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个钢琴家在二战中如何活下来?

 豆芽悟 2022-03-19
       
        近期看了《至暗时刻》、《敦刻尔克》后,有兴趣找了其他一些与二战有关的电影来看,今天聊聊《钢琴家》这部电影。
        1939年9月德军进攻波兰,故事讲述的就是一位波兰钢琴家席皮尔曼及其家人,在这场战争中的颠沛流离。导演通过席皮尔曼的经历、双眼所见,充分展示普通民众在战争中的无奈、恐惧、求生等
  
        战争来临,生离死别


        德军入侵波兰后,开始实施种族歧视---视犹太人为猪狗,疯狂残害犹太人。主人公席皮尔曼及其家人都是犹太人,他们从一个富贵人家,沦落到举家外迁到德军指定的犹太人生活区。
        每天晚上德军都突然闯进几家犹太人家里,随意地带走犹太人,然后在楼下枪决他们。席皮尔曼一家每天都亲眼所见德军残暴地迫害犹太人。最令人绝望的是,眼见着50万犹太人,在数月期间只剩下不到6万人。
        在这个过程中,席皮尔曼一家也被押往有去无回的列车途中。幸运的是席皮尔曼遇到一名帮助德军管理犹太人的犹太人警卫,他认出了钢琴家席皮尔曼,偷偷放他逃走。席皮尔曼与即将被残害的家人在车站别离。他们互相含泪望着对方。

       我们看不起的苟活,就是民众的真实写照
       ​席皮尔曼逃过一劫后,在废墟中遇到另一个恩人,他们一起躲过德军的搜捕。在波兰沦陷前,席皮尔曼认识了波兰的一位女音乐家,他想到请她帮忙,逃离当前的处境。
        在这位女音乐家及其丈夫的帮助下,他几度辗转,被隐藏在德军的监察区外。但这等于是另一种囚禁。席皮尔曼只能被反锁在屋内,他不能发出声音,以免惊扰到隔壁的波兰人,被驱逐出去。
        这位热爱钢琴演奏的艺术家,他在独处时,只能靠着头脑想象琴谱,双手在半空中弹奏,来抚慰对当前生活处境的无奈。
   
       行走在残垣断壁的路上,看着成堆的尸体,孤独地逃命
       

        席皮尔曼最终还是没能在屋中等来德军投降,祖国被解放的那一天。他被人发现藏匿在屋中,只能仓皇逃离。
        故事的最后他遇到了一位德军军官霍森威尔。在两人的对话中,席皮尔曼说自己是名钢琴家,对方要求他演奏看看。这名德国军官看着眼前这个衣着破烂不堪、身体虚弱无力的人,在钢琴面前演奏出了如此深层、有力、有灵魂的肖邦的G小调第一号叙事曲。
         艺术同时救赎了这两个人。席皮尔曼深情地演绎,一吐积压已久的反战、渴望和平、热爱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那一刻,他已将自己的生死看开。他不知道这个德国军官下一刻是会枪杀自己?还是会怎么样?
        这名德国军官的灵魂乎已被眼前的这首第一号叙事曲所洗礼。他眼睛炯炯有神地注视着眼前的这个钢琴家。听完这曲演奏,他决定放走这名钢琴家。
        艺术无国界。这名德国军官后来多次来到席皮尔曼的避难地,给他食物,告诉他德军将在什么时候撤离。是这名德国军官的相助,席皮尔曼才能等到俄国人来解救波兰人的那一天。后来,席皮尔曼重新恢复到二战前的生活---在波兰电台前为民众演奏钢琴曲。

        
         ​我们还能在这部电影中看到什么?
         ​1.战争面前,一个普通的民众,除了有能力为自己的祖国出一份力外,抱着积极的心态,苟活下去,希望有一天可以重见和平。这是任何动物,包括人在内的真实心理写照
         2.一个国家的文明高度取决于这个国家有多少哲学家、艺术家。哲学、艺术都不是实用的学问。人只有在超越物质需求后,才有可能接触这些领域。席皮尔曼在影片中得到多人的帮助,说明了钢琴家在波兰人的心目中的地位有多高。
       3.在生死存亡时刻,往往是意志的作用力最大。被德军残害后,仅存的6万犹太人,靠着生存信念,对德军发起了反击。席皮尔曼在颠沛流离的逃亡中,用头脑中的钢琴曲维系自己的生存动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