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张中政斗镇墓兽铭文的互逆性(三)

 思明居士 2022-03-21

——续文——

11 宝印,既指皇帝赐予儒士政要的印信,即汉成帝的玺书、符策、符瑞、瑞应,又指符葆、符宝、符箓。还指君子的思想影响其行为,即道德、道义,决定、驱使自己的行为、作为。

文章图片1

宝印,有三义。本义是皇帝赐予儒士政要的印信,即汉成帝的玺书、符策、符瑞、瑞应。隐喻古代执政威权符箓及彰功表德之丹书铁契。借以形容君子的思想影响其行为,即道德、道义,决定、驱使自己的行为、作为。三是指符葆、符宝、符箓。

1、皇帝赐予儒士政要的印信品德凭证。

在西汉时代,尤其是司马迁创作《史记》中,凡是“珍宝”等形容词多作“葆”,而非“宝”。《史记.留侯世家》云:“从高帝过济北,果见谷城山下,取而葆祠之。”这里的葆,就是珍贵、珍宝、珍藏之意。《集解》徐广曰:“《史记》珍宝字皆作葆。”

而“宝”字也多作“信印”之解,信印就是信任的凭证,是天命、思想、道德、道义、诚信的体现。西汉刘歆《西京杂记》:“瑞者,宝也,信也。天以宝为信,应人之德故曰瑞应。无天命,无宝信,不可以力取也。”其前因是“樊将军哙问陆贾曰:'自古人君皆云受命于天,云有瑞应,岂有是乎?’贾应之曰:'有之,况天下大宝,人君重位,非天命何以得之哉!”

而最能体现这些符应的信物就是印章、玺书、诏书、策书、兵符、虎符、丹书铁契等。

《说文》:“印,执政所持信也。”《广雅.释器》云:“印,谓之玺。”《史记. 太史公自序》云:“与功臣剖符作誓,丹书铁契,金匮石室,藏之宗庙。”清代《玉纪补》云:“秦汉以来以印章、符节为上,他件次之。”故张中政斗镇墓兽铭文“宝印”,并非完全说“珍贵之印”,而是说“天子皇帝钦赐御赏之印信品德凭证。”

文章图片2

国宝:传国玉玺

2、道德、道义,决定、驱使、影响自己的行为、作为。

《广雅.释诂.卷三》:“宝,道也。”即道德、道义,天命、符命。《广雅.释诂.卷三》“印,为也。”行为,作为。宝印,指道义、思想与行为、作为。宝印,本义是皇帝赐予儒士政要的印信。实指汉成帝的玺书、符策。形容君子的思想道德影响其行为,即道德、道义决定、驱使自己的行为、作为。

“天命”,在汉代符谶上,就叫“符命”。其对应、应验、印证就叫“符应”。符应的实物表现形式就是典册、策书、玺书、制书、册书,其载体就是“符印”,即上述所称“宝印”。

3、符葆、符宝、符箓、刚卯印、黄神越章

此器名为宝印,即宗教之黄神越章,或汉代刚卯印的前身。是古时祭祀神灵、避邪驱鬼、厌胜众兵之法器、冥器。它糅粭政斗、符策玺书、诔铭、符葆、镇墓兽等五器合成之殉葬物。也可称为宝箓、符葆、符箓。古人用仙术治理河堤决口、为帝王寻求长生不老药的神人、道士所佩信印、符葆、符箓,亦称为印。

在中国古代的政治宗教道教中,有三宝君的信仰,亦有宝符或符宝之谓,或称符葆,又称符箓。箓原本也叫符,是符信之一,是古代政治宗教对符信的另一称呼。

古代道教避邪驱鬼、厌胜众兵的符葆,以及占卜符葆上所用的文字符号,可以卜筮吉凶。道教以黄帝为最高主宰,黄帝生母名附宝,故道教将其灵符图腾谐其音曰符宝、符葆、符箓。

所谓符箓:亦作符録,有多种含义。一是指加有官府印信的文书。二是指符葆上所用的文字符号。三是指古代政治宗教或道教符葆卜筮蓍龟。其实,早在周朝就有符葆、符宝之谓。宝通葆,即“神”葆,符葆。

