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弄清楚这34件事,“成功”就永远只是奢望

 新用户49272060 2022-03-19

★人人都渴望成功。但什么是成功?也许没人能说得清楚,或者各有各的不同。成功有那么好吗?或者有那么可怕吗?有没有通往幸福的道路?要具备哪些条件才可以去追逐成功?成功的基础是什么?这种种问题如果不想清楚,成功就永远只是奢望。

文章图片1

01

成功没你想象的那么好,从来没有


托马斯·吉洛维奇
(Thomas Gilovich)博士是康奈尔大学心理学教授,他研究金钱与幸福之间的关系已有二十多年了。他说:“适应是幸福的敌人之一。”

吉洛维奇进一步指出:“我们买东西是为了让自己开心,我们成功了。但这只会持续一段时间。新鲜事物一开始令人兴奋,但之后就适应了。”

实际上,品味对想要结果的预期或想法,往往比结果本身更令人满足。一旦我们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不管这个东西是财富、健康,还是良好的人际关系——我们就会适应,兴奋就会消退。然后我们所追求的那种体验往往就会变得司空见惯,甚至令人失望。

我喜欢从自己抚育的孩子身上观察这种现象。他们总觉得自己想要某个玩具,得不到的话宇宙就会爆炸。他们的整个世界都围绕着要得到这个东西转。可是,一旦我们给孩子们买到了玩具,那种快乐很快就会消失,然后他们又想要别的东西。

除非你珍惜自己当下的拥有,否则拥有更多不会让你的生活变得更美好。

02

成功没你想象那么糟,从来没有


就像我们骗自己相信某样东西给我们带来的快乐会比实际要多一样,我们也骗自己相信某样东西给我们带来的困难要多于实际。

你拖延或者回避做某件事情的时间越长,这件事情就会让你(思想上)变得越痛苦。可是,一旦你采取行动,那种不适感远没你想象的那么严重。即便是极其困难的事情,人也会适应。

我最近碰巧跟一位有 17 个孩子的女士坐飞机。是的,你没看错。在有了八个自己的孩子之后,她和丈夫深受鼓舞,后来又收养了四个孩子。几年后,两人再度收养了五个小孩。

当然,一开始对系统的冲击确实影响了她的一家。但两人设法处理好了。不管你信不信,如果你被迫要面对这种情况的话,其实你也可以应付。

畏缩和恐惧的问题在于这会阻碍大家接受重大挑战。你会发现,无论大小,最终你都能适应挑战。

当你有意识地去适应巨大的压力时,你就能进化。

03

没有通往幸福的路

没有通向幸福的路,幸福本身就是路。

—一行禅师

大多数人认为他们必须:

  • 先得拥有点什么(比方说,金钱、时间或爱情)

  • 然后才可以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比方说,环游世界、写书、创业或谈恋爱)

  • 而这最终会让他们成为什么(比方说,快乐、和平、满足、有动力的人或恋爱)。

但自相矛盾的是,这个拥有——去做——成为的范式其实要颠倒过来,你才能体验到幸福、成功或任何你想要的东西。

  • 首先,你要成为你想成为的任何人(比方说,快乐、富有同情心、和平、智慧或有爱心的人)

  • 然后你在这个存在空间里面开始去做。

  • 接着,你正在做的事情几乎马上就能带给你想要拥有的东西。

我们把本我(what we are)吸引到自己的生活当中。这个概念已经得到了大量心理学研究的证实。哈佛心理学家肖恩·阿科尔(Shawn Achor)在一次大受欢迎的TED 演讲中解释说,大多数人追求幸福的做法都是倒过来的。他们认为自己先得实现或得到一些什么,然后才能获得快乐。但科学表明,幸福会促进成功。

比方说,知名漫画系列《呆伯特》的创作者,斯科特·亚当斯(Scott Adams),他就把自己的成功归功于正面肯定的运用。他每天都要在纸上写下这句话:“我,斯科特·亚当斯,将会成为一名出色的漫画家。”,连写15次。

每天写 15 次这个的过程已经将这个想法深深地植入到他的潜意识里面——让亚当斯的显意识大脑开始去寻找他想要的东西。他写得越多,就越能看见此前他看不见的机会。不久之后,他就成为了一位非常有名的漫画家。想不成为出色漫画家都难。

我本人也运用了类似的原则,只是写目标的时态改成了现在时。比方说,我不会说“我将成为一名出色的漫画家”,而是写上“我就是一名出色的漫画家”。用现在时来写突出了你就是你想成为的人这一事实,这会告诉你该做什么,以及最终你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04

知足常乐


2013 年,在一年一度的
Genius Network Event上,Tim Ferriss有一次在接受采访时被问到:“在扮演各种不同的角色时,你有没有觉得压力过大的时候?会不会觉得自己肩上的担子太重了?”

