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哲概说

 timtxu 2022-03-20

我写文章的时候,才算是真正空闲吧,这一算,三个月没闲了。这篇文章我不写,估计也没人能写了,中国目前没有,老外那更不可能了,结果一写就晚点了,再不能熬了,身体要留着建设国家了,哈哈哈。

圣人之儒:

子曰:“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其实,孔子把其道藏在了忠恕之后。什么叫把某道藏在……之后呢,就是人去做这件事,自然就会不知不觉服从于这个藏在背后的客观规律。举个例子,扳手就是把杠杆原理藏在扳手的机械设计背后了,现代科技的产品就是把科学规律藏在背后了。所以,忠恕是人在人生中可以做的,而被孔子藏在忠恕背后的,则是修身成人的客观规律,人这样做了,自然就成人了。其实,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人类社会真正需要的人,都必须要先成人的,只有成了人,才能获得那些能带领人类社会向正确方向发展的才能的。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人类社会向前发展,其实就是人能够把更多的客观规律藏在更多的社会生活中,使得人在不知不觉中受益于它们。于是,首先就需要能发现这些客观规律,当然,阿猫阿狗阿虎阿羊世世代代都是发现不了的,而只有人作为万物之灵才能发现。而如果把这些客观规律看作道在不同领域里的体现,那么也可以把这些客观规律统称为“一”,或者说“一”其实就是客观规律,只是那个时候没发明客观规律这个词而已。所以,“吾道一以贯之”,意思就是:“我人生信仰就是到哪里都实事求是寻找并遵循客观规律。”

为什么把吾道解释成人生的信仰呢?吾道,也就是我的道,而道就是人生各个具体内容的客观规律的总称,于是吾道也就是我人生中的客观规律,而某个客观规律,就是某一个具体环境中最大的力量(这也正是我们研究客观规律的原因,因为它说了算),于是,就解释成我的人生中最大的力量,这当然就是信仰了。

而客观规律,对于人来说又可以形象地称为中,这是因为在人生的各个具体环境中,如果没有找到客观规律,那人做事相对客观规律的度来说,当然就是过或者不及,或者运气好中一下。

当然,中是形象地描述客观规律对于不了解它的人的行为来说,往往处于过和不及这两种错的状态之间。简单来说中就是对,而过和不及都是错,而不是说中处于对和错之间,这样把和稀泥这种对中的误解给解释清楚了,即中就是对,就是对客观规律的顺应,而不在对和错之间。说对错如果不明显,那么说美丑就比较容易感受了,中就是美,之所以人会感觉到美,是因为那种状态是中,而不会说是中那种符合客观规律的艺术在美和丑之间。当然,用好吃难吃来说就更明显了,不会说最好吃的是在好吃和难吃之间吧,古人也不会这么傻,圣人更不可能了。当然,中被误认为和稀泥其实是语言本身造成的误会,即其实反义词有两种,一种是针对中说的,而另一种只是客观描述。前者包含了人的判断,即好坏,对错,善恶,美丑,好吃难吃……,这一类反义词其实就是描述中和不中的分别的,不存在还要折中的问题,除非在具体事情中对好坏的具体理解有误,比如导致好实际成了过,坏实际成了不及,都实际成了不中。后一类,则是长短、胖瘦、快慢、高低、贫富……这些客观描述,这一类反义词其实是要到具体环境里去针对中或不中具体分析,如果分别对应了过和不及,那就要折中了。

这样,再来看忠恕就很容易了。忠就是中在心上,即心里中的信仰就是客观规律,恕就是如心了,心上始终,那恕其实就是要在人生里追求中了,当然,因为人总是慢慢认识客观规律的,所以,恕也就成了宽恕的意思,当然,该宽恕什么也就很明显了,那就是在探索中道的过程里所犯的错误,那是需要宽恕的,而故意违背中(道)的,那就要改正了,而不是宽恕,因为客观来看,所有违背客观规律的事情,都会受到自然的惩罚,所以,人类社会能发展的最好,当然就是受到自然的惩罚最少,那当然就是只能承担那些在探索中的错误所带来的惩罚,否则,发现了中道还要不断违背的话,那社会还能不能在自然中发展乃至存在都不一定了。

所以,孔子儒家的本质其实是,要通过修身这种方法将人培养成能在人生中发现和运用客观规律,从而能够造福人类社会的生物,也就是弘道了。当然,这也是作为万物之灵的原因,人如果忽略外形,而只看其行为,其实可以变成其他万物,但其他万物不能反变成人,

在圣人之儒来看,人就是要能以中道为信仰,实是求是寻找并运用客观规律造福人类社会。以中道为标准来看,人与其他万物的区别在于,人能在具体环境中寻找到客观规律,从而能够弘道,而阿猫阿狗阿虎阿羊不是不能寻找中道,而是寻找中道的能力有限,从而不能弘道。也正是因为从寻找中道这个标准来衡量,人如果寻找中道的能力降低了,就会变成为其他万物,佛家六道也正是这样划分的。于是,为了保持人在人生的各种环境中都能保持寻求中道的能力,就需要修身,就像汽车要保养一样,否则在各种路途中开着开着就变成马车了。

