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50年,解放军接管边疆废弃哨所,8名国军含泪埋怨:你们咋才来

 历来现实 2023-01-29 发布于北京

1950年春天,解放军西北野战军第五师十五团特务连接到了一条来自上级的命令,进驻新疆省赛图拉哨卡,进行接防。

赛图拉哨卡的最早设立于1877年,左宗棠平定新疆以后,为了确保边疆永固,曾经命令一百多位清军用驼队拉来土石,在这处位于海拔三千多米的高原上修筑起了这座哨卡,后来一直沿用到了民国时期,截止解放军接防,这座哨卡已经历经了73年的岁月。

赛图拉哨卡的位置不可谓不重要,这里位于海拔3800米左右的高原,是祖国最西端的一处边防哨卡,与巴勒斯坦、印度隔着一条小河遥遥相望。

由于当地自然环境恶劣,不宜大量驻军,赛图拉哨卡便成为了方圆几百公里内的唯一存在隶属于中国的武装力量,它的存在,关系着长达六百多公里的国境线安危。

然而,在国民党特别是盛世才统治新疆时期,由于贪污腐败现象严重,军费极度短缺,这座边关哨卡的运营也被迫中止。

赛图拉哨卡最后一次出现在官方文件中时,是在1946年,这时的文件中记载:此地有着一个排的国军兵力。

然而在此之后,关于赛图拉哨卡的记录便荡然无存,既没有人员补充情况、也没有物资供给信息。

也就是说,国民党治下的新疆政府居然整整4年,没有对这座哨卡进行任何投入。

此时的这座哨卡究竟什么样?是否已经被掩埋在了无尽的风沙黄土中?这个问题,当时派驻去的解放军没人知道。

在接到上级命令以后,第五师十五团特务连很快便出发了,赛图拉地处偏远,距离最近的皮山县城也有着高达424公里的路程。而且一路上全是土石沙地,无法通车,唯一的方法便是步行,单单是赶到这里,连队就花费了一个月的时间。

经过几十天的长途跋涉以后,人们终于看见了赛图拉哨所的样貌,这是一个个典型的“四合院式”建筑,其面积约为一个足球场大小,它位于河滩上的一处制高点,哨所的正中央是一座夯土的六角形小楼,约有两三层楼高,哨所外围的围墙上,依稀可见当年守军所修筑的射击孔。

在哨所外围还立着密密麻麻近百根木桩,这是昔日边关军人所用的马桩,似乎也是在向人们诉说那段陈年的往事。

然而当解放军连队正准备进入哨卡之时,却听见了一声激动的高喊:“哎,你们咋才来呀?”

解放军惊讶地发现,在哨卡内部,仍然存在着一个班的国军士兵!

看见解放军战士,这些驻扎赛图拉哨卡的国军士兵们十分激动,他们将解放军误以为是来接防的国军新部队,高兴的说道:“哎呀!四年过去了,可算有人来换防了。”

望着解放军身上的新式军服,其中几人还颇为纳闷,“唉,怎么又换装了啊?”

原来,这些士兵已经整整4年没有和外界进行任何联系,他们甚至不知道新疆省已经取得了解放,新中国也已经建立。

在这祖国的边陲,赛图拉哨卡仿佛一座被人遗忘的孤岛,时间长达4年。

曾经一个排的国军序列,在风霜的吹打之下,截止此时,也只剩下了8名战士,取而代之的是在哨卡之外几十座无名坟墓。

由于身处荒原,赛图拉哨卡不宜进行任何种植。

这4年时间里,他们唯一裹腹的食物便是早年带进来的玉米面粉,经过数年的存积,不少粮食都已经霉变,但他们却别无选择,只能就着西北的寒风将其吞咽。

在这里,他们唯一的照明设施是一只煤油灯,没有火炉,只有一座简易搭建的火坑,只能通过燃烧牛粪进行取暖,这样获取的热量是极其有限的,因此每到冬天,8名士兵都必须紧紧地挤在一起,互相取暖才可以熬过。

这剩余的8名士兵,他们的军服早已千疮百孔,破烂不堪,手中的钢枪也早已锈迹斑斑,无法使用,一眼望去,与其说他们是士兵,倒更像是一群乞丐。

虽然国民政府从未管过他们的死活,但是正是这群乞丐,在这4年时间里,没有一人有过退缩的想法,仍旧顽强地守在阵地上。

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又怎能不互通?