Ferriss答道:

“我当然会有焦虑。如果谁说自己没有压力,那就是在撒谎。不过有一件事情可以缓解这种状况,那就是每天早上都花一点时间,宣布“我拥有的已经够了”,并把焦点放在这一事实上。我拥有的东西已经够了。我用不着每天都担心回复不了每一封邮件。如果对方抓狂的话,那是他们的问题。”


在同一次采访中,Ferriss后来又被问到:

“看完了《每周工作 4 小时》(The 4-Hour Workweek)之后,我觉得Tim Ferriss好像不在乎钱。你说到了怎么不花钱去环游世界。说到了平衡,以及不用关心赚钱的能力。”


Ferriss答道:

“你完全可以拥有很多的美好事物。如果你所谓的美好事物是沉迷于财富,那就会像《搏击俱乐部》里面那样,“你拥有的东西最终会拥有你”,那东西就会变成像健康和幸福这样的东西的替代品,然后就变成一种病态。但如果你能拥有美好事物,同时又不怕这些美好事物被拿走,那就是件好事。因为金钱确实是很有价值的工具。”


如果你珍惜自己已经拥有的东西,那拥有更多对你的生活会是件好事。如果你觉得需要拥有更多来弥补自己生活缺失的某样东西,那不管你得到了多少或取得了多大成就,你永远都会觉得不够。

05

取得成功的一切优势你都拥有


说自己的生活有多难很容易。抱怨生活是多么的不公平很容易。这种角度看你总觉得自己吃亏。

但这种说法真的能帮助任何人吗?

当我们断定自己的情况比别人更糟糕时,那就是在无知地,不恰当地说:“你不像我,你就很容易。成功对你来说应该很容易,因为你不必应付我所经历的一切。”

这种范式有个术语,叫做受害者心态,这往往会导致特权感(feelings of entitlement)

这世界不欠你什么。生活本就不该是公平的。然而,这个世界也给了你所需要的一切。事实上,你拥有在这个世界取得成功的一切优势。你要从骨子里相信这一点,如此一来,你就会感受到对自己以及这个世界的巨大责任。

你已经站走向成功的完美位置。宇宙的一切把你带到了这个位置,所以现在你可以大放光彩,改变世界。你可以随心所欲,施展自己。你的自然状态就是茁壮成长。你只需要站出来就行。

06

你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会相互影响


人是个整体——当你改变任何系统的一部分时,你也会同时改变了系统的整体。如果不从根本上改变一切,你就无法改变其中一部分。

每一个想法,不管是如何的无关紧要,都会产生结果无穷无尽的涟漪。亚马逊雨林一只蝴蝶偶尔振动翅膀,也许两周后就会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这就是爱德华·洛伦兹(Edward Lorenz)提出的蝴蝶效应的隐喻。小事会变成大事。

当你在生活的一个地方发生了错位,你生活的所有其他地方都会受到影响。你没法把一个工作系统分隔出来。尽管把生活的某些部分(比方说健康和人际关系)抛到一旁很容易,但这么做你的整个生活会不知不觉间受到影响。到头来,你只是拖延或暂时避开了对自己的伤害,该来的总会来的。

反之,一旦你改善生活的某一方面,生活的所有其他方面都会受到积极影响。就像詹姆斯·艾伦(James Allen)在《人如其所思》(As a Man Thinketh)中所写的那样,“当一个人思想变得纯粹时,他就不再渴望不洁的食物。”

人是一个整体系统。

整个人类也是这样。不管好坏,你所做的一切会影响到整个世界。所以我请你问问自己:

我是解药的一部分吗?还是说,我是疾病的一部分??”

—— 酷玩乐队

07

竞争是敌人

企业失败的原因都一样:它们都无法逃脱竞争。”

— 彼得·泰尔(Peter Thiel)


对于最大限度扩大产品覆盖与创造财富来说,竞争极其昂贵。这变成了一场看谁能以更便宜的价格稍微胜过对方一点的战斗。对于所有相关方来说,这是一场逐底竞争。

与其与其他人或企业竞争,不如做点全新的东西,或者专注于某个定义严格的小众市场。一旦确立了自己在某方面的权威性,你就可以自己说了算——而不是被动地响应竞争。也就说,你想垄断自己创造出价值的那个领域。

跟别人竞争会导致你每天追逐的都不是自己的目标——而是社会认为重要的那些目标。你可以用一生的时间去努力跟上,但却可能会过着肤浅的生活。或者,你可以按照自己的价值观,替自己去定义成功,让自己远离喧嚣。

08

你没法拥有一切


每一个决定都会有机会成本。当你选择了一样东西时,你没法同时选择其他几件东西。如果有人说你可以拥有一切,那他们是在撒谎。几乎可以肯定,他们没法践行自己所宣扬的东西,而只是想向你推销什么。

事实上,你也不是什么都想要。哪怕你想,现实根本也没法像那样运作。比方说,我已经接受了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我希望家庭成为自己生活的中心。跟妻子以及我们抚养的三个孩子共度时光是我的首要任务。其结果是,我没法像某些人那样,每天工作 12 或 15 个小时。没关系。我已经做出了选择。

重点就在这儿。我们都需要选择对自己最重要的东西,然后拥有它。如果我们什么都想要,最终什么都得不到。内在冲突是地狱。

尽管对创造力的传统看法是,这个东西是非结构化的,是不守规则的,但其实创意往往是跳进盒子而不是跳出盒子思考出来的。当人开始限制而不是扩大自己的选择时,往往就能展现出他们的创造力。因此,你的人生目标定义和约束得越明确越好,因为这可以让你跟这些目标以外的一切断绝关系。

广告

极度成功

作者:[美]丹尼尔·科伊尔 著 张子源 刘欣 译 湛庐文化 出品

当当

购买

09

永远不要忘记你来自哪里


当你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成功时,很容易就会以为成功是自己一个人的功劳。很容易就会忘记你来自哪里。

