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的尘埃——孔子闻郑卫之音

 金色年华554 2022-03-20
历史的尘埃——孔子闻郑卫之音

  孔子是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孔子对于文艺问题的论述,提倡平民教育,以《诗经》做为教本,文艺思想及美学思想以「诗教」为中心。

  孔子对于音乐的观念和礼是分不开的。孔子是个复古主义者,他的理想是恢复西周乃至三代的政治制度,对于音乐,他也表现得保守,推崇古代的所谓雅乐,宫廷的音乐,而反对民间的、世俗的新声。

  他的学生颜渊向他请教如何治理国家,他乘机说:“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武》,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他认为理想的音乐是「尽善尽美」,而以"善"为先;说到西周的歌舞,他总是显得很兴奋,“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即可得知他十分着重"善"的,而"善"即是合于礼。合于礼的音乐实际表现即为:「思无邪」「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所谓「思无邪」即是非礼勿思,「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正符合了礼的中庸之道。他在齐国听了《韶》乐,感慨大发,遂有“三月不知肉味”的赞赏。

历史的尘埃——孔子闻郑卫之音

  为何孔子如此强调音乐和礼并重,或者说音乐必须有礼的成分在?那是因为孔子认为音乐有其社会功能:「移风易俗,莫善于乐」、「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他认为音乐必须担着移风易俗、教化人心的功能,说穿了音乐其实是为政治服务,为了统治者可以便于管理人民。因此孔子虽喜欢音乐,但是并不是毫无选择,他是反对「郑卫之音」的,那是因为郑卫之音不合礼法,于统治人民没有帮助。他讨厌“郑声”,有一次他说:“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实际上是把雅乐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视为一体,一损俱损、一荣俱荣了。

  《乐记》比较好地体现了孔子的这种思想,它在《乐本篇》中讲到:“郑卫之音,乱世之音也,比于慢矣;桑间濮上之音,亡国之音也,其政散,其民流,诬上行私而不可止也。”其逻辑起点,就是一再强调政治、伦理对音乐的制约,强调音乐对国家兴亡所必须承担的责任。

历史的尘埃——孔子闻郑卫之音

  儒家音乐思想代表作《乐记》则更清楚地点明音乐和政治的关系:「是以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正说明了儒家思想体系,对于音乐的看法和统治阶级建立秩序是息息相关的,音乐是统治者所使用的工具。

  儒家的思想,对音乐创作影响最为深远。这种观点一直延伸了两千多年,为中国文化的政教中心学说打下了深厚的思想基础,至今仍然广泛地影响着中国人的社会舆论。

历史的尘埃——孔子闻郑卫之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