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跟随图文走进历史名矿——阿拉玛斯玉矿

 见青黄 2022-03-19

本文导读

阿拉玛斯和田玉矿位于于田县东南约130公里的昆仑山北麓,以盛产优质白玉儿闻名。海拨4500米,地势险峻,气候寒冷,常年冰雪覆盖。该玉矿历史悠久从清代乾隆至道光年间持续开采,清末民初天津人戚家兄弟在阿拉玛斯开采玉石,后人称为“戚家坑”。在文中玩转和田玉将通过图文呈现阿拉玛斯玉矿的故事

阿拉玛斯玉矿是近代新疆著名的和田玉山料产地。它位于新疆于田县东南昆仑山中的喀什喀什山中,以盛产白玉著称,所出产的白玉具有“温、润、坚、密”的特点,享誉海内外。

文章图片1

阿拉玛斯玉矿开采的起始年代在古文献中没有确切记载。《中国和田玉》一书认为:这个矿开采历史可追溯到清代乾隆时期,约200多年以前,当地维吾尔族人在追赶黄羊时就曾经经过阿拉玛斯,发现了玉矿,报告了清朝官员,得到了一直猎枪的奖赏。此外,在这个矿的4号采矿坑壁上还发现清代采玉人书写的汉字。清道光时由于贡玉停止,此矿也就停采,玉矿位置也随之湮灭。

文章图片2

玉矿的意外重新发现

据说到了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4年)重新发现阿拉玛斯玉矿的是于田县流水村(现名叫“喀什喀什”,意为“玉石村”)的一位猎人,一次它在险峻的色地古拉木山,射中了一只硕壮的黄羊,受伤的黄羊向高山狂奔,托达奎依顺着血迹翻山越岭追寻。在攀越三座大山之后,他在一个峭壁顶部找到死去的黄羊。在黄羊尸体边,有两块奇异的石头露出地面,光亮润滑,坚硬异常,四面无裂纹,通身无斑点,就好肥硕透明的羊尾巴油,越看越让人爱。于是他舍弃了黄羊,背回这块20多千克的石头。

▲背玉料

不久这件事传了出去,于田县城的一个玉石商人闻讯赶来,一眼就看出是两块美玉,爱不释手,以1匹马和8匹绸缎换了去,并当场签订了继续采挖玉石的和田。至此,这个玉矿的位置才被人们重新认识。

戚家坑和杨家坑知多少?

戚家坑与杨家坑是民国时期阿拉玛斯两个著名的玉石矿,有两家姓“戚”与姓“杨”的人在此建矿开玉而得名。

第一家开采者是天津人戚春甫、戚光涛兄弟。民国七年(1918年),天津商人戚文藻通过于阗县知事冯四经向当时的新疆都督杨增新呈转试办流水山玉矿的要求。他声称自己“堪明于阗县南300余里之流水山地方,有碴子玉坎井一处,请发照试办”。杨增新认为“商人一领执照到手,便取得矿业权,永远据为己有,即无异出卖矿山,习惯皆然,此系垄断办法。与其发照转令一人专利,何如仍作为官山,人人得以采取妥当”。于是他决定将玉矿作为官产,由大家共同开采,并征收税银。同时明确提出:不许戚家一人霸占矿产资源,戚家已经开的矿洞,其他人不得侵入制造事端,同时该知事也不可私发给执照。至此,开始了近代阿拉玛斯玉矿的开采历史。

文章图片3

第二年10月,戚文藻又申请矿业执照遭到杨增新的回绝。杨增新生怕商民以执照为据,将国家矿山永远占为私产,转手倒卖,甚至落入外国人手中。因而他才采取了只准自由开采,按章上税,不准站为已有的方针。在这一方针下,天津商人戚春甫、戚光涛兄弟在阿拉玛斯开始开矿。他们的矿区采坑约40米,出产白玉、青白玉甚多,其中优质白玉占1/3,深得当时各著名玉器厂家的青昧,被称为“戚家坑”,备受赞誉,影响较大。“戚家坑”也就成为优质和田玉矿山的代名词。