这正是先成人后成才的道理,即如果才是指的能够掌握更多更深的客观规律的人,那么要成为这样的才,这个人必然是先具备在具体环境中发现其客观规律的能力,先有了这能力,才可能在具体环境中去发现并运用客观规律,而这能力正是圣人之儒对人的本质定义。也正是具备这能力,那么齐家治国平天下,不过是更多的具体环境里去发现更多更深的客观规律而已,这也正是人人皆可尧舜的道理,人和尧舜这样的圣人的相同点在于探寻和运用客观规律的能力都是大于其他万物的,是不会在回到其他万物的层次的,区别在于是否能在更多的具体环境中更加提高这种能力。就像佛能够在世间万事万物遍证中道,而明心见性则是人自己在某个具体环境中真正亲身体会到了其中客观规律,从而去除了之前过或不及的偏见带来的困惑,就像牛顿在经典物理这个具体环境明心见性一样。

当然,无论科学怎么发展,都要回归到有益于人类社会的发展才有意义,所以,人最基本的落脚点还是人类社会,因此,儒家最基本的环境,正是人类社会,即儒家成人的最低要求就是要能发现人类社会这样一个客观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这就引出了仁义之说,即圣人们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并把它藏在了仁义之说背后,使得人们只要学习和实践仁义之说就能慢慢体会这客观规律,而人类社会是人们建立起来的,如果人们都实践这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那人类社会就不会被这客观规律惩罚,那这社会就会生生不息。

道德经之道:

所以,生生不息,其实就是一直符合客观规律的结果,或者说生就是符合客观规律的结果,一直符合当然就是生生不息了,而灭其实则是违背了这生的客观规律从而被这客观规律惩罚的结果。

至于圣人为什么要传授人类社会运动的客观规律,而不传授使社会散落成个人的客观规律,这原因其实也很简单,因为人类社会的定义就是人们的有序集结,其合力的潜力比无序散落的个人们的合力大,从而具有更大的弘道的潜力,从而更有可能在历史的波涛中生生不息。

那为什么具有更大的合力,就更有可能生生不息呢?

这是因为“道曰大”,某个具体的客观规律就是那个具体环境中最大的力量,这也是为什么我把道解释成客观规律的抽象的原因,那么道生一,一当然就是客观规律了,至于生,就是道这种形容最大的特性在某个具体环境中,具体出其中的客观规律,因为其中的客观规律的特点就是最大。

所以,道就是大,在具体的环境(域)中远近往返的范围内它都是大的,那就是域中的最大了。当然,具体环境中必然还有小的具体环境,而小的具体环境的客观规律必然要符合大的具体环境中的客观规律,所以,域中依次有四个大,道的客观规律,天的客观规律,地的客观规律,人的客观规律,当然,这四个规律的中,人的客观规律相比最小,所以,人的客观规律不能违背地这个包含人的具体环境的具体环境的客观规律,故而人法地,同理则有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所以,站在地,天,道的层次来看,人这一具体环境中的某些更小的客观规律,如果违背地、天、道的客观规律,那么就称为小聪明了。这就是小聪明和智慧的差别,即看到的客观规律的具体环境的大小层次不同。套用所谓的存在即合理来说,即所有的符合具体的客观规律的行为的效果都存在过,但只有符合道的才会一直存在,生生不息,其他的不过是生灭而已。

至于道法自然的自然,为什么道上面还要有个自然呢?这是因为道生一时,借助了具体环境,于是道和具体环境其实是并列了,那是什么生了道和具体环境呢?这在逻辑上就必然有个自然了,当然,对于人能研究的,其实就是道这个层次了,因为人能研究的其实就是客观规律,所以,自然其实是逻辑上存在的,所以,“希言自然”。

至于,为什么只有一个自然呢,这就要从中哲的本质说起了,即中哲认为世间万物都是运动的,即都是易的。而要运动,至少是要一个物变成另一个物,如果这世界一直只有一个物,那谈何运动呢?这也正是佛家无自性的意思,都是说这世界是运动的,只是对这运动用梦幻泡影来描述就显得消极了,而用生灭循环就比较客观了。

当然,运动也只需要两个物,但这两物的运动分明又有不变的规律,所以,站在这不变的客观规律来看,正是这运动的两物实现了这不变的客观规律,这就是一生二。所以,只要承认世界是运动的,那就必然要成认一生二。而一生二,只有两物,怎么解释这世间万物呢,那么这个运动的逻辑最后必然要到能生万物,而这由一生出的表现其运动的二物并不能直接生万物啊,或者说从这独立的二物到万物之间,必然要有一个二生三的过程,这样才能从三到四到……万物,当然,又因为有了三之后,其实这生四的过程,也必然可以简化成三中任意二个结合生成的四,所以,也只需要二生三就够了。

