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河北束鹿县老县城新城(二)新城的建置

 燕赵历史研讨会 2022-03-21


 许书斋


新城位于辛集市(束鹿县)东部,是继旧城之后的又一座古县城。原来是一个小村,名新圈头市。1622年(明天启二年)滹沱河洪水泛滥,淹没了当时的束鹿县城鹿城(今旧城),抚院张凤翔选定新圈头而为新城。自明天启年间以后,清代、民国均设治于此,是束鹿县建置时间较长的古县城之一。

一、新城的城和护城堤

明天启四年(1624年)甲子,知县华亭张履端,创建土城一座。将新圈头市(今新城镇北街)、河上集(新城镇东街和南街)和小西天(新城镇西街)围成一城,统称为新城。周围六里零一百四十步,高连垛口不及二丈余,顶宽仅数尺。城门四座,角楼四座,垛口共计八百六十,炮台二十座,窝铺三十二。池一道,宽二丈余,深二丈余。束鹿知县署在城内东北隅,座北朝南,森严壁垒,高大威严。

明崇祯九年,知县潍县杨琦重修,增高加厚,高连垛口三丈一尺,底厚三丈,顶宽一丈六尺余。城上女墙一道,高三尺。城外夹墙一道,高七尺,宽三尺。池宽五丈,深二丈。重池一道,宽二丈二尺,深一丈五尺。瓮城四座。又楼四座,城上东南角建魁星楼一座。东门曰“启明”,瓮城曰“眺瀛”。西门曰“成宝”,瓮城曰“瞻恒”。南门曰“咸亨”,瓮城曰“文明”。北门曰“胥宇”,瓮城曰“拱辰”。四门各设门官一名、守兵四名,每舖设垛夫四名,昼夜巡逻。此次增修,使新城初具规模。

清康熙七年(1668年),大雨,城墙坍塌。八年(1669年),知县刘昆捐献出自己的薪俸重修。

新城无护城堤,康熙二十五年夏束鹿大水。为防范滹沱河水害,确保城垣无虞,知县新会黄义征奉制府赵公宏燮宪示,环城筑堤一带,周围长九百零二丈,高一丈五尺,宽一丈五尺。

城池因历年久远,风雨摧残,河流冲呐,剥蚀甚多,后虽几经修筑,终因土筑不坚,渐渐颓坏。清康熙四十年,知县祥符高茂选重修,雉、堞、墙、堵焕然一新。

乾隆四年,知县晋江王天庆重筑,后为滹沱冲啮,日以寝削。二十四年,知县清流李文耀捐俸加增,于城西北大堤口最受冲处加修三十余丈,城东北残缺处加修五十余丈。统计长千余丈,高加三之一,阔加四之一。

乾隆四年(1739年),知县王天庆又重筑新城护城堤。后为滹沱冲啮,日以寝削。二十四年(1759年),知县李文耀捐俸加增护城堤,在城西北大堤口最受冲击处加修三十余丈,在城东北残缺处加修五十余丈,共计长千余丈。加修后堤高增三分之一,堤宽增四分之一。知县李文耀亲督畚锸,层叠巩固。又于东门外向未设堤处环筑壕墙一道,计长二百余丈,以备不虞。并在堤上植柳万株,以捍水势。丝垂地,直干参天,行行柳树一片葱笼,远远望去,如绿云,似青烟,顿使人心旷神怡。“城堤柳色”为鹿川十景之一。

城池到清朝乾隆年间,修理不止一次。然皆因土筑旧制,因陋就简而已。

乾隆三十三年,知县蔡廷斗请帑大修,始易以砖。备城楼、魁楼、角台、炮台诸制, 比前都高、宽、厚、广,屹然称坚城焉。城周五里三百一十九步,高二丈三尺,底厚二丈八尺,顶宽一丈六尺。城上垛口一道,高五尺六寸,厚一尺五寸。内女墙一道,高一尺四寸,厚一尺。瓮城四座,城楼四座,内外城门八座,门四东门曰“善长”,西门曰“义和”,南门曰“嘉会”,北门曰“宝成”。马道门四座,角台四座,炮台十六座,城东南魁星楼一座。池阔五丈,深两丈,共用银七万一千一百五十八两一钱八分九厘,三年竣工。

  

又历百年,屡遭滹沱河涨浸,溃不成城。同治四年(1865年),时任知县陶云锦“乃捐廉以倡,合力兴修”使之“一律完美,顿还旧观”,城周围六里,城墙底宽二丈八尺,顶宽一丈六尺,内高二丈二尺,外高二丈三尺,外垛口排墙高五尺六寸,内女墙一道高一尺四寸。瓮城四座,城楼四座,内外城门八座,马道门四座,东南角魁楼一座,角台四座,炮台十六座,垛口一千四百二十七个。自同治四年八月至六年(1867)十月方才竣工,历时两年零两个月,共耗银三万二千四百两。此次重修、较前更为坚固雄伟,堪称壮观。

