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7件国宝级文物,修复前每件都是支离破碎,千疮百孔

 衆妙之門 2022-03-20

我们去参观博物馆,经常会被馆内精美器物所吸引,但很多文物出土或收藏之时,并不是我们最后见到的这样,有的破烂不堪、有的则碎成无数片,可就是这些看似腐朽不忍视的文物,经过文物修复大师们的巧手匠心,才有了今天的精致神奇。

1.四羊方尊

四羊方尊,商代青铜器,是商代方尊中现存最大的一件。造型独特、工艺精湛。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1938年11月这件四羊方尊在运往湖南省银行仓库的途中,在空袭时被炸成了20多块,成了一堆破铜烂铁。

文章图片1

1954年4月,被发现后的四羊方尊送往了故宫。从此,文物修复大师张欣,对四羊方尊展开了长达一年多的修复工作。

文章图片2

由于方尊底部碎得很厉害,为了修旧如旧,恢复如初,张欣先生不得不费尽心思。方尊纹饰细腻繁琐,蕉叶、夔纹、螭龙及兽面纹交相辉映,精美非凡。要恢复如初,其艰难程度也可想象。焊接、打磨、填充等系列工序,都不能出任何差错,哪怕一个纹路对不上就全盘皆输。经过一年多以及后来的多次修复,四羊方尊才修复如初。

2.秦始皇陵铜车

文章图片3

相对四羊方尊,秦始皇陵铜车马修复就更难了。

由于椁室塌陷,1980年发掘出土的秦始皇陵铜车马损坏严重。两乘车马破碎成近3000片,单2号车断口就达2244个,破洞316处。

文章图片4

铜车马的制造繁复、难度大,3000多个碎片,近7000个零部件,文物修复人员前前后后花了八年多时间才修复完成。

文章图片5

这两乘铜车马,是世界青铜器考古史上发现最大的,也是我国出土文物中年代最早,级别最高,体形最大、构造最复杂、保存最完整,制作工艺最精美的铜铸马车,被称为“青铜之冠”。

文章图片6

据说这把伞可以360度调节,全方位无死角防护。而且不仅可以遮阳,还能当作武器,遇到危险时,拆下伞架、伞柄,组合就是一只长矛,遮风避雨还防身,古人真是太伟大了。

文章图片7

3、晋侯鸟尊

山西博物院镇院之宝,山西博物馆院标上的鸟型就是这尊鸟,鸟象组合造型非常别致,整个鸟尊如同一只昂首挺立的凤鸟,回首顾盼,通体饰有细密的鳞毛状纹样。在凤鸟背上站立一只小鸟翘首相对,相依相偎,凤尾处象鼻内卷上扬,鸟身与象首完美组合,一点违和感都没有,神态安然。

这件鸟尊最有价值的在于鸟背盖内侧的铭文:“晋侯乍向太室宝尊彝”。铭文中的“晋侯”,是第一代晋侯燮父,唐叔虞之子,他继位后改唐为晋,从此,晋一直被沿用了六百年。

文章图片8

晋侯鸟尊出土于山西曲沃县赵村晋侯墓地的114号墓,这个墓发现时已经被盗墓分子炸开了,致使墓内原本就已十分酥脆的器物变得残破不堪,部分器物几乎成粉末状了。为保护文物,考古队只好将墓室北端残余的两堆“青铜渣”整体打包到实验室进一步清理发掘。

2001年1月,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负责修复的老师,清理时,在其中一个“铜渣”堆里发现了一些纹饰精美的残片,怀疑为同一件器物的碎片,经过仔细收集,集得100余片,这些碎片就是晋侯鸟尊。

经过北京大学的文物修复专家长达一年多的修复,最终这件旷世之作重现人间。

其实这件鸟尊的尾巴是有故事的。

文章图片9

当时专家在复原的时候,突然发现晋侯鸟尊的尾部遗失了。

文物修复人员只得根据晋侯鸟尊器物年代及造型特点顺势而为。因为它的尾巴像大象的头部鼻子造型,只是鼻子断了找不到了。因此,文物修复人员就根据纹路走向,为鸟尊安上了一个临时向内卷的“尾巴”,为了区别修复与原形的区别,尾巴上特意没有仿制任何纹饰。

