠河,称“七省通津”。(图片采自网络)

桐城的古城区,是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所建桐城县城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万历四年(1576),土城改建为砖城民国28年(公元1939年),为避日机空袭、便利居民疏散,拆除了城墙。今天的桐城老城区主干街巷及周边地段基本保存了清末民国时期城市格局及风貌,历史城区面积约1平方公里。

图片

桐城古城鸟瞰(图片来源:桐城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办公室)

图片

桐城历史文化价值与特色

 1 

桐城古城与古镇之间的功能布局是体现中国传统“城—市”生存演化的典型。古城扼据要道,以军事、行政、居住、教育功能为主导;市镇依水建埠,承担区域性商贸功能。桐城的城、镇之间存在明确的功能分工,形成了结构化的组织关系,这种区域历史格局至今依然比较完整的保存,对研究中国古代城镇体系的演化规律具有较高的价值。

 2 

桐城古城一方面顺应了周边的山水走向,另一方面取“龟永寿”的象征意义,城池轮廓近乎椭圆、形似龟壳,既得水利又避水害。城池依托北部自然山体“观野崖”、再辅以人工石堤,抵御自西北向东南而来的河水对城基的直接冲蚀。同时又巧妙利用地势高差,掘桐溪塥引水入城,供城内居民取用、调蓄防汛。桐城古城是我国仿生象物、因势利导等传统营城理念的典型实例,对于中国城池史的研究具有较高价值。

图片

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桐城县志》中所载桐城县城地图,与大多数这一时期的县志一样,城池图不是按照现代测量方法进行科学测绘的地形图,比例不免失当。但其描绘的城池轮廓、街坊巷道以及主要公共建筑的分布,已经足以使我们对这一时期的城市格局有概括的认识。

 3 

桐城文物古迹时代跨度大,自新石器时期遗址至近现代建筑均有保存尤其突出的,是与明清时期桐城文派相关的历史遗存数量丰富、类型多样、底蕴深厚,其中包括故居、书院、祠堂、墓葬以及古桥、古树等,是传承有序、影响深远的“桐城派”这一特有历史文化现象发展演化的重要实物例证,对于桐城派的研究、桐城文化的传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中,桐城明清世族大屋建筑在历史城区和市域古村镇均有分布,格局完整、保存完好,是皖中传统民居建筑的典型实例,对安徽地区民居建筑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4 

桐城“吴头楚尾”的战略位置,使桐城文化呈现出了楚文化与吴越文化以及中原文化交融的多元文化过渡带的特征;具有地域性和民族性、传承性和创新性、适用性和先进性相统一的特点。明清时期桐城经济文化发达,不但商贸繁荣,而且涌现出方以智、戴名世、方苞、刘大櫆、姚鼐等杰出的历史人物,其学术成就和文化思想具有全国性的影响力,桐城遂以“文都”著称。桐城明清时期古城格局、传统风貌和大量历史遗存,与这一时期桐城的区域地位和文化特色相呼应。

图片

历 史 城 区

桐城古城选址背山面水、负阴抱阳,沿西大街、文庙广场等主要道路、公共空间与西北侧翠屏山视线通廊关系良好,龙眠河历史城区段沿岸景观良好,紫来桥眺望城北投子山、龙眠山视野舒阔。依托环城道路,古城城基尚存城池轮廓清晰可辨历史城区基本保持“七拐、八弄、九街、十三巷”的古城街巷格局公共建筑布局具有突出的儒家文化特色,礼制建筑桐城文庙位居古城的几何中心,是江淮地区保存最为完好的文庙建筑之一贯穿全城的水渠“桐溪塥”、“洙泗沟”仍局部保存、线路可寻城南水芹菜地具农耕生产、生态调节功能又含崇儒重文的文化寓意在我国古城中十分罕见,现状保存基本完好

桐城古城选址、格局肌理与我国传统自然哲学思想相契合,是我国古代城市崇尚儒家理学文化的活态载体。

图片

1968年由卫星采集的桐城正射影像数据

图片
图片

桐城历史城区保护范围图(图片来源:《桐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3-2020)》)

图片

历史文化街区

桐城共有有安徽省历史文化街区4片。

东大街位于古城东祚门外,自紫来桥东呈微弧形向东北向延伸,麻条石横铺街道,两侧布局集中成片的传统商铺和民居,形成连续的商业界面,体现了“内学外商”的古城格局,是明清小城镇关厢地带水陆交汇处街道布局的实物例证。含有众多遗存,是古城内文保建筑、历史建筑等遗存数量最多、分布最为集中的街区。主要由12条街巷组成,呈“龟甲裂纹”状的街道格局,是中国仿生学筑城的生动体现。街区内共有5处文物保护单位,34处历史建筑。

北大街是城内东西走向的主干道,历史上一直是世家大族的聚居地,姚、方、左、钱等大族的宅第均在这里,沿街也有一些自城外延伸进来的商业。街区内保留了左忠毅公祠、方以智故居、姚莹故居等文物保护单位,房家旧宅、张家大屋等历史建筑,集中成片、风貌完整的世家大屋、名人故居、传统民居,加上作为古城横轴线东段的北大街及北后街、讲学园巷、寺巷等历史街巷,是桐城士族文化、名人文化特色的实物体现。街区内共有21处文物保护单位,11处历史建筑。

