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卷帙浩繁的古代诗歌,浓浓的“柳”香便扑面而来。柳以其轻盈低垂,柔媚婀娜引得历代文人墨客的钟爱。 ![]() 《诗经》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汉朝的陶渊明以“五柳先生”自命。南朝时,咏柳之作层出不穷。到了唐朝咏柳之作更盛。唐教坊曲中出现了专用于咏柳的《杨柳枝词》把守。此外还有李商隐、薛能等人也创作了大量的咏柳诗。李商隐的诗集中,以柳为题的都达十几首,薛能有《折杨柳十首》。 为什么柳唐诗中受如此“厚爱”呢?它在诗中有哪些含义呢? 以柳写景,摹春光无限 村居 【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方放纸鸢。 农历二月,村子前后的青草已经渐渐发芽生长,黄莺飞来飞去。杨柳披着长长的绿枝条,随风摆动,好像在轻轻地抚摸着堤岸。诗人用了一个“醉”字,写活了杨柳的娇姿;写活了杨柳的柔态;写活了杨柳的神韵,使读者仿佛感受到万物复苏、欣欣向荣的气氛,读者的眼前也好像涌动着春的脉搏。 咏柳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柳是春天的使者,是春天的象征,是春天里来临的标志往往诗人写春天的时候最先捕捉到的景物就是柳。在百花未开之际它冲寒而出,充满生机,最早给人带来春的信息,成为春的使者。“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了,诗人见纤细的柳叶不禁设问:这是谁创作的呢?“二月春风似剪刀”,又咏出了春风的创造力,再借春风进而歌咏整个春天。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 【唐】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早春的小雨和草色是一年春光中最美的东西,远远超过了烟柳满城的衰落的晚春景色。写春景的诗,在唐诗中,多取明媚的晚春,这首诗却取早春咏叹,认为早春比晚春景色优胜,别出心裁。 绝句 【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诗歌以一副富有生机的自然美景切入,给人营造出一种清新轻松的情调氛围。翠是新绿,是初春时节万物复苏,萌发生机时的颜色。以“鸣”发,黄鹂的啼叫,给人一种清脆、悦耳之感。早春时节嫩芽初发的柳枝上,成双成对的黄鹂在欢唱,构成了一副具有喜庆气息的生机勃勃的画面。 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这两句描写春日长安城花开柳拂的景色。“无处”指花开既多又广、“飞花”写花开的盛况,时值春日,长安城到处是飞花柳絮,一派缤纷绚烂的景象。“东风”指春风,“御柳斜”是状摹宫苑杨柳在春风吹拂下的摇摆姿态。“斜”字用得妙,生动地写出了柳枝的摇曳之神。 以柳喻情,抒世间真情 采薇(节选)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那一股缠绵的、深邃的、飘忽的情思,从风景画面中自然流出,含蓄深永,味之无尽。这四句诗被后人誉为《诗经》中最好的句子。这是写景记时,更是抒情伤怀。这几句诗句里有着悲欣交集的故事,也仿佛是个人生命的寓言。是谁曾经在那个春光烂漫的春天里,在杨柳依依中送别我?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柳在古代是离别的象征,是寄寓离别之情的信物。杨柳依依,别情悠悠,它那细长的枝条随风飘拂,轻盈拓展,仿佛是伸出无数的手臂牵扯着离别之人的衣襟,不忍离去。“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明写春景,暗寓离别,生动地写出了诗人对将要去荒凉之地的友人元二的深深依恋和牵挂。 春夜洛城闻笛 【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诗写乡思,听到笛声以后,诗人触动了乡思的情怀,于是第三句点出了《折杨柳》曲。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归来也折柳。据说“柳”谐“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全诗进口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合理运用想象和夸张,感情直率真挚又有余蕴。而“折柳”为全诗点睛,也是“闻笛”的题义所 蝶恋花·春景 【宋】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本词是伤春之作。这首词将伤春之情表达得既深情缠绵又空灵蕴藉,情景交融,哀婉动人。“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这是词中最为人称道的两句。枝头上的柳絮随风远去,愈来愈少;普天之下,哪里没有青青芳草呢。“柳绵”,即柳絮。柳絮纷飞,春色将尽,固然让人伤感。综观全词,词人写了春天的景,春天的人,而后者也可以算是一种特殊的景观。词人意欲奋发有为,但终究未能如愿。 (《蝶恋花·春景》不源于统编语文教材,仅选取用于分析) 资料来源:统编新教材、古诗文网、学习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