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风月文学和电影下的悲剧女性观照

 印客美学 2022-03-21


“风月都好看,爱恨都浪漫。”

人生在世,谁也逃不开“风月”二字。

而“风月女性”作为备受争议的人物群体,则成为许多文人墨客选择刻画人物的不二选择。





PART 01
  风月=限制级?

在谈风月女子之前,小印想先与大家掰扯一下“风月”二字。

提起“风月”,各位inker是不是先想起了“风月片”三个字,然后脑子里闪过香港“三级片”的场景?


我们熟知的“风月片”,其实诞生于“三级片”之前。

那时的香港还没有实行电影分级制度,由于没有合适的称呼,所以人们习惯把有裸露镜头和成人情节的电影称之为风月片。

最著名的莫过于李翰祥导演在上世纪拍的《金瓶双艳》《风月奇谭》……古典意境绝对秒杀现在的古装剧。


但并不是所有含有裸露镜头的电影都可以被称作“风月片”。

“风月”一词中本身就含有一种强烈的古典诗意韵味。

因此,“风月片”这个名字本身就要求电影有一定的审美价值,并且摒弃了一些低俗趣味。


那究竟什么是“风月”呢?

最开始,“风月”一词就是简单的字面意思,清风明月,自然景色。

隋唐时期编撰的《南史》中记载:“今夕止可谈风月,不宜及公事。”意为“今天只可谈自然风光等无关紧要的事情,不能谈论工作之事。”

有时,风月也代指诗文之意。

欧阳修《赠王介甫》中写“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


随着时间的推移,“风月”的意思越来越与本意背离,慢慢衍生出了男女间的情事、风流、风月场所等意思。

明末兰陵笑笑生在《金瓶梅》中第一回的判词中就写到“景阳冈武松打虎,潘金莲嫌夫卖风月。”


至此,这里的“风月”已经彻底开始跑歪,成为了风情、风骚……逐渐和本意相去甚远不说,还从指代美好景色转变成了带有狎昵意味男女之情的代名词。

于是,风月女子也变成了“妓女”的文雅代称。




PART 02
风月女子形象观照

女性,是风月文学中一个非常典型也很有争议的形象。

风月女性可以大致分为三类。


出淤泥而不染


这类风月女子都具有十分高尚的道德情操,她们虽然身处烟花柳巷,地位卑贱,却有着十分可贵的性格特点。

她们的道德情操主要表现在:不向权贵低头,不受金钱利诱以及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例如,《桃花扇》中的李香君,《金陵十三钗》中的玉墨。


描写这类风月女子的文学作品多将背景设定在王朝末年的乱世。

她们有着强烈的政治主见,甚至当最为依赖的爱情与政治得失出现关联时,会选择“牺牲小我,保全大我”。

而作者之所以选择刻画这一类有血有肉、生动形象的进步女性形象,是为了反讽一些无君无父的奸佞。


她们虽然始终无法摆脱低下的身份,却表现出了兼备女子的温柔端庄和男子的正气豪情,颠覆了人们对女性,尤其是风月女子的传统认知。


自我救赎


她们不满于自己被当作玩物的命运,而是通过自我觉醒实现自我救赎。


十部描写风月女性的文学作品中有八部都有“妓女从良”叙事情节,其实这就是自我救赎。

比如,白先勇先生《金大班的最后一夜》,将此情节压缩到一个晚上,以舞女金兆丽临嫁前一夜的心理活动为载体探讨了女性自我救赎的意义以及局限。

电视剧《纸醉金迷》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风月女子完成“自我救赎”是向正常社会伦理的回归

但风月女子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她们的自我救赎往往比一般女性有更多的障碍。

首先,她们长期以来缺失地位和话语权,使自己强大的唯一途径是获取男性对自己的认可。因此,她们的自我救赎无法自主完成,必须通过男性才能实现。


其次,为了自我救赎,女性也搞起了“雌竞”。

她们为了获得男性的认同,费尽心机,争风吃醋,而这就使得她们对于自己独特生命的追求不复存在,自我救赎难上加难。



自我毁灭


这指的是因为现实和理想之间的落差过大而选择毁灭。


选择“自我毁灭”的风月女子的结局总是悲剧。

最著名的故事是霍小玉遭情人李益抛弃后痛哭而死,杜十娘被未婚夫李甲转卖后跳江自杀。


上世纪三十年代,曹禺创作的话剧《日出》中塑造的高级交际花陈白露就是个中典型。

戏本中写陈白露“出身书香门第,爱华女校的高材生,父亲死后,做过电影明星,当过舞女。”

她厌恶灯红酒绿下充满铜臭味的生活,但已习惯靠出卖肉体来换取金钱,要以此为生,要享受、要放纵、要体面漂亮。


渴望阳光与自由生活的内心想法和现实生活的大相径庭,束缚着她渴望实现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梦想,推动着她走向堕落。

陈白露气馁了,自甘堕落又没得到救赎,陈白露的结果只能是自我毁灭,走向死亡。

这类风月女子被塑造的意义除了一定的批判价值外,还在于让那些已经走上和被迫即将走上这条路的女性以此为鉴,去探寻别样的现代人生。




PART 03
  风月也有美学价值?

文学作品中的风月女性形象大都比较出彩,但在不同时期会被赋予不同的意义。


描写风月女子的文学作品最初的意义是表达对人的“情欲”的肯定。

明末清初,受启蒙主义思潮影响,文人墨客开始充分肯定和追求自然的情欲,把人从神圣的伦理规范中解放出来。

于是,一大批风月女子被塑造出来,从社会伦理性的人物,转为世俗的社会人。


这时,明清文学家对人物的刻画已不是仅仅停留在政治道德的实用理性层面上,而是切入到人的本体世界,强调的是最重要的“人性”。

但美中不足的是这些作品的道德意识和社会批判意识都微乎其微。


辛亥革命后,风月文学由肯定情欲转向了社会批判。

人们借地位低下的风月女性表达对封建势力的强烈批判,为女性发声,促进女性自由意识的觉醒——

鼓励女性敢于逐渐解放自己的思想,挣脱禁锢内心自由之火的牢笼,并同腐朽昏暗的封建势力作斗争。


除了一定的劝诫意味,作者极力痛斥的,主要还是男性占主流话语权时对女性的压榨与摧残,以及二十世纪初上层社会金钱物欲的纵横和人性的扭曲异化。

这样那样的风月女子,都拥有人性的闪光点。

阅读文学作品时,小印从中不难看出作者对于她们的悲悯。

即使是身处烟花柳地的她们,也拥有与我们平等的社会地位,应该受到人们的尊敬。


关于风月,你还知道什么?
快在评论区与小印互动吧!






 作者: 萧余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