图片

北大街历史文化街区

胜利街历史文化街区位于桐城古城的南翼,古城的中轴线之上,胜利街是古城南北方向的重要通道,向北通向文庙,向南连通南大街。主要以清代及民国传统建筑为主,解放前是当时桐城城内最为繁华的商业街。全国闻名的六尺巷就位于街区内西侧。张氏宰相府、吴氏大宅、勺园等世家大族的宅第,集中成片的传统民居,加上西后街、宗伯第巷、小花园巷等历史街巷,较完整地体现了桐城古城的传统格局和风貌。街区内共有13处文物保护单位,37处历史建筑。

南大街是古城南城门外的重要道路,北起南熏门,南连至金神、练潭等水路商埠的东南大道,交通便利,商业繁华。南大街历史文化街区内保留了凤义兴商号楼等集中成片的商铺和传统民居,在南大街两侧形成了完整连续的传统商业界面,街区南端还保留有具有重要文化和生产价值的水芹菜地,反映了桐城建城中的儒家文化思想和城市关厢地带的商业面貌。街区内共有1处文物保护单位,37处历史建筑。

图片

南大街历史文化街区

图片

重要文物古迹

桐城已公布历史建筑206处,包括传统民居、古桥古井、近现代公共建筑、工业遗产等多种类型。全市现有不可移动文物506处,包括文物保护单位115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1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02处,登记不可移动文物391处。

 桐城文庙 

桐城文庙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元元延佑年间,元末毁于兵火。明洪武初年建于桐城市广场北端,距今已有近700年历史。

自南往北,文庙门楼、棂星门、泮池泮桥、大成门、文昌祠、土神祠、大成殿及两厢两庑,分别以大成门和祭道为轴线,呈南北和东西对称布局,规整有序。主体建筑大成殿是一座以斗拱为梁柱结点的木构架抬梁式大殿式建筑。1984年4月,桐城市博物馆成立,馆址设在文庙内。

图片

 张廷玉墓 

张廷玉墓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龙眠街道双溪村蒲庄,是夫妇合葬墓。墓地坐西朝东略偏南,占地面积7000余平方米。墓冢神道两旁由上而下依次对称排列文俑、武俑、马、豹、羊、狮、赑负御记碑等石刻。雕刻细腻精美,造型栩栩如生。

图片
图片

 吴越故居 

吴越故居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北大街历史文化街区内。坐北朝南,5开间1层,砖木结构,小瓦屋面,撑栱承檐,雕花木窗尚存一处。今存故居为其书房、卧室。

吴越(1878—1905年),近代民主革命烈士。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吴越为揭穿清廷假行宪政的骗局,在北京车站谋炸出国考察的五大臣而殉难。1913年,其胞弟吴楚扶柩南归,时安徽省政府迎葬于安庆西门外平头山,孙中山曾亲撰祭文。

图片

 姚莹故居 

姚莹故居位于桐城寺巷内,为市文物保护单位,大门向南,由寺巷出入。整体建筑为一完整的四合院,前后进为五开间一层,两侧为厢房。东侧有家庙,三开间,尚存。西侧另有房屋三开间一层,青砖地面,保存完好,紧邻寺巷。

图片

 半山阁 

半山阁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桐城中学校园内,坐北朝南。原为桐城中学藏书楼,建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曾在桐城学堂任教的日本教师早川东明参与设计。半山阁的设计具有独特的风格,古建筑专家单士元、罗哲文、郑孝燮曾称颂是“凝固的音乐”。阁楼中悬有吴汝纶题写的“勉成国器”行书横匾,及“后百十年人才奋兴胚胎于此,合东西国学问精粹陶冶而成”的楷书楹联。

图片

 左忠毅公祠 

左忠毅公祠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简称“左公祠”。位于桐城中学校园东南隅。左光斗(1575—1625年),字遗直,号浮丘。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进士,官至左佥都御史。以不趋权贵、清直敢言著称,亦因此遭魏忠贤及阉党残酷迫害致死。明崇祯初,冤案得以昭雪,谥“忠毅”,并建是祠以祀之。

图片

 姚元之旧馆 

姚元之旧馆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桐城市北街小学内,坐北朝南,现存两进两院,前后进两层楼房,与东西单层厢房组成独立完整的四合院,占地面积1020平方米。共二十六间房,砖木结构,主要是木构架承重,明间为抬梁式,次间为穿斗式。姚元之(1766—1852年),字伯昂,桐城人,嘉庆进士,书画家,官至左都御史。

图片

 渡江战役二野司令部旧址 

渡江战役二野司令部旧址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桐城中学教学大楼西南侧。1949年4月15日二野在此召开师以上干部会议。再西侧有三进瓦房,中有院落,其为“刘邓”首长南下居所。面积210平方米。

图片

 凤义兴商号楼 

凤义兴商号楼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南大街中段,坐西向东,前后三进,抬梁式木构架,均为两层。占地面积520平方米。凤义兴商号楼为清代自南京迁居桐城巨商凤士标所建之店铺和居宅,名其“凤义兴”。此建筑保存了清晚期徽派建筑的特色,结构紧凑,建筑精巧,美观大方,保存完好的商号楼。

图片

 结语 

除以上提及的历史文化资源外,桐城文化博物馆现有馆藏文物11000余件,其中国家二级以上藏品48件。桐城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拥有71项非遗名录。其中国家级非遗有“桐城歌”,省级有“六尺巷传说”“秋石制作技艺”“王圩灯会”“铸胎掐丝珐琅制作技艺”“桐城小花”等,以及彩绘、编织、雕刻、刺绣、纸扎等民间工艺等,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和蓬勃的发展活力。

希望桐城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荣誉的加持下,系统保护、利用、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延续历史文脉,传播桐城故事,祝愿桐城历史文化名扬天下,延续永存!

本文整理撰稿

王川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历史文化名城研究所高级城市规划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