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冯永东丨“小宇宙”(其一)

 金秋文学 2022-03-19

小宇宙”(其一)

作者:冯永东

走 过

(代序)

走过坎坷的

是脚步

以及

痛伴乐的倔强

见证岁月的

是皱纹

还有

曲与直的沧桑

零落玩味的

是形影

更是

横恋竖的纹章

所谓

欣慰文字能穿越

慨叹庸常成过往

第一回    异乡客有备赶考 私立校无力夺魁

上世纪九十年代,“下海”已不是什么新词,但“私立学校”在小县城还是一个冷词,甚至很多业内人士都不看好这劳什子,特别是拿过“干部介绍信”报到上班,端着“铁饭碗”的公办教师们。

马老师是亲眼见到私立学校才动念应聘的。

1998年7月,马老师再次看到《射日报》上的招聘教师启事,他就暗想,有机会一定去实地看看“庐山真面目”。

机会是为有准备的准备的。

这句话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还只为少数人重视。马老师也是刚从一城里同学嘴里听说,觉得既新鲜又有理、可行。

那时,马老师兼职400多人的小学校总务。8月份,乡镇小教办公室李会计带他去城里参加一个学校会计业务培训会。

在马老师的心里,李会计是爱才的人。

虽然,年轻的马老师很卑微,在别人眼里根本算不上个才。

马老师在乡傎中心小学教书。在当地人眼里,他是外乡人。因学校会计业务关系,他每月要向要小教办报一次帐目收支情况,经常与李会计接触。这次培训的参会人选,就是李会计安排指定的。

培训地点在县农经大楼,位置在如今“西花园”大转盘西南。(虽然西花园如今早已改成交通信号灯,但人们还是忘不了,习惯叫这个地方叫A县城西花园)培训是两天时间,既要提前一天去报到,晚上又要住那里。一切手续都是李会计办理。马老师就跟着拎包跑腿。

当时,一个普通教师要有一次上县城进修的机会,少之又少。他俩乘了公共汽车,又转了“小三卡”(一种小型三轮客货两用车),几经周折,最后才到达培训地点。

马老师对城郊周边的一切显得很陌生。毕竟,他在乡下生活的时间多,到县县的机会少。

第二天一早,马老师就醒来。他看了看随他多年的老钟山表,才5:10。不过,8月时节,窗外,天已大亮。他侧过头去,李会计还在打呼噜。

于是,他轻手轻脚地走出房间,深吸一口城里清晨的空气。

外面很静。根本没有“不夜城”的喧嚣,车辆和不得不早起的人不声不响地流动。

马老师根本就没有目的,不知道要去哪儿。

他四处张望。

就在农经大楼的东南角,不远的地方,一处镂空齐胸围墙内,一幢三层小楼引起了他的注意。圆弧型的建筑,白瓷砖外墙上两道红腰带似的外观,楼顶上还插着一面醒目的红旗。虽然看不到人影晃动,但马老师很好奇,决定过去看看。反正,离吃早饭的时间还早呢。

上世纪七十年代,摩托罗拉公司上市手持电话。九十年代初,国内有钱人开始玩“大哥大”,小有名次的人开始用中文BP机。像李会计这样的人外出时腰间会别个数字BP机,有人联系他时会有提示音,然后就到附近的电话亭回拨电话。

马老师一身轻松,什么都没配备。他相信在李会计醒来之前会赶回去吃早饭的,不会让他担心。

马老师向东行100米左右,右拐上了沙石马路,又向南步行300米左拐就来到目的地跟前。那时候人们预测不到哪一天会用手机“卫星导航”。

一切全凭感觉。

原来,这里是一所学校。

到校门口还有50米的小路。路面上全是一些碎瓦断砖,坑坑洼洼。昨天夜里刚下过雨,不少低洼的地方还有或深或浅的小水塘。

马老师是个不达目的不止的人,从不轻易放弃他心怡的人和事。他不顾泥水塘的污水会弄脏外出远门才穿的一双牛皮鞋和沾湿裤管的尴尬,他仗着年轻力壮,连蹦带跳,“蜻蜓点水”般地来到校门口。

没想到,这是一所私立学校!校门上用隶书写着中文校名,有繁有简,蚕头燕尾,一波三折。一看就不像大陆公办的学校。中文下面是一行英文,大气得令人叹为观止!马老师英语水平不怎么样,但他也能臆测这就是双语种教学的意思。这校名,马老师并不陌生,它正是在《射日报》上招聘教师的双吾学校。