(1)符葆、符宝、符箓、葆印

《史记.封禅书》云:“栾大之师曰:'黄金可成,而河决可塞,不死之药可得,仙人可致也。’……使各佩其信印,乃可使通言于神人,神人尚肯邪不邪。致尊其使,然后可致也。……是时,上方忧河决,而黄金不就,乃拜(栾)大为五利将军。居月馀,得四印,佩天士将军、地士将军、大通将军印。……天子又刻玉印曰'天道将军’”

《周礼·春官·天府》云:“凡国之玉镇,大宝器藏焉。”《尚书·旅獒》云:“分宝玉于伯叔之国。礼聘凡四器者,唯其所宝,以聘可也。”注:“谓圭璋璧琮。古者天子诸侯以圭璧为符信,至秦始有皇帝信玺,唐改曰宝。”

文章图片3

天津博物馆藏 汉玉刚卯、严卯

(2)刚卯印

《史记.封禅书》云:“使各佩其信印。”丢了印就丢了官。佩印不但标志权位等第和威严,还有避邪作用,像佩刚卯文。如《史记》所载汉成帝厌胜众兵《刚卯文》67字云:“正月刚卯既央,灵殳四方。赤青白黄,四色是当。帝令祝融,以教夔龙。庶疫刚瘅,莫我敢当。疾日刚卯,帝令夔龙。顺尔固伏,化兹灵殳。既正既直,既觚既方,庶疫刚瘅,莫我敢当。”

《汉书.王莽传》“正月刚卯”颜师古注引服虔曰:“刚卯,以正月卯日作佩之,长三寸,广一寸,四方,或用玉,或用金,或用桃,著革带佩之。”

晋灼曰:“刚卯长一寸,广五分,四方。当中央从穿作孔,以采丝葺其底,如冠缨头蕤。刻其上面,作两行书,文曰'正月刚卯既央,灵殳四方,赤青白黄,四色是当。帝令祝融,以教夔、龙,庶疫刚瘅,莫我敢当。’”

元方回《五月初三日雨寒痰嗽》诗云:“佩符岂有玉刚卯,挑药久无金错刀。”参阅明陶宗仪《辍耕录.刚卯》。《后汉书.舆服》云:“佩双印,长寸二分,方六分……刻书文曰:'正月刚卯既决,灵殳四方。赤青白黄,四色是当。帝令祝融,以教夔龙。庶疫刚瘅,莫我敢当。疾日刚卯,帝令夔龙。慎尔周伏,化兹灵殳。既正既直,既觚既方,庶疫刚瘅,莫我敢当。’凡六十六字。”

(3)黄神越章镇墓兽糅合物

从实物资料看:张中政斗器物系前23年御史大夫张中(忠)的功名随葬专用急就复制合成符葆宝箓,而非生前典型官玺印章。左右边款铭文是汉成帝为御史大夫张中(忠)彰功表德、明义表志、树碑立传的祭文诔铭颂赞,其铭文也相似于诔策;而非生前实用符策玺书,也非死后殉葬之典型印绶。而是相当于道教宗教上所说的“黄神越章”,用以厌胜避邪,祈福佑主。

印也就是章,章也就是印。况且古代符、箓、玺、印之间本来就存在一定的传承和互称互代的依存关系。即宝印---宝箓---符葆--黄神越章。其分别由以下几部分构成---符策、玺书、符命;诔策、符诏;符葆、图腾、神徽;九头昂狮钮式等四个部分组成“政斗”器物。而典型印章形式一般是由印面文字和钮制构成,最多再凿刻铭文款识。绝无祭祀符葆符图神徽。