所以,只要承认世界是运动的,那么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逻辑就必然是对的,当然,往上推,道生一才能在具体环境中产生客观规律。而自然,其实是一生二的逻辑运用,即自然这个一为了实现其不断运动,生出了道和具体环境,从而使道能在具体环境中生出客观规律这个一,当然,这也可以看成是二生三的逻辑的运用。所以,中哲这个逻辑必然是对的,除非世界不动。

既然分析出了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动的哲学,易经的意义就很明显了,既然世界是这样运动的,那我就可以在这世界中考察这运动的客观规律了,而因为易经的64卦是完全分类,所以,就是圆满的了,即称周,所以叫周易,《周易》就是观察事物变化的客观规律的实验结论,只是这实验室就是世界本身。其原理在于,由三生万物可以知道八卦可以最抽象地代表万物,于是上下两卦其实就是可以看作一生二的二了,那么从这二的运动就可以反观生万物这一了。所以,《周易》就是观道的科学著作。

那么,道是怎么运动的呢?反也者,道之动也。道(也就是一)之动需要二来体现,那么这二就可以看成正和反了,正就是体现道的二之一,反就是不体现道的二之一。于是,道的运动,总是把不体现道的二之一,作为其继续运动的动力。比如乾卦之道本身是阳,故其继续运用,就要把阴爻不断变成阳爻,直到没有爻可变了,才会有悔了,而至于从爻开始变,乃至从最低爻开始,也正好符合了弱者,道之用,即道总是用反之弱来延续其运动。

科学

那既然这世界是三生万物的逻辑产生的,科学安放在何处?科学,其实就是以物观物,也就是以某些物为工具观察物甲变化到物乙的过程,并找到这变化的客观规律。所以,物甲和物乙,并不是一生二这种具有逻辑的物,而是像钓鱼一样,去万物中调出两物,通过观察这两物的变化数据,找出变化规律。当然,之所以必然能找出这规律,正是因为万物都是由一生二,二生三产生的,万物就像树叶一样,从物甲这片叶子必然可以找到多条客观的路径到达路乙,科学正是找到至少一条这样的路径,然后再创造产生这路径的条件,从而利用这必然产生的路径,从物甲到达物乙,造福人类。所以,中哲实际是描述这树包括这叶子生长的客观规律,而科学则是拿不同的观察工具,从而能看到不同的树叶,并研究从树叶甲生成树叶乙的客观规律,当然,其实这客观规律必然有意无意的将三生万物包含在背后了,因为生的根本规律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数学就是最明显的,二进制就是根基。数学这物是人创造的,而它之所以独立成为物,是因为人给它规定了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定义及运算法则,从而能够用数学这物观物了,当然,所有的一切的根基就是二进制了,有了01,数学这物才能生出万数,乃至于各种运算。换言之,在数学的领域,其实只要人能定义出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定义及运算规则,它就能在世界中观察一些的物,就像人用吸铁石吸铁,用钩钓鱼……。

当然,其他科研仪器就更不用说了。所以,中哲怎么会和科学矛盾呢?科学,本来就是中哲的一部分而已,只要这世界的运动。

结尾

当然,以物观物最终要落脚到以人观道,物都是工具而已,所以,完整的说是,人以物观物而明道。而人能观道其实就是使人致良知,人的良知是可以观道的,又因为知行本来合一,所以,如果把良知得到的知作为知行合一的知,那么人的行为就能符合中道了,人就不会被客观规律惩罚了,这就是心学的本质,这也正是修身的目的,所以,王阳明说他是圣人之儒的正宗啊,从而这个角度来看他的四句偈节特别合理了。

这样看来,其实哲学本身分成了两部分,其一即道运动的客观规律,这就是易经,道德经。其二、人认识道这件事情的客观规律,这就是圣人之儒了,比如《大学》《中庸》就是具体讲人怎么认识客观规律,而修身唯一的课堂其实就是生活,因为人一直在生活中,或者说,如果不在生活中修身,那在其他地方修身,最后还是功亏一篑。

比如西学通过定义,逻辑,帮助人修身,从而能够实事求是发现那些科学领域里的客观规律,但是如果回到生活中不修身了,在善恶好坏对错上蒙蔽了良知,那良知必然就不会那么敏锐了,那探索中道的能力必然就会下降了,就像眼睛在生活中用坏了,自然也影响学习科研一样。

最后,其实人认识客观规律这件事的客观规律就是实事求是。保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因为道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人自然就能随着生活的展开,而在生活中越来越多的具体环境中体会到道,从而能够顺应客观规律,那就不会被客观规律惩罚,自然就会快乐幸福,慢慢形成人生的良性循环。

当然,这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但是也不过忠恕而已矣。这正是人生之乐,至于阿猫阿狗阿虎阿羊之生当然也有快乐,那就等转成猫狗虎羊身在去体会吧,这也正是中道啊。中,客观规律而已,道,对人来说最大的客观规律而已。

虽然晚了点,不过开心,大框架算是搭完了,至少是百年来的一篇吧,再没有这种机遇就不熬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