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世界睡眠日】专家来支招,教你睡个好觉!

 孟玥 2022-03-21
世界睡眠日
  3月21日是世界睡眠日,中国睡眠研究会发布今年世界睡眠日中国主题是:“良好睡眠 健康同行”。3月18日,《中国睡眠研究报告(2022)》发布。报告显示,过去10年国人的入睡时间晚了两个多小时,睡眠平均时长从2012年的8.5小时缩减到2021年的7.06小时,调查显示仅35%的国人睡够8小时。影响睡眠时长的因素有:看手机或上网导致睡眠拖延,工作或学习时长挤占了睡眠时间,以及失眠等睡眠障碍的影响

图片

  期的睡眠障碍会引起多种慢性疾病,增加心脑血管疾病、抑郁症、糖尿病和肥胖的风险,损害认知、记忆、代谢和免疫系统,其本身就是一种值得关注且损害很大的慢性疾病。
  生活方式医学是通过干预生活方式进行治疗和管理疾病的新兴医学模式,通过饮食、运动、压力管理、戒烟以及其他各种非药物治疗方式控制疾病,对于睡眠障碍治疗的管理带来了新的解决方案
图片

图片

图片
01
何谓高质量睡眠

  高质量的睡眠主要表现为:入睡快,上床后5-15分钟内能够进入睡眠状态,睡眠时间能够持续整晚,不会过早醒来;睡眠中呼吸均匀,不易惊醒,或惊醒后能够再次迅速进入睡眠状态。晨起身体轻盈放松,精神得到恢复,白天头脑清晰,能够专注工作,保持效率,不易疲倦。

图片

▲建议不同年龄段入睡时间表

图片

▲不同年龄最佳睡眠时长

  温馨提示:

  ①睡前不要吃太多东西,禁止饮酒、摄入咖啡因、饮茶,晚上10点前服用所需药物;

  ②睡前关闭所有电子产品,包括影响睡眠的电源亮光、亮点,拉好遮阳窗帘;

  ③睡前不要观看情感、悲伤、暴力、恐怖电视电影及抖音等短视频。

图片

图片
图片
02
如何提高睡眠质量
  做运动。使人产生快乐激素或年轻激素,所以要跑起来、动起来、跳起来、唱起来。坚持每天运动不少于1小时,如跑步、踢毽子、跳绳、拳击等;或球类,如乒乓球、羽毛球、篮球、网球;或广场舞,火热的舞蹈、欢快的音乐、激情的欢呼声,或中医八段锦、五禽戏等。

图片

  品美食。美食是最好的多巴胺、内啡肽,选择喜欢的美食,能够减轻精神压力,放松心情,但不提倡糖尿病、高血压、肥胖患者多食多饮。
  情感关爱。用心搭建“关爱”的桥梁,坚守初心。
图片
图片
03
关于睡眠的辟谣
图片
传言一

  闹钟响后再睡一会,更有精神。闹钟响后再睡一会,以便在半睡半醒中再享受一会儿美好的赖床时光,这样的“二次起床”并不会让人体获得更多的休息。因为这段时间处于一种浅睡眠的状态中,而闹钟二次响起打断浅层睡眠后会增加格外的疲惫感,且这种碎片化的睡眠无法使大脑得到休息,也无法让身体机得到必要的修复。

图片
传言二
  睡前听白噪音、喝酒、吃褪黑素、睡眠枕头、点香薰等助眠。有研究显示,白噪音、褪黑素、中医药香、饮酒有一定辅助睡眠的作用,少量酒精带来的麻痹效果可诱导人们进入睡眠状态,但大量饮酒也是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发生的危险因素。

图片

图片
传言三

  因工作需要必须熬夜,可以用白天或周末来补觉。古人将一天24小时划分为12个时辰,中医理论认为,人体脏腑经络与12时辰是密切相关的,子时(23:00—1:00)胆经当令,丑时(1:00—3:00)肝经当道,肝胆经脉相互络属,经络的正常运行对于抵御和消除某些精神刺激的不良影响、调节和控制气血的正常运行、维持脏腑相互之间的协调关系,有着重要的作用。长期熬夜的人会耗血伤阴、面黄贫血、气血不足、阴阳失衡,久而久之带来一系列疾病。

图片

图片
传言四

  做梦是没睡好,打呼噜是睡得香。人的睡眠分为两个阶段,先进入非快速眼动期再到快速眼动期,再由快速眼动期到非快速眼动期,一天晚上有4-6个循环。做梦是快速动眼期的正常表现,睡醒了之后,不管记得还是不记得你的梦境,一天晚上至少会做4-5个梦。打呼噜并不是睡到香的体现,偶尔打呼噜可能是由于白天过度劳累,而长期打呼噜可能是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表现。


图片

图片

睡眠问题需重视


图片

  长期睡眠不足、睡眠缺失、睡眠不实及碎片化睡眠等均可导致日间瞌睡,使注意、记忆、判断及认知行为等觉醒功能受损,长期睡眠障碍使焦虑症和抑郁症发病风险增加4倍,且与多种躯体疾病共病。

  睡眠质量差及日间觉醒程度下降极易引发工作效率低下、操作失误、交通事故及伤亡等社会公共安全问题。因此,上岗前保证充足的睡眠是安全生产和预防事故的重要措施之一。

  我国睡眠障碍罹患群体较大,尽管这些年对睡眠障碍类疾病及其危害得到了普遍重视,但尚不能满足对此类疾病医疗服务的客观需求。首先,需要构建睡眠障碍疾病诊疗技术的专业化培训。其次,睡眠疾患往往存在共病关系,专业人员不但要熟悉各种疾病的病理生理机制,又要掌握各类药物的作用机制等,医务工作者要站到全局层面上把握好诊疗行为,提供专业化的临床诊疗。最后,睡眠障碍的治疗并非一蹴而就,需要不间断复诊随访,根据病情随时调整方案,因此基于智能穿戴设备,构建我国针对睡眠障碍及共病互联网医疗体系恰逢其时

图片

主管 | 解放军总医院政治工作部

主办 | 宣传处融媒体中心

来源 | 医疗保障中心 、第二医学中心

撰文 | 张梅奎  徐昊淼  张 坤  张 熙

图片 | 网 络

刊期 | 第 1470 


总编:赵文亮
主编:张 奎
编审:张 密
编辑:薛 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