黄神越章,厌胜众兵---西汉张忠祭祀河神符葆宝箓与“宝印”名称规格异制分离性辨析,详专题《 镇墓兽、刚卯印、解殃瓶》

①加有官府印信的文书:即天命符命符策玺书:天命钦册封政斗勤国之宝印,12字。

②符葆上所用的文字符号:文字包括左右两侧边款诔策铭义《张中(忠)颂赞》以及符钮上8个小狮下的8个“天”,计80字。

③古代宗教道教避邪驱鬼、厌胜众兵符葆图式:前后两侧边款的狮形兽面神徽图腾。

④九狮头镇墓兽。《广雅.释诂.卷四》:“师,官也。”古代师通狮。九师,即九狮,指九官,即九卿。张中曾为九卿少府,并以此任治河功成,由此升任三公御史大夫。

⑤张中御史大夫职位,相当于三公太保。

文章图片4

12 有本指拥有、保有、保存,又指掩埋、埋葬、瘗埋、殉葬、奠瘗

文章图片5

1、有,拥有、保存、掩埋、隐藏

《史记·酷吏列传》云:“会人有盗发孝文园瘗钱。”

这里实际隐喻御史大夫张中、丞相王商遭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王凤等权臣陷害、打压,被迫隐藏自己的内心,直至到前16年家族向全国四处迁徒的历史。详《张中家族世系》。

文章图片6

西汉御史大夫张中镇墓兽

2、掩埋、埋葬、瘗埋、殉葬、奠瘗

有的本义为保存,保有、掩埋、隐藏,作动词用,后引申为殉葬、埋葬、奠瘗。如瘗坎(古代行祭地礼时用以埋牲、玉帛的坑穴);瘗地(祭土地神);瘗玉(古代祭山礼仪,治礼毕埋玉于坑);瘗土(祭土地神);瘗毛血(古时祭宗宙和孔庙的一种仪式);瘗位(设瘗坎之处);瘗埋(古代祭地礼仪之一);瘗缯(古代埋缯帛以祭地)。

这里指汉室朝廷追功祭奠张中治河之功。

《诗经.豳风.九(上皿,下或)》云:“是以有衮衮衣兮,无以我公归兮,无使我心悲兮。”

《吕氏春秋》云:“有年瘗土,无年瘗土。”。高诱注:“祭土曰瘗。年,谷也。有谷祭土,报其功也。无谷祭土,禳其神也。”

西汉·扬雄《河东赋》云:“伊年暮春,将瘗后土。”

唐杜牧《阿房宫赋》云:“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

文章图片7

13 年少,既指年轻有为,又指年寿不长

文章图片8

1、年少,明示张中作职年龄不大,隐含年少有为,少年得志

现代汉语之“少”,主要有二意,一是多少的少;二是少年、年少的少。这里指后者。

古今一样,少指年少、少年、年轻、年幼之义。如少少(年幼;年幼者);少主(幼小君主);少长(年少和年长的人);少亡(夭亡);少友(小友。年长者对年轻友人的称呼);少日(年少之时);少成(指年少时养成的习性);少成若性(自幼形成的习惯好像天性一样);少好(年轻美貌),等意。

张忠政斗镇墓兽铭文“年少”,首先是指张忠任职少史、黄门郎、东平相、九卿少府,直至三公御史大夫时,年龄都不超过30岁,年少有为,少年得志。古代年少,一般介于15--30岁之间,古人以未“而立”为年少。详见专题《年少年龄考》。

《说文》云:“少,不多也。从小。”按:甲骨文中,小、少同形。春秋之后变为准形声字,丿为表示区别作用的指事符号,小为声符,又有表义作用。

《论语.季氏》云:“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皇疏:“谓三十以前也。”

《孟子》云:“人少,则慕父母;知好色,则慕少艾。”

《战国策·齐策》云:“寡人少。”注:“少,小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云:“王年少,初即位,委国事大臣。”

《史记·秦始皇本纪》云:“少近官三郎。”

《索隐》:“少,小也。”

《史记.陈涉世家》云:“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

文章图片9

《汉书.贾谊传》云:“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

《汉书.吾丘寿王传》云:“年少以善格五召待诏。后为光禄大夫侍中。”

《汉书.外戚传》云:“李夫人少而蚤卒,帝思念不已。”

《后汉书·张衡传》云:“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

2、年寿、寿命。隐含得年早逝。年少,就是指年寿不多,少与多反义

“年少”与右侧铭文“枯杨”相对应。年少,就是指年寿不多,少与多反义。所谓枯杨谶语,隐喻张忠虽然福贵但好命不长,得年早逝。

从专题研究《张忠职官及年少年龄考》一文,结合《张氏族谱》等记载,张忠大概生于前53年,逝于前23年,只活了30岁左右。详附二十四:张忠年龄比较

《列子汤问》云:“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损出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庄子.逍遥游》云:“小年不及大年。”

