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从考试出现的那一天起,作弊也随着考试而诞生。就像光和影一样,有光的地方必然有影子,有影子的地方也必然会有光。不过作弊却是要比考试出现的要早很多,为什么会这么说呢?在考试这个制度诞生以前,如果想让自己的才华被赏识被重用,要么有认识的人推荐,要么就只能看自己的运气。比如专诸,就是运气好,在街上打架的时候被田光看中。而荆轲,就属于有人脉,他先认识田光,然后通过田光被引荐给太子丹。比起专诸这种纯凭实力被赏识,荆轲这种通过人脉被引荐过去,显然就是一种作弊手段了。虽然凭的是交情,凭的是人脉,也的确算是一种作弊的手段,但是谁又能说人脉和交情不是实力的一种呢?而当考试制度出现之后,为了应付考试,自然也会想出各种各样五花八门的作弊手段出来。哪怕明知道是犯法,比起不被抓到而取得好成绩的结果来看,这个风险很多人还是愿意去冒一下的。 不过我倒是一直觉得,能够想出各式各样的作弊方法的人,智商是非常高的。作弊这个行为,从古至今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了,现代仍然会有作弊者,只不过随着科技的发展,作弊也越来越难了而已。接下来就来看一看古人都发明了哪些让人惊叹的作弊手段。 古代考试考试制度的出现,给了很多的人才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即使有很多人作弊,但是毕竟是少数,绝大部分人都是有公平竞争的机会的。在隋朝以前,虽然也有考试制度,比如荐举制,九品中正制等等。这些制度都存在有非常大的弊端,最明显的弊端就是,寒门出生的才子不管有多么大的能力,有多少的才华,都被贵族、世家、官僚给死死压制,永远都没有出头的机会。集团之间相互勾结,寒门才子没有出头之路,朝廷就会动荡,帝王就无法治理国家。所以隋朝的时候,发明了科举考试制度。科举制度的产生,为天下所有的寒门才子提供了一个为国家效力,为百姓做贡献的机会。寒门才子有机会接近权力中心,从一定程度上,也打击了这些贵族,官僚阶级之间的勾结,对维持朝政的平衡也起了很大的作用。《隋书》记载:
编辑搜图 最常见,最简单的作弊方法——带小抄 带小抄,是从过去到现在,考生们最经常用的一种作弊的方法。事先把考试资料抄在准备好的纸条上,然后夹在衣服里或者是文具里带进去。当然了,这只是我们现代考生的做法,光是一个带小抄,古人们都能玩儿得风生水起。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看过相关的电视剧或者对科举考试有一定了解的人都知道,那个时候的考试和今天有很大的区别,考生被聚集在一个固定的考点,考场被分割成一个一个的小格子,每个考生一个,在考试期间的吃喝拉撒全部都在这个小隔间里举行。所以这个考试过程是很久也是很痛苦的。有的考生会把小抄抄在坎肩上,带进去;有的人则把小抄放在鞋里带进去。有的人会将小抄藏在自己的文房四宝里面;有的人会把小抄藏进自己的食物里面,或者是放在装食物的篮子里面偷偷带进去;甚至还有的人会把小抄藏在肛门里面带进去。稍微有钱一点的,会定制特殊的靴子,这种抽屉式的靴子很方便夹带小抄;又或者是定制特殊的帽子,这种帽子是双层的,可以把小抄藏在里面。不过这样夹带毕竟很容易就露馅儿,所以有的人干脆就把小抄全部抄在自己身体的某个部位上,比如说抄在自己的手臂上,肚子上,或者是大腿上。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不过朝廷里的官员也都不是傻子,任由考生糊弄。为了防止考生采取带小抄这种手段作弊,朝廷准备了专门的官兵,在考生进入考场之前,会先对考生进行搜身以及随身物品的检查。这样的话,考生做的小抄就无法带进去了。而且在搜身完毕之后,会准备一间专门的屋子让考生进去洗澡,然后换上一身新的衣服,这样考生就根本不可能在身上的某些部位抄小抄了。但是这样的话其实也存在一种弊端,因为负责搜身的都是非常底层非常普通的官兵,家里条件稍微好一点的考生,给他塞一点钱就能够让他在搜身的时候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样就能够混过去了。当然这不足以证明考生作弊的疯狂,真正让人惊叹的是他们花费精力做出的作弊工具。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有一位收藏家,收藏的有清朝一个考生作弊的工具。这个工具总共长4.5厘米,宽3.8厘米,厚0.5厘米,就是这么小小的一个工具,上面竟然能够印有足足十几万个字,字的大小大概在一毫米左右,这么小的字,这视力到底有多好才能够看得清。做这个工具的人到底又是有多么的心灵手巧,才能够把这样的一个工具给做出来。古代我们都知道,写字用的是毛笔,不像现代用钢笔,圆珠笔,铅笔,水笔之类,想把字写的小小的很容易,沾了墨水的毛笔很容易晕墨,染纸,更不用说写在衣服上了。然而就是有这样神奇的人,精心制作了一件作弊坎肩,这个坎肩上面,抄写了《四书》和《五经》,总共四万多字,每个字大概在三,四毫米左右。最令人惊叹的是,这个人是用毛笔抄上去的。