知县陶云锦于修城之后,又重修护城堤,挑挖城濠,口宽二丈四尺,底宽一丈,深一丈二尺。内又新挖子河一条,口宽六尺,底宽四尺,深三尺,自是护城堤愈益善。

清末至民国期间,屡经战事,城坚不催,百姓得安,直至1937年,城池尚且完好,日寇入侵后遭破坏,后逐渐夷为平地。

如今,城内原有的衙署、书院、孔庙、寺观、牌楼等古城遗迹已荡然无存。仅存东西两座城门之正门遗址,城门洞长11米,宽4米,高9米、拱形顶壁厚约0.8米,砖灰结构建筑。 1989年,辛集市人民政府将新城所存东、西两座城门遗址列为市级文物加以保护。

二、新城的城内布局

束鹿县城新城城墙六里见方,为东西短、南北长,近似长方形。墙身素土夯实,外包青砖,内墙砖砌排水槽。墙顶外筑垛口墙(又称挡马墙),内砌女儿墙。四隅角楼四座,东南角城顶上筑奎星楼。四面各开城门一座,城门上修建城楼,城门外建瓮城,是军事防务之必要。瓮城城门开向均不同于内城门开向,东瓮城城门向南开,南瓮城城门向东开,西瓮城城门向南开,北瓮城城门向东开。瓮城内均建有寺庙,供奉着不同的神灵,南瓮城为火神庙,西瓮城为马神庙、三义庙,东瓮城为龙王庙、关帝庙。瓮城外设有吊桥,城外四周有护城河。

城内有知县署、城隍庙、文昌阁、慈云寺、文庙等标志性建筑分布在城内,雄伟壮观。三座桥梁草桥、石桥、慈航桥横架在穿城河上,与护城河相互贯通,河中有藕,荷花铺面,鱼戏莲香,风景宜人。还有关帝庙、忠孝节义祀、观音堂、牌坊等等。

  

古代束鹿县的官吏办理公务的最高行政机构知县署在城东北隅,座北朝南。大堂三间,大堂为知县临政之所,森严壁垒,进大堂得先过大照壁,然后进大门(三间),近面又是仪门(三间),再往里走,是上谕坊一座,最后登上露台才进入大堂。大堂下,东西为科吏房,东吏房九间,房以北有快役民房各一间;西房十二间,房以北快役民壮房各一间。而道两旁,有皂隶房各三间。仪门左右,有东西角门二间。大堂后是宅门,宅门后是二堂,房三间;二堂下,东为门房三间,西为大书房三间。二堂后,为后宅门,宅门后是三堂,房三间。三堂东面有房三间,供客住宿。真是层层屏门幽径深,官民相隔如山横啊!三堂之后,有房三间,高于城际,原名北楼。后因白龙邱村有麦秀两歧九穗者,知县李文耀命名此楼为“望麦楼”。望麦楼东有偏房三间,西有偏房三间。乾隆四年(1739年),知县王天庆于西偏房前植老槐一株,屋后植二株。屋前老槐只存枯干,后发新枝;屋后二株枝繁叶茂,“荫垂数亩”,因获名为槐影精舍。

县丞署建于县署东面,典史署在县署西面,监狱设在县署仪门内西南隅。

古代新城是束鹿县文化中心,人文汇萃之地。城内建有学宫和书院,以“兴贤育才,激励后进”。学宫(文庙)座落城内南门偏东,泮池在棂星门外。学宫屋舍众多宽敞,环境陶静优美,殿字肃穆恢宏,是封建时代培养其人才的学府。南池书院座落于城内南门文昌官西面,因前临城中长渠(俗传滹沱河故道)而得名,是为诸生讲习之所。

城内主要街道布局与一般不同,它的特点是:东西,南北城门都不相对而东、西、南、北街主干道形成卐字街,全城的街道都是丁字街,以便布兵巷战,所以就形成没有从北门到南门,西门到东门的直街道,且街道顶头建有庙宇,喻示着神灵会保佑你一路平安。还有五关(东关、西关、北关、顺城关、南庄)。城内与四门相对的有东西、南北两条主街,两街相交于县城中心,故称“十字街”,古城中心十字街是最高点,四周皆低。穿城河与护城河相互贯通,所以夏季雨水再大也能从穿城河及四门流入护城河,城内不存水。

古城的街道脉络纵横交错,街道名称各有由来,有的得名于附近的建筑或醒目标志,例如西门里大街、府后街、文庙街、仓廒街、夹墙道等;有的得名于祠庙,例如文庙街、城隍庙街、红庙街、文昌阁街、南大寺后街、小观街等;有的得名于当地的大户,例如赵家街、高家街、谢家街、贾家街、杨家街、裴家街等;有的得名于街道的形状,例辘轳把街、九道弯胡同等。

十字街南北东西、衙门口街(老虎嘴街)、赵家街为古城最为繁华街道,这里老字号与传统名店铺林立,每逢过年、庙会,这里张灯结彩,热闹非凡。


资料来源:《束鹿五志合刊》、《新城镇文史资料》、《辛集市志》等。



2022年3月17日于云涛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