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思维》:英国社会创新之父的洞见之作,解析企业、群体、社会如何做出明智决策

 自在飞花轻似烟 2022-03-22

智能时代,人们如何与机器互联,利用技术来让人类变得更聪明?线上线下群体如何协作才能更高效?社会、政府或管理系统如何解决复杂的问题?这就是《大思维》这本书要讲的重点——集体智慧。

  

本书作者是被誉为英国创新之父的杰夫·马尔根,他还有个中文名字,叫周若刚。他曾经担任英国首相战略办公室顾问,现在是英国国家科学、技术及艺术基金会执行官,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伦敦大学客座教授。

什么是集体智慧?

集体智慧,是将更多人的智慧聚集起来,解决同一个问题,发挥比单个智慧更好的效果。如何合理地组织众人,激发大家的智慧,集中到一个问题上,这是一门非常精深的学问。随着人工智能的兴起,这里的智慧也不单单是指人类智慧,还包括机器智慧。

其实,集体智慧并不是现代文明的产物,它跟人类文明一样古老。在面对一些重大问题的时候,人类很早就会组织起来,运用集体智慧来解决问题。

到了现代,由于人工智能、社交网络的兴起,人类有了更多相互合作的形式和可能, 集体智慧的组织形态也变得越来越多样化,从非常松散的结构到严密的结构都有。

比如,有些网络平台可以让知识自觉地汇总起来,并不需要有意识的合作。维基百科就是这类集体智慧的典型代表,每个人都能对词条进行上传、编辑和修正。

再比如,大公司有明确的层级制度,不同的决策层分工也不同。公司不同层面的智慧组织起来,形成有效的合作,从而构成集体智慧。

不仅组织形态多样,今天的新技术让集体智慧的呈现方式也变得很多样。

比如美国星球实验室构建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卫星网络,可以持续不断地观测地球上的生态状况。它靠的是鸽子卫星。鸽子卫星的体积很小,只有一个鞋盒子那么大。因此它的发射成本低,可以在不同地区多发射几颗,从而更有效地观察地球上的各种现象。

获取数据和信息是智慧的重要组成部分,机器智能可以在全球范围内提供更系统、更持久的信息,也更方便人们集中处理。

除此之外,记忆同样是智慧的一个重要基石。比如,随着图像识别、声音识别技术地发展,机器能更快速地分析网络中的信息。

在机器智能发展的同时,人类智慧也在大规模地连接起来,形成更高级的集体智慧。这主要得益于互联网带来的便利,让全球不同地区、不同职业、拥有不同技能的人共同投入到一个项目中。

将人和机器结合起来实现更大的集体智慧。谷歌地图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一方面会派出装有摄像头的车队,来自动拍摄谷歌街景;另一方面它会动员公众力量,通过谷歌地图制作工具,使每个人都能编辑和添加他们所知领域的地图。

形成集体智慧需要哪些基本能力、外部条件和实用工具?

先设想一个场景:假设一百名乘客被滞留在一个偏远岛屿的机场中,所有的工作人员都莫名其妙地消失了。所有能源和移动网络都被切断了。乘客们只能自己找到求生的办法。现在他们最好的选择就是团结起来,形成集体智慧,最终逃出困境。

他们首先需要对现有的局面有一个基本的判断。比如,所有乘客能否通过语言进行交流?如果语言不通,就需要找到其他的沟通方式。再比如说,这个荒岛适不适合人类生存,还是有巨大的危险?人们要依靠什么才能生存下来?

有了这些基本判断之后,乘客们就需要分头在岛上到处走一走,观察、收集尽可能多的信息,并进行推理分析,评估一下当时的实际情况。

记忆的能力也同样非常重要。这些乘客们需要回想起自己学习过的求生技能。在这个过程中,还需要创造力。有了好的想法之后,还需要有运动协调等行动能力,将思想和行动联系起来。

在这期间,乘客们可能相互猜疑,分裂成一个个的小团体;也可能并肩作战。所以这期间还需要共情能力。当人们有了可靠的信息,又有了顺畅的对话和协作之后,就需要有良好的决策能力,理解复杂事物、做出正确的决定。

最后,还有一个综合能力,就是在上面所说的这么多种能力之间取得平衡。如果过于强调其中的某一项能力,就有可能产生问题。比如,如果太偏重记忆的能力,可能会被过去的信息困住。如果一味地推理思考,可能就会对直觉和情绪视而不见。

因此,要形成集体智慧,需要判断、推理、记忆、创造、运动协调、共情、决策等多方面的能力,还要在这些能力之间取得平衡。

除了上面提到的这些内部能力之外,集体智慧的形成还需要外部条件的支持。

《牛津英语词典》可以说是英语学习者心目中的准绳。它力求弄清楚每个单词的定义,以及这些定义形成的来龙去脉。更具有科学性、知识性和全面性。编纂这本词典显然不是个人能完成的任务。

那么,在编纂词典的过程中,都有哪些外部的条件支持呢?