文章图片10

14 今,既指故去,物故,死亡;又指即将,不久,将来

文章图片11

1、“今”指今日之后,相似于最近、即将、立刻、不久、今后之义。

《吕氏春秋.慎大览》记载商汤灭夏桀:“今昔天子梦西方有日,东方有日,两日相与斗,西方日胜,东方日不胜。”《淮南子.道应》云:“臣有天幸,今夕固梦受之。”陈奇猷注:“'今’者,最近之词;'昔’字既有夕义,亦是过去之词……'今昔’犹言最近的过去之夜,即昨夜也。

《史记.龟策传》'今昔壬子,宿在牵牛’,(司马贞)《索隐》云:'今昔犹昨夜也。以今日言之,谓昨夜为今昔。’”此说可解误“今夕”为“今天夜晚”之惑。否则,今夜未至,何来先梦!

《战国策.韩策》云:“十日之内,数万之众,今(即将)涉魏境。”《燕策》云:“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今后)至矣。”

《史记.汲郑列传》云:“上(汉武帝):'君薄(轻视)淮阳邪?吾今(今后)召君矣’……今(以后)黯以诸侯相秩居淮阳。七岁卒。”《索隐》:“今,谓今日后即召君。”《史记.伍子胥列传》云:“王不叫,使人 二子:'来,吾生汝父;不来,今(即将)杀奢也。’”

《汉书.高帝纪》云:“若不趋降汉,今(即将)为虏矣!”《汉书.元后传》云:“莽必欲得传国玺,太后宁能终不与邪!太后闻舜语切,恐莽欲胁之,乃出汉传国玺,投之地以授舜:'我老已死,如而兄弟,今(即将,今后)族灭也!’”

2、今不但有不久,即将,今后;还指故去,过去,先前,生前,物故。“物故”,是上古时代语言信息。

对此,如非古文史学家,现代人粗鄙作伪者,是无论如何是创作不出这样符合古意的古词古语来的。这里的“今人主“,指故去的辅政大臣张中,其人柱牌位立于张氏宗庙之中。

先秦辞书《尔雅.释诂》云:“肆、故,今也。”晋代部璞注:“肆既为故,又为今。今亦为故,故亦为今。此义相反而兼通者,事例在下,而皆见《诗》。”汉代刘熙《释名.释丧制》云:“汉以来,谓死为物故,言其诸物皆就朽故也。”《荀子.君道》云:“人主不能不有游观安燕之时,则不能不有疾病物故之变焉。”

文章图片12
文章图片13

15 人主,既指阳世天子皇帝及公卿大臣,又指阴世人柱牌位

文章图片14

1、人主,是偏正式合成词,先秦时代专指一国之主,即帝王、君主、人君。

如:主驾(君主的车驾);主道(君主治国之道);主术(君主控制臣下的权术);主胙(帝业);主相(君主和相);主长(君上);主君(对一国之主的称呼);主位(君主的权位)。

《黄帝四经》云:“为人主,南面而立。……人主者,天地之光也。”《尚书·仲虺之诰》云:“惟天生民有欲,无主乃乱。”

《老子》云:“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荀子.王霸》云:“国者,天下之制利用也;人主者,天下之利势也。……人主者,以官人为能者也;匹夫者,以自能为能者也。”《左传.昭公二十八年》云:“主以不贿闻于诸侯。”

《战国策·赵策》云:“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韩非子·说难》云:“人主亦有逆鳞,说者能无婴人主之逆鳞,则几矣。”

《史记·孝武本纪》云:“仙者非有求人主,人主求之。其道非少宽假,神不来。言神事,事如迂诞,积以岁乃可致。”

《淮南子.精神》云:“人之所以乐为人主者,以其穷耳目之欲,而适躬体之便也。” 西汉扬雄《剧秦美新》云:“陛下以至圣之德,龙兴登庸,钦明尚古,作民父母,为天下主。”又《解嘲》云:“上说人主,下谈公卿。”

