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投资领域内,散户只有当“韭菜”命吗?

 一笑述个情 2022-03-21

昨天文末提到,股票和债券,究竟投资哪个其收益率会更高?

在《股市进阶之道》中作者列了一张表,上面有各个国家的股票和债券的长期表现情况,里面的数据也是剔除掉通胀,且在长达112年的时间周期内,股票的长期收益要远大于债券。

从1~2年的持有周期来看,股票的波动很大,其中有六成概率上涨,三成概率下跌。

但是如果把周期拉长到5年,那么股票最差的表现也就是-11%,但如果把股票的周期拉长到20年,就算是最差的回报也是正数。

此时它是完全跑赢通胀的正数,而此时的债券和国库券最差的收益率已是-3%。

请不要小看这3%,在20年的投资周期里,它能吃掉我们一半的购买力!

而当时间拉长到30年,股票的收益则显示出更大的投资优越性。

在《股市长线法宝》中,其作者西格尔教授也做了一组数据:

1802年投资1美元股票 ,到了2006年,我们将收回75.5万倍的回报;如果投资债券,则仅有1083倍回报。

如果持有国债则会翻201倍,而投资黄金基本上只有2倍;如果持有美元,将损失掉94%的购买力...

可以说是非常令人触目惊心的数字。

说了那么多,其实作者也只是想表达一个观点:只有股票才是最好的投资工具,而想要靠股票赚钱,就必须要有个至少5年以上的持有周期。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其内在的价值由展现的机会。

很多人都在问,该怎么投资股票才能赚钱,本书作者表示这个问题很难回答,但如果大家问,该怎么投资股票可以赔掉更多的钱,这个答案会特别简单。

那就是一窝蜂地往人堆里面挤,跟随大多数人,看别人在买什么,我们也就买什么,看别人卖什么我们就跟着卖什么,这样就一定会赔掉更多的钱。

大多数人是股市中一个神奇的存在,他们结成了最广泛的集合体,总在捉摸着明天的涨跌,总想买在最低点卖在最高点。

如果遇上牛市,大多数人总嫌自己的股票涨得不够快,如果遇上熊市,他们总想先抛掉,然后在低点再接回来。

总是成天研究最容易变化的东西,诸如政策、K线图甚至听一些所谓的专家学者观点,可是从来就没有自己的观点。

大多数人赚钱了就觉得自己英明神武了不起,可一旦赔钱了就抱怨这万恶的中国投资市场。

在大多数人的眼里股票只是一个六位数的代码,还有一大堆没用的K线图,他们甚至完全不知道自己在买什么。

大多数人能够背诵各种投资语录,甚至能对国际经济局势分析地头头是道,但却无法说出自己所买股票的利润,毛利率和净资产收益率。

大多数人更是信誓旦旦地说,再也不炒股了,但是没过几年他就会重新回来,结果还是一样。

所以在股市里,有敏锐观察力的散户们一定要注意绝大多数人的动向,因为他们的行为,就是最好的反向指标。

当他们谈股色变,谈基色变的时候,就是我们普通人坚持买入的最好时机。

说到这里,我不得不提出一个现下很现实的观点,那是不是我们散户只有当韭菜的命呢?

答案显然是否定,其实作为散户的我们也有很多的优势所在。

虽然我们个人投资者与机构相比,一没资金优势,二没专业知识优势,三没信息优势,但是我们没有机构那么的限制。

要知道,在投资市场,很多机构有的时候时为了买而买,必须要持有一定仓位,但个人完全不必担心,我们想买什么马上就可以,甚至满仓操作也不会对股价造成什么波动。

至于不看好的的标的我们也完全可以清仓所有的股票,然后什么也不买,就这么空着等待好的时机再次降临。

还有一个优势,就是我们普通人对自己从事的行业,对自己公司的了解,其实要比那些研究人员更加清楚。

这样一来我们完全可以在自己熟悉的领域内赚取我们自己的钱,何乐而不为?

这也是我一而再再而三地建议一些朋友,在不知道如何选股的基本面下,从自己感兴趣的行业入手,从自己从事的行业内入手的原因。

另外,传统的机构应该是价值的践行者,低谷买入,高估卖出,总是以价值为锚。

但有时候这也是机构的缺点所在,因为他们无论什么时候都有一条无法逾越的鸿沟所在,而这条鸿沟就是我们老生常谈的业绩考评。

有的时候机构因为自身的业绩考评机制逼迫自己身不由己地追逐短期业绩,只有这样才能让诸如基金跑明靠前从而募集到更多的资金。

这是行规决定的,因为公募基金经理是没有超额收益提成的,只有管理费收入,所以他炒股是不赚钱的,只有把业绩做好,甚至成为明星经理,才能有望跳槽或者转战私募从而赚取更多。

在这种利益的驱使下,他们不得不将大部分经理用来研究短期谁能涨得更多的问题上,在这个过程中,投资慢慢也就变成了投机。

当然有的时候机构抛售也是情非得已,一旦碰到赎回潮,基金就会被迫抛售股票应对赎回,比如之前的08那年,15年,18年都是这样。

纵使他们知道市场已经低估,但是也没办法,而个人投资者就不同了,我们可以忍住不卖,因为没人逼我们一定要抛售股票。

所以,从另一个层面来说机构也是一个大散户。

首先需要注意的就是业绩焦虑,因为在中国现实的环境下,基金的业绩考核不是论年,也不是论季度,基本上是论月。

这就从一方面限制了基金经理只能为了短期业绩而参与炒作。

第二点就是基金的背后其实是一个个基民散户,有人甚至把基金当成股票来炒,甚至某些基金经理在利益的驱动下,频繁让投资人卖旧买新...

所以尽管机构们有信息优势和资金优势,整体上也并并不比我们这些散户高明多少。

而我们个人投资者最大的优势其实就在于时间自由,一来不用参与排名,二来也没人逼着我们非得卖出股票。

这从一定层面上决定了我们可以成为长期持有的价值投资者。

所以真正的投资大师们,都是远离喧嚣远离潜规则的,比如巴菲特平时都在奥马哈小镇,邓普顿也是这样,主要就是避免华尔街等金融市场对自己判断的干扰。

至于专业知识方面,很多人都在想,我们个人投资者肯定没有基金经理那样有金融或者投资方面的背景,更没有研究员那样是某一个领域的专家学者...

这样一来我们就更没有什么可比性了,可是作者却很自信地觉得不要有这方面的忧虑。

有这个忧虑的时间还不如拿起这本书好好深入学习依稀...

可如果我们就没有诸如医药、化学或者机械制造的专业背景,那么我们是不是就没法看懂一个行业了呢?

非也非也,纵使我们并非专业人士,我们依然能够看破其中之道,甚至有时候我们会比其有着更敏锐的观察力,因为从一定层面来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