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风沙吹蚀,曾经一座座高楼殿宇都成万里残破遗址,荒漠黑夜为伴,为凉夜带来丝丝寂寞感。过去以遗址的方式留下了历史,这种骨架比之文明与生命更加震撼。 晚清政府最靠近国外边境的一站点,也是丝绸之路的南北交通线,这里是赛图拉哨所。1950年3月,刚建国不久的新中国,派遣第五师第十五军团特务连来到了这边疆哨所,当解放军战士们来到哨所时,却发现了一群形销骨立的国军士兵,他们看到不同制式军装的解放军,没来得及震惊,他们只是说了一句:“终于有人来换防了啊”。当时解放军战士们就涕泪横流。 简简单单一句话,让人油然而生对军人的崇敬,边疆军队更是让人佩服。 这里的哨所故事很多,且听细细道来。赛图拉是清军政府最高海拔的驻兵点,通过此地能够直达南疆,因此它也是我国承担西境安全的重要防御阵地。 当年新疆混乱被左宗棠带军平定,后得知南疆赛图拉被英军殖民军队弄得混乱不堪,于是左宗棠组织敢死队前往喀喇昆仑边境,在敢死队的拼命冲锋之下,英国殖民军溃败迅速。清军为防止敌人卷土重来,危扰边境军民和谐生活,他们就地取材以土石砌成高高哨所。 这处临时的驻扎点为主哨所,清军还在如克里阳等地建立克哨所分支,之后军民联手在这里开始了八百里边境线的巡视,由于边境线较长,一位哨兵巡视一圈也需要三个月的时间,可知这边境驻守的长度与难度了。 有些驻军清兵长久扎根当地,融入了当地并成为了边关人。当时通信交通不便,边境地处偏僻,道路交通不便,带来了消息闭塞的问题。甚至于在清朝因为帝国主义入侵灭亡以后,赛图拉哨所仍然不知情。封建制度破灭以后,他们其实不用 后来有国军过来交换驻守,这才让赛图拉的兵民得到喘息的机会。其实哨所的条件一直都比较艰苦,即便是到了民国时期,情况也没好转多少。那时边境没有通电是常态,平时夜间照明用的是煤油灯,等到了天寒地冻的冬天,驻守士兵们也只能用当地牧民的牲畜粪来点火取暖。 有时候这种取暖顶不了太多用处,只能拥抱身体取暖。驻守的官兵最常看到的景色是茫茫的冷白色雪山,在这样孤寂的情况下,大家仍团结一致忍受寂寞,驻守边疆,保卫国家领土安全。 到了1928年,赛图拉哨所的情况才算有所好转,当时巡逻队伍人数已经上升到了100人,1933年-1937年之间,人数稳步增长到200人,之后几年的情况有所好转,这也大大提升了巡逻效率。 新疆的边防的情况,随着时代进步有所改善,比如各分哨所都有隐蔽粮草站,这提供了强大的后勤保障能力。 在918事变发生以后,东北地区军民的抗争非常激烈,但因为武器装备落后与后勤保障补给缺乏,最后只能撤退。由于后有敌人紧紧追击,大部队只能从苏联境内寻找道路,最后绕了一圈来到了新疆。 来到新疆后,不足两万人的部队被划分为了工兵,通信,骑兵等队伍,他们驻守四边。同时义勇军骨干们组建了边防大队,在喀什,阿勒泰等地都能见到。 义勇军自来到新疆边防区域,便受到了当地民众的欢迎,民众们的热情溢于言表,他们用实际行动支持保家卫国的士兵,他们纷纷拿出自己家中的牛羊粮草等食物。 自古以来戍边守疆的战士们都是最辛苦的,他们面对漫天风雪,忍受烈日灼心,更要忍受寂寞。他们是凭着对祖国的一腔热情,才能坚持驻守好几年的时间。和平安宁的环境,也是他们的认真值守换来的,没有他们就没有和平的环境。 过去很多驻守边关的战士,都对那里的人怀有相当深的感情。有些人更是在那里扎根下去,成为了当地的一分子。军民鱼水情,这种根深蒂固的情怀,让边疆有了颜色。 1951年春天,值班巡逻的解放军战士,在日常巡逻时在一处冰涧中竟发现了一句冰冻的尸体。这具尸体面目全非,已经无法从面部判断是何人,解放军战士能给予的就是死后安葬了。 这位牺牲与边防所的国军战士的故事,埋在了尘埃之中。 如今的赛图拉哨所遗址尚在,只不过建筑墙壁上有许多枪弹的射击孔,相信这里曾有过很激烈的战斗。在遗址外面更有数十个突出地层表面的坟堆。这些事情都在讲述这里边疆的故事,说明从古至今边疆亦是没有太平过。 其实在维吾尔族语言中,赛图拉还具备着另外一层意思,那就是殉道者。一代代勇士传承接力,在赛图拉献出了自己的青春与热血,甚至有人付出宝贵的生命。 我国疆域广阔,因此领土线也比较长,因此我国 总结 我们的戍边战士,守护为我国的边陲,他们不怕辛苦,不怕寂寞。是他们的坚持才让我们拥有舒服和平的生活,我们在享乐时,都要想想这些辛苦付出的战士。而戍边的战士精神也一代代传承到后辈战士身上,他们前仆后继的时候,想的都是祖国的安全。 没有他们,就没有如今的和平,我们应该学习戍边战士为国付出的精神,努力地为国家做出自己的贡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