真的是让人忍不住感慨,这究竟是花费了怎样的心血和精力,才能够做出来这种作弊工具。又让人忍不住想,如果能够把这份心力放在读书上,那这个人必定能够取得一个非常棒的成绩。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最高明的作弊手段——贿赂 由于带小抄太容易被发现了,而且一旦被发现后果就非常严重。情节不是很严重的,可会被取消考试许可,像我们今天发现有人高考作弊,就会取消他几年的参加高考的资格。不过这对生命安全是没有威胁的。情节比较严重的话,视严重情况而定,有的会被判杖刑,有的会被判处充军流放,更严重一点的就会直接被判处死刑了。带小抄实在是太容易被发现了,有一种更直接更简单更安全,也是更有效的办法,那就是贿赂考官。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通常只有有钱或者有权事的人家才能够做到,大把大把的金钱撒出去,或者是利用自己家中的权势相互勾结,从考官那里提前得到考试试题。或者是与考官约定好,在试卷上留下特殊的记号,这样考官在看到试卷上的记号的时候就会明白,然后直接通过。或者是和考官约定好,在考试的时候对考生的作弊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假装没有看到。最过分的一种行为就是,张冠李戴。把没有背景的考生交上去的答得非常好的考卷,与另外一个人的互换。这样就会造成,原本有望登科的寒门学子,为了参加这次考试,几乎快散尽了家财的寒门学子,只能满怀希望而来,绝望而归。因为以他的经济条件,他已经无法再参加下一次的考试了。在高考制度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完善之前,也曾经有人钻过这个空子,但是现在想要再这样作弊就非常困难了。不过这样承担的风险是更大的,一旦被发现,不仅贿赂者会被朝廷处罚,连同受贿的考官一起也被处罚。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替考,欺负古人没有发明照相机,无法进行实名认证 古代和现代一样也是有准考证的,但是古代的时候没有照相机,只能画像。但是每年全国加起来有那么多的考生,善于作画的也就那么几位,也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在短时间内把所有考生的画像都画得那么精细,那么这个画像的粗糙程度就可想而知了。也就只能看一下考生的大概样貌和体形特征,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找一个人来替考,稍微化一下妆,换一下衣服,就很容易骗过考官和搜查官兵的眼睛了。于是这样就衍生了一个职业,不过这个职业是见不得光的,那就是专业替考。有很多的富贵权势人家,为了确保自己家族的子弟能够顺利通过考试,都会在贿赂考官之后,再去找这些人来替考。这些人一般都是什么人呢?一般都是自身才华较高,但是却由于身家背景等等的原因,年年考试都考不中的。就做起了专业枪手,维持生计。著名的诗人温庭筠,就是唐朝时候一个相当有名的枪手。在考试的时候,如果谁能够坐他旁边,就不用担心自己的考试了,因为温庭筠会帮他们答卷的。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总结: 虽然没有现代科技,但是古人的智慧也是不能小觑的,不然哪里来的四大发明?同样的,在作弊上,自然也会有人琢磨出令人惊叹的发明。我们在看电视或者小说的时候,经常会看到有的人在传递信息的时候,拿的都是一张白纸,但是在火上一烤,就会有字出现。这并不是小说是电视剧杜撰的,而是确实有这样的。用毛笔蘸了盐水在衣服上写字,表面看来什么都没有,用火一烤,字就显现了。这种方法多用于在军事上传递情报。古人还发明了一种隐形墨。这种墨用的是一种叫做墨鱼墨的东西,在里面加入透明的鱼骨胶之后,用毛笔蘸上这种墨在衣服上把小抄做好,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字迹就会慢慢的消失。但是在考试的时候穿上的话,身上的汗水会沾到衣服上,然后再稍微弄一点灰在衣服上,这样的话字迹又重新显现出来了。并且这样打小抄在检查的时候根本就不会被发现。 编辑 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这样厉害的作弊方法,现代的人们都不一定能够想得出来。这也就可以解释了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能够顺利通过考试,但是在上任之后却毫无作为,毫无能力,草包一个。正是因为他们并不是依靠自己的真才实学当上的官,而是通过这些不正当的作弊手段才得来的。在科举考试被废除之后,这些奇思妙想也就随着科举的消失而一起消失了。我们也只能够从那些遗留下来的资料当中,解读古人的智慧了。 参考文献:《中国科举制度史》 《中国科举制度通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