文章图片10

当时鸟尊被炸坏了,尾巴也找不到,修复人员根本不知道鸟尊的真实形态。这个“尾巴”到底是向内卷曲呢?还是向外卷曲?成了谜,业界一直争议不下。

文章图片11
文章图片12

直到2018年4月,晋侯鸟尊回到它的重生之地——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展出时,工作人员意外发现了当年的碎片,这样最终促成了丢失的尾巴与整体的完美契合,尾巴之争终于尘埃落定。

文章图片13

现在我们再次看到的晋候鸟尊已经是鸟象的完美组合,回首顾盼,振翅欲飞,静立在世人面前。

4.班簋

文章图片14

班簋,原清宫旧藏,后八国联军入侵紫金城时,这件珍贵文物流落到了民间。从此,开始了颠沛流离的命运。颠沛流离还不算,七十年代时,班簋又被毁成若干大小不一的碎片,支离破碎,同时被送到废品回收站、炼铜厂,等待回炉。

文章图片15

如果没人慧眼如炬,那从此世间就再无班簋。

物命如同人命,总有命不当绝之时。

1972年,北京文物清理拣选小组的呼玉衡、华以武师徒俩人到有色金属回收站,他们看到一个盛满废弃铜铁麻袋中的一些碎片,碎片上的铭文以及表面的纹饰,兽面饕餮纹饰、古拙强劲的文字,与西周的青铜器一般无二。多年的经验告诉他们,这些碎片绝对是一件珍贵的青铜器。

于是,那一堆碎片很快被挑拣出来并送到文物清理小组。经过铜器鉴定专家程常新先生的反复鉴定、考证后,初步认定它是清宫旧藏、西周时期的班簋,当即送往故宫博物院文物修复厂进行修复。

文章图片16

一件重器的修复总是不那么顺利的。第二年夏天,这件文物又被送回故宫文物修复厂,经过反复整形、翻模、碎片纹饰对接、焊接、修补、钢錾镌刻、砂洗等等系列工序,修旧如旧,最终才完成了这次青铜器修复史上的成功范例。

5.唐代公主李倕冠饰

看这件华丽的唐代公主凤冠,你就知道什么叫珠光宝气,豪气干云了。

可以说当年唐朝所有可能找到的宝物,在这件冠饰上都能找到,比如玛瑙、珍珠、琥珀、绿松石、玻璃、螺钿,还有用金丝、金线、金珠等串绕出的凤凰、莲花等各种装饰。头冠上的金饰表面,更是惊奇地镶满了0.1毫米至0.15毫米细微的金珠,也不知道古人是在怎样的条件下镶上去的。这些珠子,我们只有在显微镜下才能看清楚。

文章图片17

整个冠饰高42厘米,重800余克,上面缀着近400个大小不等的零部件。项目负责人杨军昌曾说,冠饰实际数量绝对不止400件,出土时好多珠玉都风化掉了。

文章图片18

当年墓室出土时,零件散乱,宝石脱落,为了保护脱落的零件与冠饰主体之间的位置相对完整,考古组采取了石膏加固外侧的方法,整体套箱提取后送到了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当年参与此次李倕墓文物修复的中德两国专家就达10余位。

文章图片19
文章图片20

经过一年半的时间,这件奢华至极、耀人心目的冠饰终于于2010年2月与公众见面了。这充分体现出了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的完美结合。

文章图片21

参与修复这件李倕冠饰的杨军昌先生,后来又参与了扬州隋炀帝杨广陵墓中萧后皇冠的修复。

6.隋炀帝萧后冠饰

隋炀帝萧后冠饰是迄今为止,出土的等级最高、结构最完整的皇后冠饰。

文章图片22

2013年隋炀帝墓被发现,与400多件文物一并出土时还有就是这件萧后皇冠。但皇冠腐蚀比李倕的公主冠饰更严重。

南方土壤相较北方,土中的酸性物质偏多,这种状态下贵金属文物极易腐蚀。加上放置凤冠部位坍塌,冠上的珠玉已经出现粉化现象,配饰腐朽严重。整个凤冠被裹成一团,裹满了泥土。