首要是一套大家都认可的规则和标准,就像在编词典的时候,先要对词语进行分类。这些规则与标准是知识共享的必要条件,大大降低了人们思考与协调的成本。

集体智慧所必需的第二个条件是物品。比如,《牛津英语词典》并不是一套抽象的分类集合,它的智慧最后是呈现在许多张纸上的。

能够长期集中时间和资源是集体智慧形成的第三个外部条件。

《牛津英语词典》为什么诞生在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伦敦呢?就是因为大城市人口多,咖啡馆、俱乐部、实验室也比较多,人员之间有了频繁的互动。另外,能有意识地调动人和其他资源的机构,例如公司、学校也更多。

集体智慧的第四个支持条件是网络。在《牛津英语词典》的编撰过程中,多亏编辑部与各地志愿者之间良好的沟通机制,才让整个编纂过程形成了一个知识收集网络。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是,集体智慧需要一个宏大项目作为目标。编纂《牛津英语词典》就是一个宏大的项目。

当然,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在形成集体智慧的过程中,还需要考虑耗能、时间以及取得的收益之间的平衡。对于一个组织而言,由于其认知资源是有限的,所以许多团体在处理任务时,会采用了一种“触发层次结构”的模式。

人们如何在具体的问题上运用集体智慧呢?

我们以大学为例,因为大学就是集体智慧运用的典范。研究者们先是通过同行评议、公开发表论文等方式,保证了知识的科学性,又使得知识在科学共同体中顺利流通,大家都能获得最新的前沿研究成果。大学再通过教学活动让知识得到迅速传播,使得更多人能够参与到智慧活动中来。

不同的大学之间、以及大学与社会之间还构成了结构性的分工。除此之外,大学与工程界、医学界、军方、商界之间,也有非常密切的联系,在具体的问题上有广泛合作,从而促使了知识不断深化、前进。

除了大学之外,城市也可以成为集体智慧的主体。几年前,作者在伦敦主导了一个“伦敦协作”的项目,就是希望动员更多的组织和市民参与到城市治理中来,构建出一个集体智慧的形态,让思考过程更开放、透明、有针对性。

这个项目把政府分为三层:第一层是控制城市大部分公共开支的国家机关,第二层是市长和大伦敦议会,第三层是负责提供如教育和养老等基础服务的32个行政区。

在这个计划中,主要公共机构要开放它们的数据,例如开放城市各区域的经济状况、交通信息等等。

“伦敦协作”项目将城市里不同的问题分类来处理。简单、可预测、重复的任务就交给警察、税务员或教师等基层公职人员。当出现突发情况,就需要更高层的管理人员介入来解决,他们要负责恢复良好的秩序。

除了大学和城市,再往大了说,整个人类都能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思考,最引人注目的形式就是世界领导人的会议。例如,2010年的哥本哈根会议,世界各国领导人就气候变化问题达成新的条约。会议提炼两百多个国家的意见,促进了各国政治、经济和生态方面的合作。

形成集体智慧过程中最常用到,也最实用的工具是开会。一说到开会,很多人就会怨声载道。今天的沟通方式那么多,有电子邮件、电话、视频等等,为什么我们还要聚在一起开会呢?甚至很多人会觉得,开会是在浪费时间。

事实上,面对面的交流、聚在一起的会议对于合作和创造必不可少。那么,如何开会才更加有效呢?

首先,会议的物理环境会影响会议的效果。第二,要确保所有会议参与者都充分理解会议的目的、结构和内容。第三,在会议中要适当限制外向、固执的人。

尽管我们认为很多会议就是那些陈词滥调,但是有时“冗余”也是有价值的。如果将信息简化到最低限度,误解的可能性会增大很多。所以我们会增加单词和短语加以补充,通过重复或提供更大的语境,使这些单词和短语减少被误解的风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