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看待古代商人,是老奸巨猾,还是重诚信讲信誉?

 烛下青史 2022-03-20

引言:

唐朝有一位文学家叫张说,人生经历丰富异常。历经四朝,仕途坎坷。有执掌政权春风得意之时,也有得罪于帝王被贬谪流放之时。能够有这样丰富的人生的人,能够经历这般的起起落落的文人,必然都是饱读诗书,才华横溢之人。张说一生所著颇多,或许是因为经历了大起大落太多,在他的作品当中总是充斥着一种看破红尘的通透感。比如他曾经写过一篇《钱本草》,全文不超过二百字,却将世人对钱的态度刻画的入木三分!

"钱,味甘,大热,有毒。偏能驻颜,采则流润,善疗饥,解困厄之患立验。贪者服之,以均平为良;如不均平,则冷热相激,令人霍乱。其药采无时,采之非理则伤神。此既流行,能召神灵,通鬼气。若服之非理,则弱志伤神。切须忌之。"

这浑身都是铜臭味的物品,千百年来令无数人为之神魂颠倒乃至忘我,此人竟以治病救人的中药来做比喻,堪称是千古奇文!说到钱,尽管人人每天都在与钱打交道,每天都在为了钱而辛苦奔波,但论起追逐钱财,似乎最先想到的总是这么一种人—商人。

然而说起商人,好像每个人都仿佛心有灵犀一样,不约而同的脑海中就会浮现出几个形容的词汇:无奸不商,唯利是图,不择手段。虽然有部分商人的确是这样,但是也不能一言蔽之,认为所有的商人都是如此。人还分三六九等,更何况只是人类当中的一个小小群体呢?那么历史上的商人嘴脸究竟是如何的?是真的唯利是图不择手段,还是如很多现代企业一样,重信誉讲诚信呢?

古代商人的地位变迁

早在还未进入封建社会之前,便已经出现了商人这个职业,只不过那个时候的贸易仅限于以物换物。从商人诞生伊始一直到春秋时期,商人们的地位都还算是可以。然而到了战国时期,这些商人们发现,自己的地位开始莫名其妙地改变,从天堂掉入了地狱。各诸侯国都仿佛商量好了一样开始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不过这个时候商人们还是勉强能够存活的。然而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商人不仅地位低下,甚至还摇身一变成了戴罪之身,连最基本都正常人可以享受的待遇都享受不到。这样的情形一直维持到汉代、魏晋南北朝时期,在这期间,这些经商之人的生存环境艰难无比。

一直到唐朝,商人们的生存环境才开始发生变化,开始往好的方向发展。唐宋时期,前者是由于高度开放的社会带来的自由贸易,后者则是经济和科技的高度发展,在这两个时期可以说是商人们又一次迎来了春天!普通的工商业者们的消费水平就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程度。《太平广记》中记载:"夫亡十年,旗亭之内,尚有旧业。朝肆暮家,日赢钱三百,则可支矣。"这说的是唐朝时期,一名寡妇只能靠自己做个小生意来维持生计。她的小生意仅仅只是一个小小的酒家而已,每天收入大约也有三百文,富贵是不可能,但是衣食无忧维持生活是绰绰有余。

不过这只是生存环境稍微变好了一点而已,商人们的地位实际上并没有发生根本上的变化。在我国历史上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之内,商人是与下九流相提并论的,也就是所谓市井流氓、坊间的娼妓地位相同。商人的地位由此可见一斑。包括在经济高度发达的唐宋时期,商人的地位仍然是非常低贱的!例如在唐太宗时期规定五品及以上的官员不允许从市集上经过;并且唐朝在沿用汉朝禁止商贾及其子孙为官的政策的基础上,还增添了一条不准参加科举考试的禁令。

也就是说在唐朝时期,即使再有钱,也无法通过科举来改变家族地位。因此在这种贱商的政策之下,只要是与商贾沾一点儿边儿,都会有种低人一等的感觉。《旧唐书·路随传》当中记载了李奇通过让路随管理市务来羞辱他,并且把路随对这种事情无所谓的态度当做非常重大的事情专门记录下来。虽然明清时期稍微有所改善,但真的仅仅只是略微改善而已,根本性质还是一如从前。这一点从商人们在这个时期的婚姻就可以体现出来。比如有些官员爱财,想与商人联姻获取大量钱财。

但是又担心与商人联姻会被笑话,于是便找来戚族的女儿,先认作自己的孩子,再与商贾结亲。而商贾为了改变自己的身份与地位,便也不在意是否是亲生子女,只要沾亲带故便可,于是各取所需,圆圆满满。哪怕耗资巨大,甚至倾家荡产也在所不惜!但即便是这样,商贾仍然是被士大夫及贵族阶级甚至是普通平民阶级所蔑视的一个群体!由此可见古代商人的地位究竟有多低,而他们想要改变自己的身份和命运又是何等的艰难!