《汉书.贾谊传》云:“人主之行异于布衣。”《汉书.苏武传》云:“畔(叛)主背亲。”

《三国志.蜀进.诸葛亮传》云:“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

2、宗教谶纬方面:神主、人柱、庙主

主通柱,人主,即人柱。古人认为,人在世为人,为民;在上为主,为君;死后为鬼,为魄;在天为神,为仙。故,在生在阳曰人主,去世在阴曰人柱。这就是古代仙人神鬼三重世界,并与天上星宿相对应。故古代商朝的君主、天子、皇帝死后以活人奴隶殉葬。周代实行“仁政”,自此之后则以玉、木陶土等雕刻成人形,以殉葬,叫人俑、陶俑。如西安出土的大型秦始皇兵马俑。这是说的白巫术。如果用于黑巫术害人,则称为人偶。

东汉蔡邕《独断》云:“宗庙之制:光武中兴,都洛阳,乃合高祖以下至平帝为一庙,藏十一帝主(主通柱:即牌位)于其中”

《孟子. 梁惠王上》云:“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 仲尼:'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淮南子.齐俗》云:“合而为道德,离而为仪表。其转入玄冥,其散应无形。”《兵略》云:“所谓天数者,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所谓地利者,后生而前死, 左牡而右牝。所谓人事者,庆赏信而刑罚必。动静时,举错疾。此世传之所以为 仪表者,固也,然而非所以生。仪表者,因时而变化者也。”

《搜神记.刀劳鬼》云:“鬼神者,其祸福发扬之验于世者也。……天地鬼神,与我并生者也。……生者主阳,死者主阴,性之所托,各安其生。”

文章图片15

16 宾正,既指人求长官,又指摈弃正直之人

文章图片16

西汉御史大夫张中镇墓兽铭文有“黄似翁正”之句,其中的“正”字似乎也有“微言隐义”之所在:宾正。这里形容张中为正直仁人,而受到权臣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王凤的打击和排挤。

宾正,有正反二义,一是人求长官谓之正。二是摈弃正直之人。

1、人求长官谓之正。

《史记.日者列传》:“比周宾正,以求尊誉,以受公奉。”南北朝、宋、裴骃《集解》引徐广曰:“客旅谓之宾,人求长官谓之正。”“客旅谓之宾”,即远道而来。“人求长官谓之正”,这里指张中随侍祖父侍中张嵩,从小陪伴太子刘骜在长安宫廷读书和蹴鞠。

文章图片17

西汉御史大夫印文

史实是,张中祖籍巨鹿郡(清河郡),从《张氏族谱》张中(忠)世祖居住地来看,八十二世祖典公,字存敬,为汉惠帝御史大夫。文帝时为清河太守,封清河郡公,遂居清河里仁乡孝节坊。八十三世祖默公,汉文帝任清河诸侯国御史大夫。因为汉初诸侯国置官同汉朝,中央朝廷只指派丞相,余均由诸侯王任免。诸侯国的御史大夫于景帝三年(前155年)才撤罢。张默后袭清河太守。清河郡是在汉高祖时,由钜鹿郡析分而来。八十五世祖张乘在宣帝时由清河迁阳陵,号阳陵公,为汉景帝守陵。八十六世祖张嵩,在元帝时任东郡太守。故曾孙张忠系钜鹿人氏。

即张中祖父张嵩曾经在汉元帝时期,任东郡太守,侍中,封汉国公。因故,张嵩孙子张中随侍爷爷陪伴太子刘骜读书和踢球蹴鞠,后来在汉元帝末期,汉成帝即位初期外放到东平国,前32-前29年接替王尊任东平相,教化东平王有功。与下文“曾似系抱”正相对应,即先祖荫德庇佑。

2、摈弃正直之人。这里指权臣大司马大将军王凤等王氏集团打击、迫害丞相王商和御史大夫张中。最终,丞相王商与御史大夫张中一道,被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王凤打击陷害,先后于前25年和前23年去世。汉成帝钦赐张中政斗镇墓兽殉葬。而且张中父亲伯叔五兄弟为避“王氏仇”,于前16年向全国四处迁徙。张鱼为报先辈迁徙及“王氏仇”,联合东平国子孙多次反王,最后在西汉末东汉初昆阳大战中,打开京城长安大门,迎接义军,助商人杜吴冲向渐台,斩杀王莽。