很容易就会忘记其他人为了让你取得今日之成就所做出的各种牺牲。

很容易就会认为自己比别人优越。

把所有的桥都烧掉之后,你就没有人际关系了。在那个孤立的内部洞穴里,你会失去理智和身份,变成一个自己从来都不想要成为的人。

谦卑、感恩,记住别人对你的好,这才是看待成功的正确的角度。没有无数其他人的帮助,你没法做到所做的事。你非常幸运,能够以自己的方式做出贡献。


10

如果你需要得到许可才能做某件事情的话,也许这件事你不该做


我的岳父是一位非常成功的房地产投资者。在他的整个职业生涯当中,有成百上千的人问过他要不要“进入房地产市场”。他给每个人的回答都是一样的:不要。事实上,他想说服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在大多数情况下,他都成功了。

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我的岳父告诉我:“不管我说什么,那些会成功的人都会去做的。”

我知道有太多的人去追逐对别人有用的东西了。他们从来都没有真正去决定过自己想做什么,到头来每件事情都是蜻蜓点水,不停地换来换去——想赚快钱。他们挖了几尺发现没找到金子之后就不挖了,然后换个地方继续,每次都这样。殊不知,金子就在下面几尺那里。

永远不会有人给你实现梦想颁发许可证。正如 Ryan Holiday 在《困难就是出路》(The Obstacle is the Way)里面所说那样,“不要再去寻找天使(angels)了,开始换个角度(angles)吧。”与其希望靠外在的东西来改变你的环境,不如在思想上重新审视自己和你的环境。

当你改变自己看待事物的方式时,你看到的事物就会随之改变。

— 韦恩·戴尔(Wayne Dyer)


你已经足够。

你可以做任何你决定要做的事情。

做出决定,忘掉别人说了什么,不管他们是怎么想的。


11

你想要多少就能赚多少


大多数人嘴上都说自己想要成功。但如果他们真的想的话,他们会成功的。

我曾经告诉过别人,“我希望我会弹钢琴。”然后有人说,“不,你没这个想法。如果你有的话,你就会抽时间去练习。”从那以后我再也不这么说了,因为他是对的。

生活是优先事项和决策的问题。说到钱——在自由市场经济的环境下——你可以赚到你想要的钱。问题是,你究竟想赚多少钱?

与其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在社交媒体上虚度光阴,你可以每天花一两个小时去做点有价值的事情——比如完善你自己。

在《思考致富》这本书里,拿破仑·希尔(Napoleon Hill)请读者在一张纸上写下他们想赚多少钱的数目,然后在上面写下时间表。就这一个行为,就会挑战你,迫使你用新的方式去思考和行动,去创造你想要的未来。

比方说,尽管成长在一个十分贫穷的家庭,穷到一家人一度只能呆在停放在亲戚草坪的大众面包车里,但金·凯瑞(Jim Carrey)依然坚信自己的未来。1980 年代后期,每个晚上金·凯瑞都会开车到一座山上,俯瞰洛杉矶,想象导演们是如何重视他的作品。而在当时,他只是一个身无分文、苦苦挣扎的年轻喜剧演员。

1990 年的一个晚上,在俯视洛杉矶并梦想着自己的未来时,金·凯瑞给自己开出了一张 1000 万美元的支票,并在标注行写上了“演出费”几个字。支票的兑付日期他写上了 1995 年感恩节那天,然后把它塞进了钱包里。他给了自己五年的时间。就在 1995 年感恩节之前,他因为《阿呆与阿瓜》而拿到了 1000 万美元的报酬。


12

你那个“想成为谁”的愿景就是你最大的资产

要为你的生活树立最高、最宏大的愿景,因为你会成为你所相信的人。

—— 奥普拉·温弗瑞(Oprah Winfrey)


不管你现在处在什么位置,你都可以拥有自己想要的任何一种未来。但有一点是肯定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所以,请用心种植。精神创造永远先于物质创造。你在脑海里面设计的蓝图会变成你打造的人生。

不要让社会告诉你,你的房子应该是什么样的。你是艺术家,是创造者。你的生活完全可以是你想要的样子,至于别人是不是觉得那是“豪宅”一点关系都没有。心在哪里,家就在哪里。


13

你是谁决定你能拥有什么


有这么一个寓言,说有一对很有钱的父母正在犹豫要不要给自己那不够睿智的孩子继承遗产,因为他们知道,要是给他继承的话肯定会被挥霍掉。于是家长对孩子说:

“我拥有的一切我都想给完你——这不仅包括我的财富,也包括我在人们心中的声望和地位。我拥有的很容易就能传给你,但那个我是谁你得自己争取。去学习我所学到的,并像我一样去生活,这样你才有资格得到遗产。我会告诉你让我获得智慧和声望的规律和原则。以我为榜样,像我那样去精通,你就会变成我的样子,我所拥有的一切就都是你的了。”

做做样子是不够的。成功没有所谓的必做事宜清单。你必须从根本上改变自己的身份,才能站上更高的台阶。你必须从做转变为成为——这样你所做就反映了你是谁,以及你正在成为谁。一旦你经历了这种改变,成功就是水到渠成。

当你成为百万富翁后,你可以捐出你所有的钱,因为重要的不是那百万美元的财富,而在于通过赚取那百万财富,你成为了什么样的人。

— 吉姆·罗恩(Jim Rohn)