古代奸商的发展

尽管"无奸不商"是后人所杜撰,但这并不代表古代所有的商人都是遵纪守法的,不然古代也不会出台各种各样的惩罚措施以及有着较为完备的食品安全法了。例如《癸辛杂识》中记载宋朝商人造假:"酒掺灰,鸡塞沙,鹅羊吹气,鱼肉灌水"。后面几个都比较好理解,酒掺灰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古代的酒都是粮食酿造的,是有一定的保存期限的。一旦过了这个期限,酒就会发酸,发酸的酒对人体是有害的,不能喝。但是往发酸的酒里倒上石灰之后,酸碱中和,酸味就消失了!

《唐律疏议》中规定:假如商人把腐烂变质的肉类卖给别人,则根据买肉者的不同症状,给出不同的处罚措施。轻者坐牢,重者可处以绞刑!除了在食品和酒当中作假,这些无良商人们甚至于还在药材中做假。有一些药材贩卖的都是假药;还有很多无良庸医什么本事都没有,就敢替人治病开药。像这样的奸商,从古至今从未断绝。俗话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这些奸商为了私人利益,的确做得到不择手段,包括至他人性命于不顾。

自宋朝开始,尤其是到了明清中后期,我国的经济形态已经发生了转变。人们对于商品的意识越来越明确,社会风气也越来越浮躁,以前商人们所看重的信誉诚信也几乎都被抛诸脑后,各种各样的造假层出不穷。这种现象在经济较为发达的江南地区尤为频繁的和明显。《贤博编》中记载:"今时市中货物奸伪,两京为甚,此外无过苏州。卖花人挑花- -担, 灿然可爱,无一枝真者;杨梅用大棕刷墨染紫黑色;老母鸡毛插长尾,假敦鸡卖之。浒墅货席者,术尤巧。大抵都会往来多客商可欺。"

到了明朝中后期,古董造假和货币造假也时有发生。

总体说来,在大部分时间里,大部分的商人还是非常重视诚实和信誉

尽管古代商人的地位低下,尽管他们的生存环境异常艰难,但是奸商毕竟只是少数,大部分的商人还是非常重诚信讲信誉的。这一点主要归功于我国流传千年的主流教育思想—儒家思想。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之下,大部分的商人都是非常讲信誉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在过去会有那么多的百年老店传承下来。

而到了现代,又有几家是可以做到源远流长的?在过去人们的封建思想当中,福禄寿代表着公平和公正。缺斤少两就会缺福缺寿,虽然在现在看来这样的思想非常可笑,可正是这样可笑的思想,却让他们一生都极其重视诚信二字。在《摭青杂说》中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李某人和朋友在茶坊中饮茶休息,不小心把一袋黄金落在店里。几年之后故地重游,说起这件事情被老板听到,在确认是失主之后,老板不仅将黄金如数奉还。包括当时落下的别的随身物品也保管的好好的一并奉还。李某人既诧异又感动,拿出钱财想要酬谢老板,却被老板拒绝。

在山东聊城,有一座山陕会馆。这座会馆始建于乾隆八年,耗时66年,耗资6万多银两。在这座会馆最醒目的16处碑刻当中,没有任何人的题词和作品,包括皇帝、名士。留下的全部都是一笔又一笔的账单,记载着八次的扩建和维修所使用的每一笔钱,包括买一瓶酱油,一瓶酒的钱。这不是锱铢必较,这是以这样一种方式来警示后人,做生意一定要讲诚信,要公平公正!

因此才会称赞山西商人:"轻财尚义,业商而无市井之气"。山西商人的确非常重视职业道德,也非常重视在这方面的教育。同时在这方面还有相当严格的惩罚措施,假如有人违反了职业道德,轻者被同行、亲友、邻居鄙夷;重者则再无法经商。

小结

对于古代商人来说,信义就是他们的安身立命之根本。假如一位商人失去了诚信,那么他就失去了他的职业道德,失去职业道德的商人已经不配再经商。尽管商人非常重视利益,但是在信义面前,商人更应该重视信义!有信才能获益,没有义,益就无从谈起。生意人中的"意"字,上立中曰下心,明朝有位商人是如此解释这个字的:"立"表示迎接客人的时候要起立以示尊重;"曰"则是要耐心地与顾客进行交流;"心"则代表要用一颗真心来对待顾客。所谓"用真心来对待顾客"便是指做生意要讲诚信。只有这样,才能够把心思都放在如何制造出符合标准的产品上;才能够把心思放在认真经营上,而不是总想着如何走捷径。虽然商人的最终目的还是获利,但是有收获必定要有付出;要是总想着不劳而获的话,最终就会成为失去信义的,被唾骂痛恨的奸商。

不过,人们对古代商人的偏见一直都存在着,这是因为受着古代重农轻商的思想的影响,再加上很久之前信息的不发达导致对这些信息都不了解所造成的。现如今进入了信息化时代,我们通过网络、书本等等各种渠道可以获知我们需要的信息,这是为何现代社会对古代商人看法逐渐改变的原因所在。

参考文献:《无奸不商由来已久》,《癸辛杂识》,《摭青杂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