清代学者张文虎针对南北朝裴骃《集解》引徐广曰:“客旅谓之宾,人求长官谓之正。”之言,在《校刊集解索隐正义札记》中,予以更正,提出完全相反意义的解释:《日者列传》:《考异》云:“宾,读曰摈。《六国表》'诸夏宾之。’《张仪传》'大王收摄天下以宾秦。’”

文章图片18

17 金还头君之“环中”,既指远离是非之地,又指掌控之中

文章图片19

西汉御史大夫张中镇墓兽铭文有“金还头君”之句,其中的“还”字似乎也有“微言隐义”之所在:还中。还通环,环中,轻灵飘逸,超脱空灵,远离是非。实指是非之地(古义正话反说)。既指远离是非之地,又指掌控之中。

在古代汉语中,有时往往正话反说,或二义兼有,即存在意义完全相反的字词,如乱,既乱局乱象,又指治安平安。

对于张中来说,这个是非圈,隐喻丞相王商与大司马大将军王凤之间的矛盾斗争。如王凤在汉成帝即位之初,就制造了一起政治洪水事件,被丞相王商坚决制止。权臣大司马大将军王凤联合庸臣小人左将军光禄大夫史丹、蜀郡太守张匡、谏大夫谷永、京兆尹王尊、湖县三老乘兴等势力,打击、诬蔑、陷害丞相王商、御史大夫张中等忠臣,最终,二人先后于前25年和前23年离世,王商亲属被流放,张中家族在前16年“为避王氏仇”向全国四散迁徙。 汉成帝钦赐张中政斗镇墓兽殉葬。而且张中父亲伯叔五兄弟为避“王氏仇”,于前16年向全国四处迁徙。张鱼为报先辈迁徙及“王氏仇”,联合东平国子孙多次反王,最后在西汉末东汉初昆阳大战中,打开京城长安府库(武器库)大门,迎接义军,助商人杜吴冲向渐台,斩杀王莽。

《汉书.天文志》云:“孝成建始元年(前33年)九月戊子...是时,帝舅王凤为大将军,其后宣帝舅子王商为丞相,皆重任政。凤妒商,谮而罢之。商自杀,亲属皆废黜。”

文章图片20

1、本指圆的中心,引申为超脱空灵,远离是非

环中,本指圆环的中心,庄子用以比喻无是非之境地。这里指御史大夫张中卷入大司马大将军王凤与丞相王商的矛盾斗争之中。故张中镇墓兽四方底座腹中空空,摇晃沙沙作响。

《庄子·齐物论》云:“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郭象注:“夫是非反覆,相寻无穷,故谓之环。环中,空矣;今以是非为环而得其中者,无是无非也。无是无非,故能应夫是非。是非无穷,故应亦无穷。”

《庄子.则阳篇》云:“冉相氏得其环中以随成。”郭象云:“居空以随物,而物自成。”

《旧唐书·李德裕传论》云:“泯是非於度外,齐彼我於环中。”续范亭《自慰》诗云:“未竭长弘血,且住比干心。忘年并忘义,逍遥任环中。”

2、还,轻捷貌。轻灵飘逸,借喻灵空超脱的境界。

《诗经.国风.还》云:“子之还兮,遭我乎狃之闻兮。”唐司空图 《二十四诗品·雄浑》:“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持之匪强,来之无穷。”

3、环中,犹言范围之内,掌握之中。

指张中治理东平国,恩威并施,刚柔相济,手段高超,游刃有余。先是削县罢苑,后又归还。

《战国策·赵策一》:“ 秦与梁为上交,秦祸案环中赵矣。” 鲍彪注:“此言秦视赵在其度内,如物在环中。”“环中”,一本作“攘於”。《梁书·武帝纪上》:“公受言本朝,轻兵赴袭,縻以长算,制之环中。”

上集回顾:试论张中政斗镇墓兽铭文的互逆性(二)

(未完待续)

文章图片21

End

文章图片2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