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粘:一篇抽考“优秀”作文存在的问题

 新用户8489cL9T 2022-03-20

文:一考生  聂传安


        全市语文抽考结束后,组织者将高分作文汇于一起,让众师生参阅。

        所收绝大多数作文,标题、内容、分数都有,只有一篇的底端,却附有老师的名字,而那名字偏偏就是“聂传安老师”。认真读此文,记不清楚这张试卷是否是我自己改的,也没法断定是否就是自己学生的。

        于是我就冲着这个莫名的署名,想指出此文存在的一些问题。

        下面是那篇作文的文字版,文字与标点也许会存在一些问题。考虑到紧张的考试环境,那些小问题我们都可以理解。

纷落的枯叶也是一种美

        (抽考作文题目是“      也是一种美”。填“纷落的枯叶”自然可以。但“纷落”重在强调在空中由上往下的过程,而不指已经落在地上的枯叶。不知下文是否在此有所侧重?)

        如果你要问我:“如果梦可以是生活中的任何一种事物,你认为它会是什么?”我便答:“枯叶,纷落的枯叶也是一种美。”(这段中,问话可以压缩为“我梦是什么”,答话可以压缩为“梦是枯叶也是一种美”。答句明显存在“杂糅”问题)

        你会感到诧异吗?我想你会。也许你眼中的枯叶是代表着秋天的萧条,生命的逝去。这怎么会和美好的梦相关联呢?在我看来,被风拂过而伴着“唦唦”声落下的枯叶,诠释了每个梦境的结果——一碰而散,无论怎样都抬不起,挂不上了。一切的美好仅残留在记忆、印象中。但这份残余的美好不正像枯叶纷然落下时的情景吗?轰烈、美丽中含着点淡淡的忧伤或失望之意。(这段在努力诠释枯叶纷落美好的理由,可以更简洁一些)

        梦回十年前,爷爷的背影映入我的眼帘。那时他的背如山间竹子般挺立,风还没吹弯的竹,岁月还没磨佝的背。(联系到后文有“甘蔗”而再无“竹”出现,这个“背”最好如“甘蔗”般挺立。比喻一定要“就近取材”而不宜“无中生有”)我看着他急切地走去个卖甘蔗的推车,生怕那车驶远。看着他精心挑选出一担好甘蔗。从裤袋里掏出个黑色的钱包付钱。那钱包不是新的,使用已久。虽如此,但依旧被爷爷保护得好好的,一直用着。听说那是奶奶送的呢。(此处细写钱包,珍爱之说明很重情,重与奶奶的情。纵观此文应该写的是“爷爷与我”而不是“爷爷与奶奶”,所以细节虽好,似偏)转眼,爷爷已经把甘蔗挑上肩头,笑脸盈盈地向我走来,梦中儿时的我兴奋不已。爷爷则像个老小孩般,陪着我啃甘蔗、打闹、嬉戏……(段首说是“十年前”,小作者应该只有三四岁……思考一下为了让情节更为合理,是否有必要让自己那么小。另外这段文字虽长,但所写细节是否能真正让人十年后依然记忆深刻?所以,作者选材可以更加用心一些)

        梦醒,眼眶已湿润,内心百感交集。是这梦打开了我早已尘封的儿时记忆,梦是幸福的、天真的,有着爷爷的陪伴。这一场景同纷落的枯叶般美好,枯叶在空中随风舞动,我的情思随着梦中世界而感幸福。(“纷落的枯叶”在此出现,有些牵强,待后面再说)待到枯叶耗完舞蹈的力气,落到地面的时刻,便是梦醒时分,幸福感逐渐散去,随之而来的便是淡淡忧伤。梦中那辆满载甘蔗的车找不着了,爷爷的笑脸也再也见不着了。但那枯叶纷然落下的情景可在我的梦中重现,可在那记忆长河中翻找,去怀念那些美好。(这段有议论有抒情,但重复的话多了、废话多了。结合上段,事太小而情太盛,事不配情,显得虚显得假)

        即使是纷落的枯叶,也能成为一种美。枯叶般的梦也能使我思绪荡漾,让我感受到萧条中的美好。(这段其实就是在重复上段的内容,可去掉)

        纷落的枯叶,真的是一种美吧。(篇末能点题。说明基本功还不错)

        已经旁批了许多文字,但旁批还不是我要说的重点,即使那里已经指出此文的一些不足。

        此文是“借物喻人”类文字,这样的文章最紧要处除了物与人要有相似之处外,就是物与人一定要“粘”,即二者一定要有某种关系,某种交集,或处同一情境。

        “似”与“粘”,缺一不可。

        如小学时学过的许地山先生的《落花生》中,父亲以能花生喻人,是因为一家人正在品尝花生;中学教材中的《白杨礼赞》中,白杨能象征着北方的农民,是因为他们同生活在那篇土地。

        于是我们就明白了:此文最大的问题是“不粘”——爷爷与纷落的枯叶是没有关系的,即使从某个角度说他们有“似”。

        文中——注意,是文中,不是说在生活中——爷爷没与落叶处同一环境,爷爷没与落叶产生故事,爷爷与落叶各不相干……

        所以,这样的“以物喻人”,就显得非常勉强,自然没法感动读者。

        如旁批所言,此文中,与爷爷产生交集的是甘蔗。如果真的想以物喻人,最好的物无疑就是甘蔗,而不是凭空飞来的落叶。

        除了“不粘”外,此文议论抒情太多而记叙描写不足,且描写处也未能动人。正如一个包子,皮太厚而馅太少,且馅子味道还不怎么样,你说这样的包子好吃不。

        这般说来,不知言语是否显得苛刻。但我只是希望如果拿此文当范文的老师或学生能知晓文章的不足,才能“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如果小作者看到了这篇文章,也请谅解聂老师的不逊。如果能从中得到一点益处,我也倍感欣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