14

赚钱没有什么不道德的

不管怎样,人是一个整体。当身心同步时,就算是人的身体也能有最佳表现……当大脑认同计划时,我们的身体才会发挥出最佳的状态……让你的大脑去相信你所做的是好的、高尚的、有价值的事情,这样能够让你充满能量,更有劲头去努力。

— 拉比·丹尼尔·拉平(Rabbi Daniel Lapin)


在我认识的人中,有很多人都认为赚钱是不道德的事情,有钱人都是魔鬼。他们认为那些追逐利润的人是在强迫那些相对弱势的人去购买他们的产品。

金钱并不邪恶,它是中立的。金钱是感知价值的象征。

如果我用 20 美元的标价卖一双鞋,然后有人买下了,那在他们看来,这双鞋子的价值超过 20 美元,要不然他们就不会买。我并没有强迫他们来买我的鞋子,这是他们自己的选择。因此,价值交换是一种双赢,纯粹是建立在个人看法的基础之上。而与此同时,价值具有主观性,如果刚刚买你鞋的人你再给他 20 美元,那他可能就不愿再卖回给你了。他们会觉得这鞋的价值超过 20 美元,那如果你给他 30 美元呢?他们可能还是不会卖给你。

对于商品和服务来说,并没有什么“正确”的价格,价格就是客户个人感知价值的体现。如果客户认为价格太高,他们就不会拿钱来交换你的产品或服务。

我们十分幸运,生活在一个具备金钱体系的社会之中。我们可以借钱,出借,也可以举债经营。如果是在以货易货的体系内的话,我们扩大工作规模的能力就会受到极大限制。

如果赚钱是用诚实和正直的方式去做的话,那就是一种彻底的道德追求。事实上,如果你觉得自己所做的工作不太道德的话,你可能就该换份工作了。

当你相信你提供的价值很大,大到如果不向他们提供你的服务就是帮倒忙的话,那说明你有望创造出巨大的价值。我们的工作应该是自我价值的体现,至于客户是否认同我们提供的价值,那就得由他们做出选择了。


15

生活的一切几乎都是干扰

“几乎一切不重要,这种重要性再怎么低估都不为过。” — 格雷格·麦基翁(Greg McKeown)

几乎一切都是对真正重要事情的干扰。有些东西确实是没法明码标价的。对你来说那些已经超出了特定价值了。你会为了那些东西抛弃一切,甚至包括生命。

你的人际关系和个人价值观没法用价格衡量。你永远都不该用钱去换一个无价之宝。

正确地看待这些问题可以让你排除一切不必要的干扰,让你可以过上简单、高度专注的生活,避免走进无路可走的死胡同。


16

专注是当今的智商


我们生活在人类史上最容易分心的时代。互联网是把双刃剑。就像金钱一样,互联网也是中立的——它可以用来行善也可以用于作恶,就看是谁用。

可悲的是,我们大多数人对互联网根本就不够负责任。我们每天都无所事事,盯着屏幕浪费掉好几个小时。千禧一代在互联网上特别容易分心,但现如今,每个人都容易受到影响。

我们的注意广度已经收缩到近乎没有。我们的意志力已经衰退。我们养成了一些非常糟糕的习。那种习惯,往往需要极端干预才能扭转。

越来越多的科学证据表明,不断让人分心、打断注意力的互联网,正在把我们变成涣散、浅薄的思考者。不断分心的最大挑战之一,是这会造成思想“肤浅”,缺乏“深度”,而思考的肤浅的思考会导致生活的肤浅。2000 年前的罗马哲学家塞内卡大概给出了最好的总结:“哪儿都去就是无处可去。”

Cal Newport 在他的《深度工作》(Deep Work: Rules for Focused Success in a Distracted World)这本书里,区分了“深度工作”和“浮浅工作”这两者的不同。所谓深度工作是指利用技能去创造某个有价值的东西,则需要思考,付出精力和时间,要集中注意力。而浮浅工作是指事务性后勤类的琐碎杂活:处理电子邮件、参加各种会议、电话往来,准备各种费用报告等。大多数人之所以没能朝着目标前进,就是因为他们优先考虑的是这些浮浅工作。

正值在经济当中变得越来越有价值的时候,执行深度工作的能力却变得越来越稀缺。因此,因此,少数能够培养这种技能,并把它作为工作生活核心的人将大放异彩。”

— 卡尔·纽波特(Cal Newport)

17

如果目标合情合理,就不要指望运气(或类似的东西)

设定目标要超出你的能力范围。你需要完全无视自己的能力上限在哪里。如果你觉得自己没法到这个领域最好的公司工作,那就把去那里工作当作你的目标。如果你认为自己没法登上《时代》杂志封面,那就把成为封面人物作为你的事业。让愿景成为现实。一切皆有可能。”

— 保罗·雅顿(Paul Arden)


大多数人的目标完全是合情合理的范畴。那样的目标不需要太多的想象力。他们当然也不需要信仰、运气、魔法,或者奇迹。

就个人而言,我相信,很多人变得如此的世俗和多疑是件悲哀的事情。我从精神信仰当中找到了极大的满足。它为生活提供了背景,为个人成长赋予了意义。有了信仰,我就可以去追求别人觉得荒谬的事情,比如做看似不可能的事,超越死亡。真的,有了信仰一切皆有可能。绝对可以做到无所畏惧。

18

不要寻求赞美,要寻求批评



作为一种文化,美国人实在是太脆弱了,脆弱到必须把一条直率的反馈夹杂着20 条恭维里面。而且当我们听到反馈时,我们会竭尽全力去反驳它是错的。心理学家称之为确认偏误——也就是当人确立了某一个信念或观念时,在收集信息和分析信息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寻找支持这个信念的证据,而不怎么去考虑其他可能性的倾向。

当你去找那些会如你所愿告诉你想听的东西的家人朋友时,很容易就能得到表扬。但如果你寻求的是批评而不是赞美的话,你的工作会得到改善。

这怎么会让你变好呢?

