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地心营救》观影感

 豆芽悟 2022-03-19
     


         前几天看完《地心营救》这部电影。今天按照往常惯例,聊聊观影感。
       这是一部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影片讲述了发生在智利这个国家的33名矿工被困700米以下的地底下。这群人靠着顽强的求生欲望,加上地面上的家人及政府的齐心协力,历经69天终于全部脱离困境的故事。

     主人公马里奥对活下去的坚定信念
    ​一群人被困矿井下,马里奥先提出了要自救。他带着那名总是被大家调戏的玻利维亚人试图找到矿井原先预埋的救援梯子爬上地面。可惜他们发现矿主根本没有做好梯子。
       正当一群人发现无线电也不可用,矿井备用食物只够3天时,所有人都陷入绝望。马里奥在和卢桥的争执中怒喊出了强有力一句话:你相信的是你自己选择相信的,我相信我们都能出去,我家人就算刨也会把我们刨出去。
        通过这件事后,大家把管理食物的工作交给马里奥。他通过妥善安排,硬是把只够3天的食物,掰成20多天来用。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当一群人在一起要干一件事时,需要一个有组织能力的一把手来管理团队,才能避免大家各自为战,每个人都只想自己的利益。

      什么激发了矿业部长救出矿工的决心?
       ​当矿业部长赶到矿难现场,矿主告诉他已经派人下去,但矿山地质条件很不稳定,随时可以再坍塌,能救出被困矿工的几率基本为0后。矿业部长只能告诉矿工家人,政府只能先暂停营救。
       矿工达里奥的姐姐怒拍了部长一巴掌。部长很好地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他感受到矿工家人渴望矿工们能够被顺利救出。当他一次次看到矿工家人的执着,以及由一开始民众与政府的冲突慢慢走向军民一家人,他越来越坚定救出矿工的信念。
       在电影中,如果没有矿业部长不断争取营救资源,没有他说服总统,总工程师等人,单靠民众、舆论压力,政府在救与不救两者的利弊权衡下,很可能只会对营救工作做到尽力,一旦判断营救意义不大(比如食物只够3天,7天后还没营救出来),就会放弃营救。
      我们不需要夸大人的作用,但也不要迷信听天由命,如果不奋力一搏,怎么知道转机的可能性。

       情绪的力量大于语言
      ​最近刚好听了黄执中的演讲,他讲到中国人很少谈情绪,觉得情绪是一个贬义词,更多地是谈道理。然而我们在做选择时,往往是受情绪驱动。愤怒会让人缺乏思考,惊讶会让人改变原有的观念,悲伤会让人想到自己真正在乎的人或事。
        我把这段内容代入电影中来看人物角色。矿难发生后,矿工们经过一番自救,发现没有出口,食物有限,地面的救援基本无望后,所有人陷入愤怒。他们愤怒矿主欺骗他们有梯子可以爬离矿井,愤怒储备的食物都是垃圾且严重不足。马里奥这时除了愤怒外,更多的是悲伤,他想到外面的妻女,他意识到一定要活着出去。他在和卢桥的争执中,眼睛直瞪着对方,全身的青筋暴起,手抓着对方说到上面那句话。所有人听完他的话,这时都从原本的愤怒恢复到悲伤。大家都停止了一味地抱怨,开始面对被困的事实,考虑怎么分配食物,怎么样传递信息给地面的人们。
        在这个场景中,马里奥的情绪感染了在场的人们。他的怒吼大于语言本身的力量。也是这一幕让矿工们开始信任他,把他当成临时的领头人。

       相信美好会发生,仍然是人们的主流价值观
         ​在矿难发生后的20多天,政府使出浑身解数都还无法找到矿工的位置,矿工们慢慢失去了信心、耐心。地面的家人也意识到生存的几率几乎为零。矿业部长和总工程师也十分无奈。在那个夜晚,一个矿工的妻子深情并茂,泪流满面地唱了一首《感谢生活》,那个歌声是那么地悲伤,但依然对生活满怀感激。让观众都不禁哽咽,为之感动。
       这名妇女已处于待产期,她在等待自己的丈夫能平安归来。她不能做什么实际的救援工作,于是她们煮饭,送食物给救援的官兵,通过唱歌抒发自己对家人的思念之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有人说好莱坞电影的主旋律就是反映美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著名影评人戴锦华说过:20世纪的电影院基本取代了19世纪以前的教堂,成为了抚慰人们内心的新去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