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露禅曾经打遍京城无敌手?假的,杨门弟子1925年写书吹捧祖师爷

 吕剑藏书 2022-03-19
杨露禅曾经打遍京城无敌手?假的,杨门弟子1925年写书吹捧祖师爷

杨露禅

大家好,我是兰台。

兰台今天就和大家聊一聊传武大师杨露禅是否真的打遍北京无敌手,被人称为“杨无敌”。

一般的自媒体文章是这么描写杨露禅打遍京城无敌手的:

杨露禅的名声因此广为传播,一时各地的武林高手都慕名前往,纷纷和他打擂比武。然而不管对方的武艺多么精妙,杨露禅总能以柔克刚,轻松取胜,于是人送他外号“杨无敌”。光绪皇帝的老师翁同龢,在看过杨露禅的武艺后,曾在日记中大赞其“进退神速、身似猿猴、手如运球、犹太极浑圆一体也”。

但是,兰台仔细查了相关史料,发现晚清时期各种记载里并没有“杨无敌”的说法,最早出现“杨无敌”的说法的是曾经在杨露禅孙子杨澄甫处学了七年太极拳的前清举人陈微明,在1933年杨澄甫50岁生日写序的时候提到杨露禅绰号“杨无敌”:

澄甫先生,杨无敌露禅之孙,班侯先生之侄,健侯先生之子也。余冒然以拳击之,拳方出,身已跌寻丈外,初未感先生之力,亦不见先生扬手,究不知如何跌也,大惊喜,请受业焉,并约徐苕雪及弟农先同学,先生之徒田绍先、武汇川、牛春明、阎仲魁诸君亦时来寓,伴侣愈多兴益高。凡先生之弟子,饮德承诲,宜广先生之传,显先生之名,若妄自标帜,树名立异,以忘其本,此非弟子之分也。

这应该就是杨露禅所谓“杨无敌”的最早出处了。

陈微明可以算是练杨氏太极传武名家里文化程度和社会地位最高的,毕竟是前清举人,还曾经在北洋政府下属的清史馆担任纂修之职,是《清史稿》20名作者之一。

正因为陈微明有不错的旧学根底以及相对较高的社会地位,所以陈微明在1925年的时候出版了《太极拳术》、《太极剑》、《太极答问》以及《太极拳名人轶事》等书,这些书籍也使得原本名声不彰的杨露禅在1920年代一下子就成了“大师”。

那么,陈微明写的书客观不客观呢?

杨露禅曾经打遍京城无敌手?假的,杨门弟子1925年写书吹捧祖师爷

陈微明

兰台给大家看一下陈微明先生写的《太极拳名人轶事》,这本书里说杨露禅可以“凌空漂移…踏雪无痕”,大家相信不相信呢?

富二爷又曰:“吾露禅师祖喜吾勤瑾,吾尝在旁伺候为装旱烟。年八十余尚练功夫不息,偶至吾家坐谈。一日天雨,泥泞栽道,师祖忽至,而所着双履。粉底尚洁白如新,无点污,此即踏雪无痕之功夫也。盖太极清灵,能将全身提起,练到极处实能腾空而行。班候亦有此功夫,知者极少,吾成亲见一次。”

其实大家稍微留意一下,就能发现,目前这些有名的传武大师,他们的事迹差不多都是1920年代前后才开始全国闻名的。

原因就是当时国内西式教育里很重要的体育教育这一项,被传武大师们顶上去了,使得他们在经济上终于摆脱了贫困。

众所周知,晚清时期的华夏是一个被列强轮番欺负的时代,而1900年义和团运动以及八国联军事件使得清政府不得不在1901年开始全面近代化改革。

而其中一个重要举动就是1901年清政府宣布废除武举,并且提出在军队以及大中小学普遍德国、日本的兵操,这就是在晚清和民初流行的“军国民主义”。

所谓“军国民主义”其实就是军国主义的变种,主张把民众当做士兵培养,所以学校应该引入“兵操”。

这种“兵操”进校园的坏处是“兵操”是为成年的军人准备的,并不是为未成年人准备的,“兵操”不少内容容易扼杀学生活泼的天性,并且很容易损害学生的健康;另一方面,当时普通军人操守普遍不好,而学校“兵操”教练普遍又由各地驻军士兵担任,经常引发许多恶性事故,比如士兵敲诈勒索学生等等。

所以进入民国后,许多有识之士都主张把“兵操”从校园赶走,用其他的项目取而代之。

但是究竟用什么项目取代“兵操”,却引发了争议。

有人主张用西方传入的近代体育来代替“兵操”,也有人主张用沉寂已久的“传统武术”代替。

现在来看,第一种主张是对的,也是发展方向,但是问题在于当时近代体育传入中国并没有多久,全国没有那么多通晓近代体育教育的人才,事实上当时中国除了美国人体育教育家麦克乐先生外,真没有其他人知道什么是近代体育教育。

在近代体育人才匮乏的现实情况下,就有人提出近代体育和中国传统的武术技击有异曲同工之妙,完全可以用中国传统的武术技击来代替西方近代体育。当然,这么主张的人,肯定也有“对近代化的应激反应”的民粹想法在其中的。

1914年,毕业于日本大森体操学校的徐一冰在《整顿全国学校体育教育部文》里建议把武术列为学校课程,认为高等小学、中学、师范学校都应该开设“中国技击”这门课。

1915年,北京体育研究社在全国体育联合会第一次会议上提出应该把武术列为大中小学校“必修课”,结果大会采纳了该建议,并且出台了《军国民教育实施方案》,武术从此成为大中小学体育课程。

不管是把武术作为近代体育的替代品,还是认为中国人应该练习武术而不是学习西方传入的体育运动的国粹主张,总而言之,在沉寂了多年后,传统武术与武术家一下子成了“香饽饽”。

根据北京体育社1924年对全国范围40所中等以上学校调查显示,有37.5%的学校把武术列为学校正式课程,有35%的学校把武术列为学校课外活动,不管是正式课程还是课外活动,这也就意味着有七成的学校急需武术教师。

杨露禅曾经打遍京城无敌手?假的,杨门弟子1925年写书吹捧祖师爷

新式学校

要知道,民国时期中等教育和今天义务教育不能同日而语,民国时期中等教育和今天昂贵的国际学校费用类似,也就是说能在中学担任教师,那在民国都属于高新职业。

当时中学教师普遍收入是30—300大洋不等,越是发达地区,越是好学校,教师收入越高,根据一项统计,上海等地的中学教师平均收入能达到80元大洋,而月收入超过200元的中学教师在上海等地并不少见。嗯,我说的是月薪。

这个30—80元是什么概念呢?

根据著名武术家李尧臣回忆,他在会友镖局做镖师,一个月收入大概是6—8元大洋;1921年他离开会友镖局,给警察署当武术教练,警察署给他开一个警察的工资,那么当时一个警察工资是多少呢?2—4元钱。

不仅仅是新式学校,当时社会上兴起了武术热,而这种武术热使得传武大师们不但可以去新式学校教体育,而且拜师学艺,想要强身健体的人也多了起来。

这使得传武大师们的收入一下子上了一个大档次,而摆脱了贫困的传武大师们为了自己名声,为了更好地招徕“顾客”,于是纷纷请人给自己祖上“涂脂抹粉”,所以就有了杨露禅“杨无敌”的事迹。

事实上在晚清史料里根本找不到杨露禅的一点儿影子。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