当真正关心你的人直言不讳地提出批评时,你会知道你的工作是有可取之处的。如果说要注意什么的话,那就是确实会有喷子。就像《卖掉法拉利的高僧》(The Monk Who Sold His Ferrari)一书的作者罗宾·夏尔马(Robin Sharma)所说那样,“喷子确认了伟大”。当你真的出现在他们面前时,喷子会被你吓倒的。你折射的不是他们能做什么,而是他们不能做什么。


19

给予会得到,索取会失去



从稀缺的角度来看,帮助别人会伤害自己,因为你不再拥有优势。这种看法把世界看作是一块大馅饼。你手上拿到的每一块馅饼,都是我没没拿到的馅饼。所以为了让你赢,我必须输。

从富足的角度来看,馅饼不是只有一块,而是有无数块。如果你想要更多的馅饼,你就去做更多出来。因此,帮助他人其实也是帮你自己,因为这会让整个系统变得更好。这还可以建立起关系、信任以及信心。

我有位朋友,Nate,他在自己工作的房地产投资公司做了一些非常有创意的事情。他用了没人用过的策略。他干得非常出色。他告诉我,他不打算告诉别人自己的做法。因为如果其他人知道了之后,也会跟着做,而这意味着他会没有那么多的销售线索。

不过后来他并没有保守秘密。他告诉公司的每个人他在做什么。他甚至还把自己掌握的大量线索都和盘托出!这在他的公司是前所未见的事情。

但Nate知道,一旦这种策略不再奏效,他还可以想出另一条。领导力和创新的全部意义就在于此。大家开始信任他。实际上,这帮人已经对他形成依赖,要靠他来制定最佳策略。

Nate就是做馅饼的,为他自己和其他几个人做馅饼。而且,是的,他也是公司的销售冠军,拿到的收入也最高。这是因为他给予的最多,而不是囤积想法、资源或信息。


20

你希望拥有什么,那就自己去创造



很多创业者设计产品是为了“给自己挠痒痒”。实际上,大量问题就是这么解决的。你遇到了困难,然后自己给出解决方案。

音乐家和艺术家也是这样应对自己的工作。他们创作自己想听的音乐,画自己想看到的画,写希望是自己想写的书。我自己也是这么对待我的工作的。我写自己想看的文章。

你的工作先得引起你自己的共鸣。如果连你都不喜欢自己的工作成果,又怎么能指望别人会喜欢呢?


21

时不我待,机不可失,不要再等下一次



几乎永远不会等得到完美的客户、完美的机会或者完美的环境。与其希望情况会有所不同,何不用心做好眼前的呢?

与其等待下一次机会,不如把握手中的这个机会。换句话说,你在哪里浇水,那里的草就会更绿。

我目睹过很多人离婚是因为围城心态,总以为外面会有更好的关系。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些人开始一段新的关系之后,还是会像上一段关系一样结束掉。问题不在于你的环境。问题在于你自己。灵魂伴侣不是找到的,你得靠努力工作造就灵魂伴侣。

正如吉姆·罗恩(Jim Rohn)所说那样,“不要指望事情会变容易,要寄望自己变得更好。不要指望问题会变少,要寄望于自己本领更大了。不要指望挑战变少,要寄望自己变得更睿智了。”


22

不要拖延



如果你没有每天有目的地抽出时间改进自己,取得进展——毫无疑问,你的时间就会迷失在日益喧嚣生活的空虚之中。在不知不觉间,你就老了,生命凋零了——迷茫于时间都去哪儿了。

正如梅雷迪思·威尔森(Meredith Willson)所说那样——“明日复明日,你会发现自己徒留许多虚度的昨天。”

我也是等了好几年才开始勤快的写作。因为之前我一直在等待合适的时机,想等到我有足够的时间、金钱以及我认为自己需要的任何东西俱备料再动手。我一直在等,想等到自己有资格或被允许了才去做我想做的事情。

但资格永远没法预审。没有“实现梦想”这种学位。资格是靠站出来,干出来的。只要做出决定就能获得许可。

生命短暂。

今天就可以做的事情,不要等到明天。未来的自己,要么感谢今天的你,要么就只能不体面地替你辩护。


23

不要操之过急



22 岁的时候,谢家华
(Tony Hsieh, Zappos.com 首席执行官)从哈佛毕业。当谢家华 23 岁,也就是创办Linkexchange的六个月之后,有人出价 100 万美元要买他的公司。这笔钱对于谢家华来说已经很可观了,因为在不到一年之前,他还在为在Oracle找到了一份年薪 4 万美元的工作感到振奋不已。

经过与合伙人的深思熟虑和讨论,他拒绝了这份要约,因为他相信自己可以继续把Linkexchange做得更大。他的至爱是开发和创造。真正的专业人士会拿到应得的东西,但不会是为了钱而工作。真正的专业人士是为了热爱而工作。