文章图片4

▲矿洞外生活

第二家也是天津人杨明轩在阿拉玛斯建矿开采,成为杨家坑。民国十四年(1925年),杨明轩与其妻的姐夫上昆仑山探寻玉矿,因高山缺氧,其妻的姐夫死于山上。杨明轩带着佣人继续勘探,终于在阿拉玛斯发现了新的玉石矿脉。1926年杨明轩开始在此建矿开采。当时采矿极为艰难,人靠榔头、钢钎作业,运输靠人力、蓄力。采下的玉石卖给天津天津杨柳青玉石商人孙汇川,由他转卖给北京、天津等地的琢玉人家。杨家坑的玉石一出现,就引起了轰动。杨家坑的山料玉质好,经过雕琢加工几乎与籽料无异,非常畅销。

当时的采玉情况

阿拉玛斯空气稀薄,气候寒冷,交通困难,古代人们仅凭借崎岖的山道进入。今天,越野车也只能从于田县城东南行80多千米,经阿羌乡和另外一个自然村到达柳什村(现叫“喀什喀什”意为“玉石村”,“柳什”原名实际是汉语“玉石”,是当地居民语音的转音)。从柳什村到阿拉玛斯矿山,还要翻越两座大山,行程约40千米,全都是崎岖的山道,交通工具主要以驴为主,上矿骑驴要用2天,返程用1天。

文章图片5

▲山路崎岖工具和饮食主要靠人力

当时人们采玉极度困难,海拔4500米的群峰深涧只有崎岖高度的山道,行路难采玉更难。过去采玉叫攻玉,工具极为落后,主要是用铁锤、铁钎等工具凿撬,洞内用小油灯照明,劳动强度极大。据说当年在戚家坑采玉时,戚家雇佣当地民工20~30人,每年采4~5个月,矿坑6~7处,每年的采玉量为1000~5000千克。当年采玉矿工衣不遮体,食不充饥,要交够玉石量才能得到工钱下山。出入矿区的人员要经过严格的检查,往往要脱光衣服,搜遍全身,以防止带进毒品和带出玉石。同时,采玉人的风险也大,一不小心就会坠入山谷,故有“一百人去,十人还”的说法。

文章图片6

文章图片7

文章图片8

新中国成立后的开采情况

1957年,为开发利用好阿拉玛斯的玉石资源,于田县成立了玉石矿。当年就招收职工40名,其中只有少数人懂采玉技术。当时他们只有简陋的4间工房,以及钢钎、榔头等简单的生产工具,仍热采用古老额采玉办法进行生产,在原来戚家坑的各坑口凿石取玉,效率较低。年均采玉3000千克左右,所采的玉主要以青白玉为主,白玉约1/4。

20世纪60年代开始,玉石矿采用打眼放炮的办法,实行硐采和露天开采相结合,生产效率有所提高。年均采玉3500千克左右,其中白玉占1/3。

文章图片9

70~80年代,矿山有了柴油发电机组,采用电钻和风钻打眼,硝铵炸药爆破,坑道内电灯照明,生产效率大大提高。这个时期年均采玉4000千克左右,遇到好的年份开采量可达7000~8000千克。

90年代以来,企业进行了改制,拥有了几百万的固定资产,生产效率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2016年,矿山致力于修建于田流水村到阿拉玛斯的道路,这条通往阿拉玛斯玉矿的路被开通。

文章图片10

主要开采出的优质玉石

阿拉玛斯玉矿自建矿以来,不仅出产了大量的玉石,而且块大,质地细腻、温润。主要出产的大块优质和田玉有:

文章图片11

▲矿工开采出玉石后很是喜悦

1963年所采的一块重190千克的白玉,当年销往锦川玉器厂,同年所出的另外一块170千克的玉石销售给了上海玉雕厂。

1976年采到的一块重170千克的青白玉,送到了北京,被镶嵌在了毛主席纪念堂大厅。

文章图片12

▲矿工开采出玉石后很是喜悦

1978年开采出一块249千克的青白玉,卖给了北京玉器厂。

1985年玉石矿工人采到了一块上等优质白玉,呈粉青色,售给了扬州玉器厂,该厂的玉雕大师雕琢成了一件“宝塔炉”,被评为珍品,现收藏于中国工艺美术馆。

文章图片13

1988年在戚家坑采到的一块高档白玉,重259千克,卖给了北京玉器厂,雕琢出了一尊高80厘米的作品,标价90万元,很多人看了以后惊叹不已。

文章图片14

文章图片15

文章图片16

▲矿工们自娱自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