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再这样妈妈要生气了”父母用情绪去管教孩子,效果一时伤害一世

 果妈的育儿间 2022-03-21

超市,一个2岁左右的小男孩儿坐在购物车里,看到橱柜里色彩斑斓的棒棒糖,非常感兴趣,便伸手去够。孩子的妈妈推着购物车,在看另一侧的零食,忽然推不动车,才发现是儿子抓住了展柜框。

妈妈呵斥:“放手!”

小男孩讨好似地说:“妈妈,要这个!”

妈妈沉着脸:“再不放手,妈妈要生气了!”

小男孩还是倔强地没有放手,或许,他根本不明白自己为什么要放手。而后,这位宝妈粗暴地拽开小男孩紧握展柜的手,抽了两下。小男孩没敢再缠着要,而宝妈胜利地昂着头,向前继续走去。

在生活中,这样的父母并不少见。他们是不爱孩子吗?并不是,而是不知道如何去管教孩子。或许,他们曾耐心地和孩子讲过道理,但是孩子不听,于是,家长逐渐地“爱”上了这种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毕竟,效果立竿见影。

“再这样妈妈要生气了”孩子听完,内心都会有怎样的想法?

1、初期阶段:孩子心生恐惧

大部分家长在说“我要生气”的时候,表情是比较严肃的。家长的目的,是希望用自己的态度告诉孩子,孩子做这样的事情是不对的。

但是孩子此时内心的想法却是:妈妈为什么看上去这么凶?

孩子也是会察言观色的,在妈妈的厉声厉色之下,开始变得安静,停止刚才的动作。而家长误以为,孩子是听懂了。其实,孩子只是心生恐惧而已。

经常被家人这样管教的孩子,在周围人对自己表情不对、说话语气比较重的时候,孩子第一时间便会觉得:他生气了!

类似的教育话语还有:再这样妈妈就不要你了!再哭就让警察叔叔把你抓走……

家长用自己的情绪、表情等去管教孩子,换来的只是孩子的恐惧,从而表现出一时间的听话。

2、中期阶段:孩子不以为然

有一个词,叫“妈妈的聋子”。指的就是如果妈妈特别喜欢说教,那么孩子便会对妈妈的说教产生免疫,选择性不愿意再听。以至于以后,但凡有人给孩子讲道理,孩子都不再愿意听。

而家长经常说“再这样妈妈要生气了”,其实道理是一样的。时间长了,孩子听腻了,家长生气也没有让孩子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惩罚,孩子便逐渐开始不以为然。

再加上不少老人,在说出“我要生气”类似的话之后,看到孩子的反应,把自己都逗乐了。孩子会逐渐以为,生气是一个游戏。

正面的教育,能够迎合孩子的需求,孩子怎么着都不会腻。但是反面的教育,却是逆着孩子的,多了自然会腻、不以为然。

3、末期阶段:孩子根本不知错

电影院里,孩子用脚踢前面的座椅,前面的阿姨回头对家长说:“麻烦让你家孩子不要再踢我椅子了!”

妈妈:“不许踢了,阿姨要生气了!”

此时,孩子的内心想法,除了是不再踢阿姨的座椅,还有另一个心底想法:因为阿姨生气,所以不可以踢,如果阿姨不生气,那么就可以随便踢。

家长一味地让孩子看别人的“脸色”行事,孩子也就只会看脸色,而不会懂得自己真正错在哪里。逐渐的,家长的潜台词,便给了孩子错误的结论、指引。

孩子不听话、犯错,家长该做到这3点正面指引

1、分清孩子是天性,还是犯错

孩子踢人家凳子,是错误,但孩子在超市看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抓着展柜去看看,是错误吗?

家长对孩子是否犯错的判断,不能只是局限于是否影响到了自己。有些时候,是孩子的天性,家长应该尊重孩子。真正是犯错,家长再处理才是。

2、给孩子讲道理,指明错误

孩子犯错,有很多种诱因,比如身体不舒服、见到家人这么做过、自己能力有限、只是觉得好玩、想吸引家人注意等等。家长首先得找到原因,而后再用不同的办法应对。

比如,孩子总是扔东西,家长可以告诉孩子,这个行为很不文明,让家里变乱。而后,再为孩子准备一个纸篓,或者专门的一个房间,用来给孩子收拾东西。

方法有很多种,问题也是各种各样,但是聪明的妈妈,都不该再对孩子说:“再这样妈妈要生气了。”

3、根据错误大小、所犯次数,要有实质性惩罚

每个孩子面对错误,以后的处置态度并不太一样。有些孩子会选择不再犯,有些孩子,就喜欢一次又一次挑战父母的权威。因此,根据孩子所犯错误大小、次数,适当的时候,家长还是要给出实质性的惩罚。

比如,站墙角、给孩子独处时间、坐冷板凳等等。其实,这就是在给孩子冷静的时间。不过开心果妈妈也要提醒家长,这个冷静时间不能太长,一般15分钟之内就足够了,否则就变成了体罚。

开心果妈妈寄语

孩子,总是在一次又一次错误中,不断长大。而长大后,是会明辨是非,还是成为一个没素质的人,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父母的教育方式。“再这样妈妈要生气了”只能管住孩子一时而不能一世。甚至,这么一句话,很有可能会让孩子有错误的认知,这种认知甚至会跟随自己一世。

今日话题讨论:你有对孩子说过类似的话吗?孩子犯错,你都是如何处理的呢?欢迎分享你的经验与故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