5 个月后,雅虎联合创始人杨致远给谢家华开出了2000 万美元的报价。这个数字让谢家华大吃一惊。他的第一个想法是,“型号五个月前没有卖掉公司!”但之后他冷静下来,要求给他几天时间考虑一下。他要用自己的方式去做出这个决定。

因为知道有这么一笔钱之后,他这辈子就再也不用工作了,他开始思考自己可以做哪些事情。经过一番考虑之后,他只能想出这么一点自己想要的东西:

  • 一套公寓
  • 一台电视 + 家庭影院
  • 周末随时可以来个迷你度假
  • 一台新电脑
  • 再创办一家公司,因为他喜欢做东西,并且把它做大。

就这些。

他的激情和动力不在于拥有东西。他得出的结论是,他已经买得起一台电视、一台新电脑,而且周末随时都可以过个小型的假期。现在他才 23 岁,所以他觉得买公寓还可以等等。为什么非得为了建立和发展一家新公司而卖掉Linkexchange ?

谢家华拒绝了 2000 万美元的收购要约。一年后, Linkexchange爆发了。公司生意兴隆,有了100多名员工。可是,谢家华却不再喜欢呆在那里。在快速增长的过程中,公司文化和政治也发生了微妙变化。Linkexchange不再是谢家华和一群密友一起做自己喜欢的东西了。他们匆忙雇了一批没有相同愿景和动机的人。很多新员工并不关心Linkexchange,也不是在做自己热爱的东西。相反,他们只想赚快钱——纯粹是为了一己私利。

于是他决定根据自己的情况卖掉公司。1998 年,在谢家华25岁的时候,微软以 2.65 亿美元收购了Linkexchange 。

大约一年前,我在跟畅销书《工作的艺术》(The Art of Work)的作者,杰夫·戈恩斯(Jeff Goins)在一次谈话中也谈到了类似的概念。我说我想出版一本自己写的书,想问问他有什么建议,他说,“可以等一等。不要操之过急。我自己就犯过这个错误。如果你再等个一两年,拿到的预付款会多 10 倍,你的整个职业生涯的轨迹都会改变。”

道理是这样的。如果作家的电子邮件订户数有2万的话,大概可以拿到 2万到4万美元的预付款。但如果订户数有10万到20万的话,作家就可以拿到约15到50万美元的预付款。等个一两年,职业(和生活)的轨迹就会发生改变。

这跟拖延没关系。这是一种策略的。时机的把握,那怕就几秒钟,也有可能会改变你的一生。


24

如果你不能解决问题,那是因为你循规蹈矩

什么叫疯子,疯子就是一遍又一遍地做同样的事情,却期望结果会有所不同。”

——艾尔伯特·爱因斯坦


惯例就是现状。打破常规才能发展,而这需要大量失败。

如果你没有失败 10000 次的勇气,就永远发明不出你的灯泡。就像塞思·戈丁(Seth Godin)所说那样:“如果我的失败次数比你多,我就赢了。”

失败值得珍视和赞美。失败是反馈。失败是前进。失败是对你以前从未做过的事情有意识的尽力而为。这太不可思议了。

不犯错的人不大可能成事。

— 保罗·雅顿

25

如何设定游戏比游戏本身更重要

人可能终其一生都在攀登成功的阶梯,但等爬到了梯子的顶端时,却发现梯子架错了墙。

— 托马斯·默顿(Thomas Merton)


有太多的人在玩错误的游戏——从一开始就注定要失败的游戏——这会让你非常痛苦。你就是这样不知不觉间毁掉自己生活的。

比玩“游戏”更重要的是游戏如何设定。你怎么设定游戏决定了你怎么玩。最好先保证能赢,然后再去玩。

怎么玩?

以终为始,反推回去。与其思考什么合理,有哪些预期,或者什么行得通,不如从你想要什么开始。就像柯维在《高效能人士的7 个习惯》中所说那样,“以终为始。”一旦确定了这一点,然后再决定有助于实现这一目标的每一天、每一周、每个月以及每一年的行为。

金·凯瑞先给自己开一张1000万美元的支票。然后再去挣这笔钱。他先赢下比赛,然后再去玩。你也可以这样。


26

因势利导



你这一路走来所取得的胜利,不管再怎么渺小,也要要利用好你所处的位置!

拿到高中毕业证了吗?利用好这个身份!

你认识的人认识另一个人,那个人又认识你想认识的人?利用好这一点!

你的文章在某个不知名的博客入选了精选文章?利用好这一点!

你有100美元?用好这笔钱!

可悲的是,大多数人总忍不住这山望着那山高。自己手上的东西他们都没有充分发挥好。这个管家很糟糕。

你认识的人当中有的手上有你需要的信息。

有的有你可以利用的资金。

有的可以牵线搭桥,让你认识你应该结识的人。

与其想要更多,为什么不好好利用已有的?如果你不能善加利用手上的东西,给你再多也于事无补。实际上,这只会不断对你造成伤害,除非你学会了靠自己赢得点什么。很容易会产生找别人替你做的想法。但只有你主宰自己的命运才是真正的成功。没有人比你更关心自己的成功(或健康、人际关系、时间)。

你现在的机会就已经很多了。利用好它。一旦你往前迈进了一小步,就要充分利用好新的进展。不要想着资源多点就好了。要寄望自己变得更好。很快,你就会发现自己已经站在高岗上,居然可以与你心目的英雄一起合作了。

