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周、春秋和战国,洛邑一直是“天下之中”吗?

 geoallan 2022-03-19

西周、春秋和战国的洛邑一直是“天下之中”吗?这个问题可以给出肯定的答案:不是。

以洛邑为两周时期的“天下之中”,这种观念确实存在于当今学术界,且已对三代研究造成了重大的消极影响。笔者对“天下之中”及“天地之中”的概念流变做过较为深入的研究,深知这个问题相当复杂,很难用几句话讲清楚。这里,我以西周时期的“天下之中”问题为重点来简要谈一下。个人看法,欢迎批评。

第一,误解从何而来?

当今一些学者认为洛邑在两周时期已经具有“天下之中”的地位,一个重要依据是《尚书·召诰》称洛邑所在区域为“土中”。到了西汉时期,司马迁又称之为“天下之中”,如《周本纪》说:

周王在丰,使召公复营洛邑,如武王之意。周公复卜申视,卒营筑,居九鼎焉。曰:“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作《召诰》、《洛诰》。

到了东汉,《白虎通》把“土中”与“京师”联系了起来,说:

王者京师必择土中者何?所以均教道,平往来,使善易以闻,为恶易以闻,明当惧慎,损于善恶。《尚书》曰:“王来绍上帝,自服于土中。”圣人承天而制作。《尚书》曰:“公不敢不敬天之休,来相宅。”

这样看来,把洛邑的“土中”理解为“天下之中”,似乎言之有据。然而,汉代学者的这种说法与《尚书》明显不合。如《尚书·康诰》言:

惟三月哉生魄,周公初基,作新大邑于东国洛,四方民大和会。

这里明确称洛邑为“东国洛”,而非“中国”。又比如《洛诰》记周公之言:

朕复子明辟。王如弗敢及天基命定命,予乃胤保大相东土,乃基作民明辟。予惟乙卯,朝至于洛师。我卜河朔黎水,我乃卜涧水东、瀍水西,惟洛食;我又卜瀍水,亦惟洛食。伻来以图及献卜。

这里的“大相东土”,就是指周公在洛邑的卜宅。这些记载都表明,《尚书》的“土中”并不是汉代学者所理解的“天下之中”。

第二,周人所理解的“天下之中”在哪里?

一般认为,在先秦时期的“天下之中”已经具有指王都的含义。同时,也把王都称为“中国”。在《诗经》中,周王明确把其所居地区称为“中原”、“中国”。如《大雅·民劳》记载:“惠此中国,以绥四方。”又说:“惠此京师,以绥四国。”《毛传》:“中国,京师也。四方,诸夏也。”又比如《诗经·吉日》为周宣王田猎之诗。《诗》中言“漆沮之从,天子之所”,又言“瞻彼中原,其祁孔有”。漆沮之水流经关中平原,这无疑义,可知这里的“中原”即关中平原。又比如《小宛》:“中原有菽,庶民采之。”《诗序》言此为“大夫刺幽王”之作,郑玄谓“亦当为刺厉王”,可见这里的“中原”亦指关中平原。

何尊中周成王自称居“中国”而治天下,以《诗经》例之,可知这里的“中国”必指位于关中平原的西周王都。何尊中提到的“成周”指周原遗址,笔者以前在其他问答和头条文章中已有论述,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参考。

第三,周人自称居“西土”问题

有的学者认为,周人自称居“西土”,因此认为何尊的“中国”不在关中平原。这实际上是没有深入理解文献的缘故。周人自称居“西土”时,都是作为把殷人故地称为“东土”时的对称来使用的。如《康诰》言:

用肇造我区夏,越我一二邦,以修我西土。惟时怙冒,闻于上帝,帝休。天乃大命文王,殪戎殷,诞受厥命,越厥邦厥民,惟时叙,乃寡兄勖,肆汝小子封,在兹东土。”

这里的西土是指关中,东土则指康叔所受封的今河南淇县一带。“东土”与“西土”对言,非常明确。类似的例子也出现在《穆天子传》卷三,但由于地理位置的变化,故文中周穆王自称居东土,西王母则自称居“西土”。

可见,两周时期的“东土”和“西土”是相对的地理概念,这种相对概念并不涉及“天下之中”问题。明白了这种地理上的相对性,就可以知道,周人称洛邑为“土中”,这里的土中是“东土”与“西土”之间的意思。因此,周人称洛邑为“郏鄏”,称洛阳盆地北缘的邙山为郏山。二物相持相为夹,夹地之邑则为郏。换句话说,称洛邑在“土中”与称洛邑为“郏鄏”其实是一回事,这都是基于洛邑地处殷商故地与西周王畿之间而产生的说法。

周人的这种观念对秦和西汉产生了明显的影响。比如战国时期的秦人就往往以与洛阳毗邻的崤山和函谷关为界限,称其东为“山东”或“关东”,而称其所居为“关中”或“关西”。关于这个问题,邢义田( 邢义田:《试释汉代的关东、关西与山东、山西》,《秦汉史论稿》,台北: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87年)和辛德勇(辛德勇:《汉武帝“广关”与西汉前期地域控制的变迁》,《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8年第2期)都有深入的论述。并且,从这些论述中我们也可以看出,直到战国时期,以洛邑为“天下之中”的观念仍然没有出现。

说战国时期没有出现以洛邑为“天下之中”的思想,这里有必要提一条经常被人引用却被误解的文献证据。《荀子·大略篇》说:

欲近四旁,莫如中央,故王者必居天下之中,礼也。

类似记载也见于《吕氏春秋·慎势》篇:

古之王者,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择宫之中而立庙。

有的学者常常把这两条文献与洛邑的“天下之中”进行联系,实际上,《吕氏春秋·有始》篇明确地把天下之中与建木联相系:

白民之南,建木之下,日中无影,呼而无响,盖天地之中也。

又《淮南子·墬形训》说:

建木在都广,众帝所自上下,日中无无影,呼之无响,盖天地之中心也。

《淮南子》和《吕氏春秋》的这两条材料都出自《山海经》,这都是学者熟知的。《山海经·海内经》载:

西南黑水之间,有都广之野,后稷葬焉。(郭璞注:其城方三百里,盖天下之中,素女所出也——毕沅认为这句是《山海经》原文)爰有膏菽、膏稻、膏黍、膏稷,百穀自生,冬夏播琴。鸾鸟自歌,凤鸟自舞,灵寿实华,草木所聚。爰有百兽,相群爰处。此草也,冬夏不死。南海之内,黑水青水之间,有木名曰若木,若水出焉。……有木,青叶紫茎,玄华黄实,名曰建木。百仞无枝,上有九欘,下有九枸,其实如麻,其叶如芒,大皞爰过,黄帝所为。

王逸注《九叹·远游》“绝都广以直指兮”约引《山海经》说:

都广在西南,其地方三百里,盖天地之中也。

三星堆青铜神树的出现证明了建木神话的正确性,三星堆遗址地处成都平原,这与杨慎、吕子方、蒙文通等学者所指出的都广之野即成都平原正好吻合。

小结

综上可见,在先秦时期,至少成都平原、关中平原都曾据有“天下之中”的称号。从上引文献也可以看出,洛阳地区的“天下之中”称号之由来,应该滥觞于西汉时期,是由“土中”概念转化过来的,而其观念之凝固则可能在东汉时期,而其原因就在:东汉王朝以洛阳为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