看到眼前此景,现场的解放军战士无不流下了眼泪,他们脱下了自己身上的军大衣,披在了这七名老兵的身上,郑重的向其敬礼:“老兵,我们来换防了!”

赛图拉哨卡的故事,被上报到了西北野战军军委,尽管从程序上来看,解放军部队无需对国军负责。但是,出于人道主义,西北野战军还是对着这些士兵的去留做了安顿:

愿意继续留在新疆效力的,将为其分配工作,回到新疆内陆,从事生产建设;如果想要回到家乡的,也不强求,解放军会发放路费,送他们回家。

这些士兵虽然隶属于国军系列,但是也为守护祖国边境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无论他们身份如何,都应当一视同仁,就这样,在苦守4年以后,这8名老兵终于有了妥善的安置。

赛图拉哨卡的衰落荒废,与其地理因素不无关系。

这里虽然名义上隶属于新疆省,但是其与新疆省的核心地带相去甚远,从地理上倒更接近西藏,但即便如此,这里距最近的西藏城镇也之间也隔着茫茫崇山,无法穿越,正因如此,其补给轮换,才如此困难。

寻常补给便如此困难,等到局势动荡,国家衰亡之际,这里更是如此。

在历史上,赛图拉哨卡曾经有过三次废弃,分别是:1912年清王朝灭亡,1928年北洋政府灭亡,以及1946年解放战争爆发。

从其诞生以来,荒废或许才是这里的常态。

即便如此,塞图拉少卡也曾经有过自己辉煌的时刻,那便是抗日义勇军的到来。

1931年“9·18”事变爆发,面对日寇的入侵,东北地区军民踊跃参军,成立了抗日义勇军,他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东三省展开了顽强的游击作战。

在当时,东北抗日义勇军的处境是极其艰难的,他们不受国民党政府承认,武器装备要么来自于走私,要么来自于缴获。

随着日军加大血腥镇压,抗日义勇军节节败退,最终于1933年,被迫迁移至苏联境内。

当时的抗日义勇军宛如国际上的“弃儿”,国民政府不承认,苏联的同情也很快耗尽,在日本人的围追堵截之下,他们面临着无处落脚的窘境。

此次进入苏联边境的抗日义勇军连同家属足足有4万多人,苏联方面与国民党政府进行了交涉,要求其立刻进行处置,返回国内。

最终,这支部队只好选择妥协,听从国民党政府的命令:穿越整个西伯利亚平原,在新疆一带,回到祖国。

国民政府最早和苏联的商讨方案是:由苏联方面提供此行的所有衣食供给,按照苏军士兵标准进行配额,之后,再由国民政府以外汇来付账。

然而这项计划在执行之时却出现了纰漏:一方面当时国民政府外汇储备及其微薄,另一方面苏联在西伯利亚地区的物资储备也相对匮乏,无力担负四万人的人吃马嚼,这起提案最后还是无疾而终。