成功建立在选择的基础上。

成功的基础是要有值得为之奋斗的动力,并且保持下去。成功的基础是别人口中的幻想是你眼里的理想。成功的基础是利用好当下,并保持迈出每一步的动力。

27

工作应当是一场表演



关于诗,这种艺术最酷的地方在于,对于大多数诗人来说,他们的诗是怎么朗诵的,与朗诵了什么一样重要——如果不是更重要的话。

类似地,当你去参加活动或去听演讲时,你一般也是为了看演讲者,而不仅仅是听他们要说的话。他们要说什么你已经知道了。

不管你从事的是什么类型的工作,如果你把它看作是一种艺术形式的话,你会更容易接受。你这是在为观众表演。他们对你的需要与对你工作的需要一样多——而且往往更多。


28

怎么做得由你来决定

Ryan Holiday是《困难就是出路》 一书的作者,他解释了所谓的“那一刻”是什么样的。每一位娴熟的创意人士都会经历“那一刻”——当你睁开眼睛,看到自己作品的机制与幕后的时候。

在你到达这一刻之前,对你来说一切似乎都是魔法。你不知道别人的东西是怎么创造出来的。当你到达这一刻之后,你会意识到一切都是由一位刻意营造一种特定体验的人来完成的。

最近在看《指环王》的时候,我突然意识到,如果这三部曲不是由彼得·杰克逊执导的话,电影会完全不同。效果完全不一样!

每一个镜头,每一个场景,灯光,服饰,人物和景观如何呈现,还有整部电影感受怎样,如何刻画等等。根据不同导演想要营造的体验的不同,这一切的观感都会完全不一样。

因此,做法无所谓对或者错,而是按你自己的方式行事。在你体验到“那一刻”之前,你会继续尝试用正确或最好的方式去做事。你会继续临摹其他人的作品。

但如果你老是临摹下去的话,就会对那些曾经是你的偶像的人感到失望。其实他们跟你我一样。只是他们决定了要用自己的方式去创作。

模仿会变得令人生厌,要解放自己,去创作你认为合适的东西。然后你会发出自己的声音,有自己的原创。到那时,你不再会为别人对自己作品的接受程度而烦恼,而是更专注于创造你相信的东西。


29

五分钟也是很长的时间



如果你有五分钟的停机时间的话,你会怎么利用这5分钟呢?大多数人会用作休息或偷懒的借口。

五分钟的休息时间不多,可这样的无所事事有5次的话,我们每天就浪费了 25 分钟。也就是一年 9125 分钟(25 X 365)。可悲的是,我猜我们浪费的时间远不止这些。

我 9 年级的英语老师曾经告诉我说,如果我每次休息的时间,哪怕只是休息一两分钟——都用来阅读的话,我看过的东西都会比预期的多得多。她是对的。每当我提前完成了工作,或者有空闲时间的时候,我都会拿本书出来看。

不要小看那些周期性的小小五分钟,我们如何度过那些时间,是我们能取得什么样的成就的决定性因素。集腋成裘。

挥霍掉那么多的时间,你有什么理由可以嘴硬呢?



30

一美元也是很多钱



我最近和岳母到沃尔玛去买了点东西。在柜台结账的时候,我看到了一个有趣的东西(说实话,我都不记得是什么了),就指给她看。

她的回应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一美元。那可是一大笔钱啊!”

为什么我会感到惊讶?我的岳母并不缺钱。实际上,这件事情是发生在我们家族(30多人)去迪斯尼乐园旅行期间——而这整趟旅行都是岳母家出的钱。

理解一美元的价值跟认识时间的价值是一样的。想都不想就掏出一美元看起来也许没什么大不了的,但其实不是小事。一次一美元日积月累的时间足够长的话,这种无意义的支出可能就会变成数百万美元。这也反映出对细节的不重视,而重视细节才是真正的艺术和价值之所在。

还有,大多数的百万富翁都是“白手起家”,80% 都是富一代,75% 是个体经营者。没有时薪可拿,会挑战你你要为每一分钟和每一美元承担更多的责任。也正因为此,绝大多数的百万富翁都非常的节俭——或者至少非常在意自己的钱。

31

永远不要把退休当作目标

退休就是死亡。”

— 巴勃罗·卡萨尔斯(Pablo Casals)


如果你想给某人脸上揍一拳,最有力的出拳方式是瞄准脸后一英尺左右。这样的话,当你的拳头打到对方的脸上时,拳头的力度和冲击力才会达到最高值。如果你瞄准的是他们的脸,那等拳头打到对方脸时力道就已经开始放缓了。你这一拳就不会像你想象的那么有力。

退休也是一个道理。

给退休做规划的人,大部分在 40 、50 多岁的时候就开始放慢脚步了。可悲的是,人作为一种建立在势头基础上的生物,一旦开始减速,你就开始走上了一个难以逆转的衰退过程。

研究发现,退休往往会:

  • 增加行动和日常活动的难度
  • 增加生病的可能性
  • 心理健康水平下降

但退休是20世纪才出现的现象。实际上,在现代与未来社会当作,支撑这种过时概念的基础已经行不通了。

比方说,由于医疗保健的进步,65岁已不再被看作是老年。在设计社会保障体系时,规划者之所以选择了 65 岁,是因为当时的平均寿命是 63 岁。因此,这套体系只是为那些真正需要的人设计的,而不是为了塑造一种靠他人劳动支撑的文化。