马老师有点窃喜。

一打听,守门人姓顾,周围的人都叫她“顾奶奶”。马老师自报家门,说明来意。顾奶奶也把陌生教师没当外人,让他进校园参观。

学校不大。马老师被录用后才知道,学校占地只有30亩,是个袖珍型的小学。

学校只有一幢不高的楼。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梅贻琦在1931年就职国立清华大学校长演讲时所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楼有三层,每层10间,每层东西设男女厕所,为白瓷壁式坐便马桶。这些对马老师来说,都是没有想到的先进设施。上下楼有东西两梯,都是不锈钢扶手,踏步每级都镶嵌防滑铜条。地面一层楼中间有一个南北通道。顶上二三层对应位置是两间行政用房,二楼的上面标悬着校长室的牌子;三楼的上面标悬着教师办公室的牌子。

通道往北,是一个壁式墙体小司令台。墙体是长方形,10几平米大小,上面是墙顶,状“人形”尖屋顶。南面墙上没有一个字,北面也没字。但北面有一个不足10平米的平台,看来是活动时发号司令用的。司令台北是一片荒地,根本没有操场的迹象,但马老师目测,可圈一个200米的环形跑道。在“操场”的东北角,有两间与大楼极不相衬的砖瓦小平房,后来证实,这就是当时的师生厨房。

早晨的校园除了看大门的顾奶,再没有其他人。因为是暑假,也不会有什么人,更何况这所学校办学时就人丁不旺。马老师觉得有点冷清,也没什么兴趣再看下去。大约转了十几分钟,他又回到校门口,准备回到农经大楼吃早餐。

临走时,他和老态龙钟、笑容可掬的顾奶打个招呼,又不经意地看了一下校门。两个矮矮的圆柱状的房子,会藏着什么秘密,又会演绎出什么故事呢?马老师心想。

 第二年的8月,连马老师自己也不敢相信,他可以自由出入这个校门了!

18年8月25日,马老师在微信朋友圈上发表了一首小诗《教之祭》

十年忐忑廿岁庸,

韬光养晦似眠虫。

正欲仰天长嘘叹,

忽见丽日方当空。

这是他儿子博士毕业后,入职上海时发出的感慨,也是他对从教三十年经历的缩影。前十年,他独在异乡;后廿年,则是在私立学校度过。细想一下,期间怎一个“庸”字了得?!

严谨地说,这台胞回馈乡梓,办学育人,也没想到将来会达到闻名遐迩的成效。光从只有一幢综合楼来看,老板真的只想办个小学而已,压根儿没想到这弹丸之地能释放出“小宇宙”的能量。

马老师是招聘来的。而第一年的6名老师则是用八人大轿抬来的。这说法一点也不夸张。

 当年,除了校长是教育局下派,无话可说。老师们则是主管部门从县城公办名校中选名师“协调借用”来撑门面的。这一点,县政府为推进这项工作,都有会办经要文件的。时历20多年,马老师身边还保管着这样的“协调函”,以防日后政策变化说不清。话说回来,设身处地地讲,名师们本身就在县城,都教得风生水起,谁愿意到一个荒草丛生,从孤坟野冢里拔地而起,前途未卜的小学校去冒险呢。

教师这么想,学生家长也这么想。以至办学第一年的暑假,值班老师们是每天眼巴巴地盯着校门口,只要有人经过,第一反应是又有人来报名了!甚至几名老师会不由自主地到校门口迎接。尽管这样,这所新办民校第一年在全县范围内招收到的学生才80几人。

没有任何择优余地,所有来报名的学龄儿童均无条件地被接收!

这就是双吾小学第一届的生源质量。

校长是快退休的老教研员。“招聘启事”说得很清楚,应聘教师要普通话标准,“三字”过硬,五官端正。所以,前几年进校的都是有两把刷子的“俊男靓女”。课堂上,粉笔字、普通话自不必说。每天放学,男教师系领带,女教师围丝巾,一个个打扮得就像职业模特般地出现在接学生的家长面前。与家长交流时,无一人不做到不厌其烦,那是绝对的温文尔雅,得体的话语就像备过课似的,极具亲和力。马老师每放完学,一个人常想,没有一个学校能达到这个层次。至少他见过的学样没做到这程度。

这就是首任校长的眼光!

这也是校长的办学理念!

办学不到三年,教学成果初显。学生文明礼貌,作业书写端正,学习负担轻,学习成绩好!中午家长上班的学生可半膳,家长在外打工的学生可托管。学生在校吃得可口,住得舒适。更可贵的是学生自信阳光,原本木讷自卑的孩子,只要到双吾学校,过不了半个学期,立马变得“天不怕地不怕”似的。

那时候没有微信群,声誉全凭家长们口耳相传。很快,双吾小学被家长们传成了“神校”。家长们不再怀疑,不再犹豫,不再看重票子……争先恐后地把孩子往这里送。

于是,再到一年级招生季,找关系,递条子,半夜排队……传奇故事真的太多太多!