在接下来的路程上,4万名义勇军及其家属只得通过沿路给苏联的火车站、伐木场打零工的方式,来换取微薄的食物。

等到这支部队终于抵达新疆时,只剩下了不到2万人。

然而令人颇感意外的是,东北义勇军进入新疆以后,受到了当地人民的热烈欢迎,尤其是他们的老乡——锡伯族同胞的欢迎。

锡伯族的家乡同样来自于东北的白山黑水,乾隆皇帝时期,为了缓解边关压力,将这一民族迁徙至新疆守边,许诺只要其驻守边境七十年便可以回到家乡,继续原来的生活。

但让人遗憾的是,这个承诺最终还是沦为了空头支票。乾隆皇帝去世以后,后续的继任者并未履行这一承诺,直至此时,锡伯族已经在此地驻扎一百六十多年。

当看见同样来自东北的义勇军时,锡伯族仿佛看见了自己的家人,纷纷箪食瓢饮进行欢迎。

在当地民众的热情挽留之下,2万名义抗日义勇军一部分通过河西走廊,回到了内陆继续抗战,另一部分则留在了当地,保卫国境。

北洋政府垮台以来,新疆曾经有过相当一段时间的武备松弛、边防不振。

抗日义勇军的到来则填补了这个空白,选择留下的抗日义勇军整编为了九个骑兵团和四个边卡大队,这也是新疆第1次拥有现代化的边防军队。

在抗日义勇军的加持下,赛图拉地区成立了边防队,巅峰时期,其驻扎人数一度高达两百人,巡逻半径约为八百里。

正当一切都要向着好的方向发展,1933年,意外再度发生了。

1933年,新疆“四·一二“事变爆发,“新疆王”盛世才夺取大权,开始了独断统治。

盛世才极度忌惮这支昔日的抗日义勇军,他培养亲兵,对其处处打压,在他的治下,昔日建立的边防体系,几乎全都毁于一旦。

以赛图拉哨卡为例,这里的官兵人数从顶峰时期的二百人,一直被削减到了三四十人,甚至于已经无法独立完成对于防线的巡逻。

赛图拉哨卡原本的补给制度是“半年一轮换”,士兵在哨所驻扎半年以后,便有轮换半年的机会,退回皮山镇,在此修整半年,而新的士兵,则带着可以维系半年的粮草填补空缺。

这个制度虽然简单,但是能够有效保证士兵们的身心状态和补给。

可是在盛世才统治期间,这一制度也难以运行,塞图拉哨卡的守军既缺乏人手,又缺乏钱粮,生活条件极度恶化。

1946年这里尚且有一个排,但是到了1950年解放军抵达之时,却只剩下了8名老兵,其处境可想而知。

1949年9月19日,新疆省主席包尔汉向全国发布通电:宣布新疆和平解放。

当时几乎新疆每一处哨卡都得到了消息,与解放军进行换防,但赛图拉哨卡却没有收到任何命令,即便对于新疆省政府而言,这里也早已经人去楼空,因此便没有通知。

殊不知,这一群被人遗忘的老兵,仍旧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没有移步半寸。

解放军接管赛图拉哨所以后,还曾经在当地的河滩对面发现过一具冰冻木乃伊,这具尸体身上穿着的是国民党军服,由于时间久远,此时他的面部早已经被秃鹫所啃食殆尽,无法辨认身份。

但几位解放军战士还是忍着刺骨的河水,渡过对岸,将这具无名的尸骨进行了妥善的安葬。

“赛图拉”一词源自于维吾尔语,该词本意为“殉道者”,相传在唐朝时期,玄奘曾经由此地经过,访问印度。

在返程的过程当中,玄奘的一位随行同伴不幸去世,其尸体正葬在赛图拉地区的一座小山上,正因如此,后世才会以“殉道者”来为此地命名。

昔日驻扎于此、又牺牲于此的老兵,又何尝不是另一种类型的“殉道者”呢?

这些士兵来自于祖国的五湖四海,眼前的这雪域高原,对他们而言完全是一种陌生的存在。然而,为了祖国的安全,他们毅然选择将自己的青春乃至生命留在这里。

如今的赛图拉哨卡已经被停用,但赛图拉哨卡的故事并未被人们所遗忘,解放军在赛图拉哨卡的原址进行修缮保护,将这里作为一处历史遗址永久地保留了下来。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历史的接力棒在这一刻,有了下一步的归属。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