此外,认为过了 65 岁就没法提供有意义的工作,这种看法再也说不过去了。当大多数工作都是体力劳动时,退休是有道理的——但今天的工作主要是知识型居多。而且如果说当今社会还缺点什么的话,那就是智慧,大家终其一生修炼,到了晚年才练就的智慧。

退休永远也不该是目标。

从某种程度来说,我们完全有能力工作,直到咽下最后一口气。

我的祖父Rex已经92 岁,二战时他是一名战斗机飞行员。在过去五年的时间里,他写了三本书。他每天晚上 8 点上床睡觉,每天早上 4:30 就起床。起床后前面的那 2.5 个小时,他会去看电视上的励志和教学节目。然后,到了早上 7 点,他开始吃早餐,把白天的时间用在阅读、写作、联系和服务他人上面,甚至还会到他儿子(我爸)的房子周围做点体力活。他甚至还到社区四处走动,去宣扬他的信仰,看见陌生人就会问有什么可以帮到对方的。

我不打算停下来或者放慢速度。我的看法跟很多人不一样,我觉得人就像葡萄酒,越老越好。


32

昨天比今天更重要

种树最好的时机是 20 年前。第二好的时机是现在。

——中国谚语


我们的现状是过去决定的反映。尽管我们拥有改变当下生活轨迹的巨大力量,但我们能走到今天是因为过去。虽然流行的说法是过去无关紧要,但这根本就不是真的。

对于明天来说,今天就是昨天。今天做什么,对未来一定是有影响的,不是促进就是拖累。但大多数人都把事情拖到明天。我们草率地借债,放弃锻炼和教育,为不好的关系找借口。但到了一定时候时候,一切后果都会找上门来。就像飞机偏离了航线一样,等待纠正的时间越长,就越难回到原来的航线上。

时间很奇妙,绝对的。我们可以预见自己想要拥有的体验——那种预期往往比体验本身更令人愉悦。然后我们拥有了所渴望的体验。接着,我们会永远记住那些体验,并伴随我们终身。过去、现在还有未来,各有各的重要和乐趣。


33

你没有落后多少



不管是体育还是其他形式的比赛,双方势均力敌的时候人的表现往往最好。所以比赛临近结束的时候往往会出现奇迹,比如对方开球后被夺回球权,并在 30 秒之内触地得分。但是,当比赛形势一边倒时,两边都不会再那么卖力。

当你领先很多时,很容易会变得松懈,过度自信。当你落后太多时,很容易就会放弃。

可悲的是,你可能会认为那帮顶尖选手跟你完全“不在一个的联盟”。但当你这么想时,相对于你觉得双方实力比较“接近”的比赛,你可能不会出那么大的力气。

当你提升自己的思想层次,把自己跟那些“顶尖”的人看作是在一条水平线上时——你会发现,那些你一度认为不朽的人也会出错,他们在你心目中的形象一下子就幻灭了。他们也是人。最重要的是,你会开始带着一种紧迫感去比赛,甚至连他们也不是不可超越的。

比赛很接近。


34

你听什么音乐决定了人生的成功

没有了音乐,人生就是一场错误

——弗里德里希·尼采


一项研究发现,你听什么类型的音乐会影响你对中性脸的感知。如果你听的是悲伤的音乐,你更有可能把别人解读成悲伤。当你听积极的音乐,你更有可能看到的是一张快乐的脸,而这会影响到你跟别人的互动。

听噪音达到中等程度的音乐会稍微增加心智处理的难度,这会促使我们用更有创造性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在那种音乐氛围下,我们可以进一步挖掘神经创造力的源泉。

还有研究发现,个人对音乐的偏好会反映出性格类型。比方说,喜欢古典音乐的往往自尊心强、富有创造力、性格内向、舒适自在;而喜欢听金曲榜的往往自尊心强,勤奋、外向、温柔,但缺乏创造力,不够自在。

科学突出了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在某些情况下,“沉默是金”是错的。比方说,倾听古典音乐可增强中风患者的视觉注意力,而什么都不听会导致注意力恶化。另一项研究发现,边骑自行车边听音乐的人,比骑自行车不听音乐的人所需要的氧气少了7%。事实上,音乐可以在瞬间改变我们的活力、情绪与动力,是很强大很美妙的工具。

你还可以利用音乐作为取得最佳表现的触发器。比方说,迈克尔·菲尔普斯(Michael Phelps)在每次参加游泳比赛前都有一项虔诚的例行公事,听音乐。而且他并不孤单。很多运动员在比赛前都会靠音乐来放松压力,乃至于提振自己的精神。

在被《时代》杂志问到赛前对音乐的使用时,菲尔普斯说这会让他保持专注,并帮助他“心无旁骛,一步一个脚印”。至于他喜欢听什么样的音乐,他回答道:“我喜欢嘻哈和说唱。”

有趣的是,研究发现,像嘻哈这样快节奏的音乐,可以强烈地唤醒听者,为行动做好准备。另有证据发现,就算音乐停止以后,这种情绪反应的强度依然会维持很长一段时间。因此,当菲尔普斯开始在水里游泳时,之前的嘻哈音乐仍然会令他兴奋。

最后,研究发现,我们听什么样的音乐会影响到我们的灵性。这一点对我来说特别重要。从我跟家人的互动,到我写什么以及怎么写,乃至于我如何发展和追求我的目标,灵性极大地影响着我所做的一切。

作者:译者boxi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