正所谓:你知我知天不知,任由市井笑与嗤。

马老师刚到这所学校,本来是要从一年级开始教学的。

前两年过来的老师都经受这样的考验。校长考虑到马老师一下子从之前任教的毕业班降到一年级起点不太适应,就“破例”让他教二年级语文。与他交接的是貌美如花的闻老师。她也是从乡下来的,不过比马老师早一年。先入为主,学长为尊。她凭实力赢得了家长的尊重,没想到开学时发现自己调班了。她的气自不必说,马老师发现,他们见面时,闻老师的小脸红一阵白一阵的,只是碍于师道尊严,不便撒泼。其实,在私立学校,哪怕是“官太太”,也没有任性的资格。否则,一定够马老师喝一壶!她一边腾空抽屉,一边把几张班级荣誉奖状扔到马老师跟前。

马老师仿佛理亏,一句也没说什么,心想,日子长着呢,可别在棵树上吊死!

臆想很美好,现实很残酷!

开学了。二年级的家长也没想到中途会换老师!他们找没找校长理论,马老师不知道。马老师分明感受到家长审视的目光,那眼神似乎毫不含糊在说:“你个乡村教师,能行吗?”

事实证明,马老师在双吾小学最大的循环教学就是这一届学生,他从二年级教起,一直做班主任,也一直没有调班,一直把孩子们教到小学毕业。暑假还和同事们一同坐着飘着红丝带的大卡车,挨家逐户地为当年考上实验初中的优秀学子,敲锣打鼓送喜报上门。

然而,第一届初考,是双吾小学教学质量的试金石。

众望所归!

学校重视,家庭重视,社会关注!因为那时候县城已有民办实验初中。那是家长趋之若鹜的“名校”。也就是说,考进多少实验初中生,很大程度是各小学教学质量的硬指标!就像一个高中每年有多少人进985、211一样,特别是有没有人进或达线北大清华一样!每个家长花钱让孩子进私立学校,嘴上说只要孩子健康快乐就行。实际上,每个家庭都冲着能在这神奇的学校轻而易举地考进实验初中!

当时,有一句流行的话,我们只有一枪药!对学校而言,学生是班里的多少分之一,但在我们家庭,那就是百分之百!

他们把孩子送进私立名校,已“赢在了起跑线上”,他们更希望笑到最后!

校长不止一次地拿这些“警世骇俗”之语教训她的手下,一定要牢记并做到“忠、诚、勤、和”这一校训。

老师们也可怜家长的用心,只是不忍心点破他们的“升学梦”。

是的,再神的学校,哪能都考上名校呢。就是是顶张的高中,再牛的教师,都能让一个班的学生都进清北吗?

其实,用鼻子想想都知道。可是,又有谁冷静服输呢!

看到学校蒸蒸日上。校长喜不自胜,甚至有点飘飘然。她甚至公开地在教师会上讲。我们要走自己的路。计划可以不订,课可以不备,只要学生开心,家长满意就行!

的确,办学前几年,教育局对这个“新生儿”处于放任状态。领导也许想,小鱼小虾儿掀不起大浪。

只要不出乱子,自我发展就好!随她去吧!

可树大招风。

随着双吾小学口碑日好。特别是招生需求的扩大,特别是各级领导都开始打电话,找关系把自己的孩子硬往这所私立学校挤,这才引起主管部门的重视。他们震惊之余,不是想要找碴,而是要取经。谁不愿把自己分管的事业搞得如如火如荼呢。可督学们调研了几天,看到一个神乎其神的学校竟学校计划没有,部门计划没有,个人备课没有……他们为难了:凭什么来量化这所学校,又能总结出什么经验向全县辐射和推广?

交换意见时,校长也有点不自在,甚至有点尴尬。

是啊,空口无凭呀!更何况第一届初考,双吾小学除了卷面书写的工整受到改卷老师青睐外,人均分、及格率、优秀率成绩平平,在实验初中招录人数中,也令社会人士大跌眼镜!考进一档优质生源的人数屈指可数,少得可怜。

家长们花了比公立学校多得多的银子,六年下来,还得花费跟别人同样甚至更多的票子,才能读私立初中,谁心理都会打自己的小九九!

首届初考后的这个暑假,双吾小学无语了。

业内流言四起,市井议论纷纷。

第二回 丢颜面闭门思过  求干将三顾茅庐

………… 

文/冯永东

编辑/王孝付

作者近照

作者简介:冯永东,小学教师,喜爱文学,偶有文字散见于杂志或百度学术。儿女均毕业于清华。

冯永东丨今晚有约

冯永东丨“阅读展示”

冯永东丨良心

《金秋文学》™ 授权发布、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