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老了到底会想些什么

 静听涛声依旧 2022-03-21

老人因为老了,身体的机能退化,会时不时地腰酸背痛,或者,感到头疼脑热的时候多起来了,还有的老人会病情严重到需要住院治疗。

每当我们夸八十多岁的老人身体还很硬朗的时候,她就经常念叨一句老话:“七十不保月,八十不保天(日)”。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人进入了七十岁,这个月还好好的,下个月可能就离开了;到了八十多岁,就变成了“今天还好好的,到了明天就可能不在了。”

每当老人这样念叨的时候,我就知道,其实老人的内心是充满了对死亡的恐惧的,这是年老带来的一个严重的心理问题,很少有人能够看得那么开。

虽然每个人最终都要面对死亡,但是,距离死亡的远近不同,死亡带给人们的心理感受就不一样。这就像行走在悬崖边上的人,与距离悬崖很远的人,怎么可能心理感受一样呢?

古话说:“一岁年纪一岁心”,不只是说小孩子随着年龄增长,心智越来越成熟。其实,这句话还可能在说,随着年龄变老,人的心态会渐渐发生微妙的变化。

这种变化,不是年轻人所能理解的,并且,那种在人生列车上随时会下车的感觉,远非孩子们用心揣摩就能够感受得到。

有个朋友向我说起了自己八十多岁的老父亲的事情。因为母亲已经去世,不会做饭的老人独居,孩子们轮流值班回老家照顾他,但是毕竟不能全天候陪伴。

老人不大出来与人交流,经常自己在家,有时候会给某个孩子打电话。开始的时候,孩子们以为老人有啥着急的事情,其实,老人也没啥事,就是说些家常。

后来,因为老人经常这样,孩子们就不再在意了。忙的时候,老人打来的电话也不接了。但是,如果不接,老人就一直打。有时候开会静音,孩子们的手机上会有十几个老人的未接电话,估计是因为孩子不接电话,老人也不放心孩子吧。

直到不久后老人去世,孩子们似乎才明白过来,原来,老人内心是有对死亡深深的恐惧的,估计他是想用这种和孩子聊天的方式,来消除内心的恐慌吧。但是,孩子们当时却以为老人是无理取闹。

还有一种情况:

老人生病住院了,孩子们轮流到医院照顾,老人内心又会生发出一种歉疚,似乎是自己做错了什么,说着“自己这身子骨不争气”。后半句“又拖累孩子们了”的话没说出来。

其实,谁会愿意生病呢?这不是老人的错啊!这是自然规律,况且,这身子骨上的很多毛病,都可能是年轻时为家庭操劳种下的因。

人老了,可以不用再去辛苦操劳了,似乎得到了自由,但是,命运似乎不给你自由,又用各种病痛折磨让你受到了各种约束:这种东西不能吃,因为血糖高;那种好吃的不能沾,因为太油腻,血脂本来就高等等,更不用说腿脚不便限制了自由出行。

以上说的都是年老的不好处,其实年老还有很多好处没说呢。

莫里斯写过一篇《自由,这就是年老的感觉》,他写道:我知道,我的记性变差了,但换句话说:生活中有些事情本来就应该被忘记的,我们只要带上那些美好的回忆到达终点即可。

当看到自己已经因为年老而变得白发苍苍,也不应该感到悲凉,莫里斯说:“我竟有这样的福气,黑发变成了银丝,青春的欢笑在我的脸上雕刻出了道道皱纹。有多少人还没有开心地笑过,又有多少人,还没有熬到白发苍苍就已经悲戚地离去。”

对于自由,莫里斯看到的更多是心灵层面的,他说:“当你慢慢老去的时候,你就会变得更加看得开,你就更不在乎别人对你看法。我不再自我怀疑,我甚至修行到了可以犯错的权利。”

他最后写道:我喜欢现在(年老)的我,我不会永生不死,但只要我活着,我就不会浪费生命悔恨过往,也不会担忧未来,每天饭后,还要吃香甜的点心.....

这就是老年的感觉,我喜欢年老,它给了我自由。

中国古代和莫里斯相媲美的,莫过于孔老夫子和王阳明了。

孔子曾说:“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从心所欲,不逾矩,其实也是说的年老带给人的自由吧!

阳明先生在临终前,有弟子问他有什么遗言,阳明先生说了流传后世的八个字“心光明,亦复何言。”

这八个字说得如此斩钉截铁,如此磊落无憾,这是阳明先生对自己一生最好的注解,也可以作为他不惧死亡来临的有力证明。

但是,孔子和阳明先生是圣人,又有几人有此境界呢?

如果足够幸运,每个人都会老去。所以,明白老人的所思所想,尽最大可能去理解老人,无论对于老人,还是孩子们自己,都是非常必要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