文章图片23

据扬州市考古所所长束家平说,萧后冠出土时情况很糟糕,看起来像“一坨泥土”,当时发掘人员用木签很轻地敲时,凤冠的铜饰件一经碰到都会断裂,可见保存状况极差。

文章图片24

2014年,经过整体打包,萧后皇冠被送往陕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反复研究商讨后,鉴于文物腐蚀严重,为保护文物,研究院决定放弃完全复原文物,保留出土时的一些原貌,同时复制一个一模一样的凤冠。

文章图片25
文章图片26

就这样,经过836天的修复,2年多的时间,一个出土的萧后凤冠、一件凤冠的仿制品最终双双呈现在世人眼前。富丽堂皇、华贵精美,13棵花树在白玉人、珍珠宝石、金锭等的映衬下,珠光宝气,一时灿若辰星、摇曳生姿。据杨军昌介绍,皇冠的土壤中发现了1300年前的棉花。

文章图片27

7.《五牛图》

故宫藏《五牛图》,中国古代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是少数几件唐代传世画作之一。这幅画作一经问世,便受到历代众多名人厚爱,被很多人收藏题跋。北宋时,一度入藏宋宫,宋徽宗为此题词签名。元灭宋后,大书画家赵孟頫曾一度拥有此画,并挥毫留下“神气磊落、希世明笔”的题跋。清代时,入藏清宫,是乾隆爷的至爱。八国联军入侵时,此画被劫流入海外,不知所踪。

文章图片28

后几经辗转,被香港企业家吴蘅孙购得,上个世纪50年代初,因企业破产,吴氏忍痛欲卖。此消息被周总理得知后,指示花重金抢救国宝。最终这幅《五牛图》重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文章图片29

但是,在经历了多年的颠沛流离,《五牛图》上面布满了尘垢,破烂不堪,大大小小的洞蚀多达五百多处。

1977年1月28日,这件由香港重返大陆的《五牛图》,被送到了故宫博物院文物修复厂。故宫裱画专家孙承枝先生承担了它的修复工作。

文章图片30

如何给画去污除垢?一般人绝对很难想象,《五牛图》居然是用水去污除垢的。

孙老先用白水浇上去,然后再用排笔蘸着热水,反复刷洗画面,黄水流下后,水色清明,印鉴、题跋,纸色、墨彩光洁如新,灿若明霞。

经过长达8个多月的修复工作,在淋洗、清污、揭除命纸(画心的托纸)、补、刮等系列工序之后,加上孙先生高超技艺,随洞随弯,掏、转、补、刮,一通巧妙技法,千疮百孔的《五牛图》竟然补缀得完好如初,天衣无缝。名画终于重焕生机。

文章图片31

其中有个细节,孙承枝先生在揭除《五牛图》的命纸时,足足花了五天时间。先是用镊子轻轻地、一点一点地揭,揭不动时就靠手指揉,用中指指腹轻搓慢捻,搓捻成极细极细的小条条,然后才取下,足见功夫之细,修补之难。

文章图片32

一件件文物在文物修复者的手中迎来了它们的春天,焕发出勃勃生机。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文物都能如此好运。

据报载,四川安岳县峰门寺的石窟造像,始建于宋代,虽然色彩早已斑驳,但从佛像的神态动作等细节仍能看出当年的巧夺天工。

文章图片33
文章图片34

可就是这么精美、富有神韵、古朴、静谧之美的造像,却被当地信众自聘工匠进行修缮,一时面目全非。

文章图片35
文章图片36

2013年,辽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朝阳云接寺,在进行寺内的清代壁画的修复时,承担修复工程的公司居然无任何资质,寺方也无方案,导致原壁画遭到极大破坏。

文章图片37

辽宁朝阳云接寺的清代壁画原壁画

文章图片38

重新画的壁画

千佛寨观音原像

文章图片39

被修复补脸后的观音像,曾经那张经岁月冲刷的残缺美不见了,那份沉静也不知所踪.....

文章图片40

其实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文物工作者秉承修旧如旧的原则在极大地恢复文物原有的样子,但仍有文物被这种修复的好心给毁了。文物修复不仅是修补一件文物,更是修补一颗敬畏文物、善待文物的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