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系统性血管炎患者有啥特点?看这一篇就够了!

 影像吧 2022-03-22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首个对中国系统性血管炎患者的研究,必看!


日前,在首届国家皮肤与免疫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学术年会暨第十一届CSTAR/CRDC/CRCA年会上,北京协和医院李菁副教授汇报了基于CRDC数据平台系统性血管炎队列研究的进展,介绍了中国系统性血管炎患者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以及预后影响因素等特点。

图片图1:李菁主任介绍
 
系统性血管炎是一组由不同病因引起的血管炎症性疾病,其临床诊断较困难。在国内,系统性血管炎相关研究的基础数据欠缺,且没有适合中国系统性血管炎患者的诊治指南。所以,李菁副教授团队于2013年在CRDC数据平台上开始搭建系统性血管炎患者的队列研究,用以分析中国系统性血管炎患者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以及预后影响因素的特点,从而助力系统性血管炎的诊断及治疗。
 
系统性血管炎注册系统有5个模块,分别是大动脉炎、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相关性血管、结节性多动脉炎、白塞病和未分化系统性血管炎。截止到2021年2月28号,已经有来自100多家中心参与了系统性血管炎的注册,入组患者接近5000例。以这些数据为基础,李菁副教授团队在包括大动脉炎等疾病的临床特点、预后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了总结,并且和其他国家及地区的队列研究进行了对比。

图片
图2:CRDC血管炎注册系统

中国系统性血管炎患者有自己的临床特点


本次研究全面分析了411例中国大动脉炎患者的临床特点,并且与其他国家及地区的队列进行了对比,发现大动脉炎血管分型中Hata and Numano V型中国/全球最多见,该结论被梅奥诊所风湿免疫科血管炎专家在'2018国际大血管血管炎及相关疾病会议”上引用。


大动脉炎患者要小心肾动脉狭窄!
研究首次分析了中国大动脉炎患者肾动脉受累的临床特点,并且分析了大动脉炎患者出现肾功能损伤的危险因素。结果首次证实肾动脉狭窄是中国大动脉炎患者肾动脉受累表现中最常见的类型,而且合并肾动脉受累的患者起病年龄更小、更易合并高血压、心衰和肺动脉高压。另外,多因素分析显示:起病年龄>24岁、病程>19个月及肾动脉受累是大动脉炎患者出现肾功能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
图片
图3:中国大动脉炎患者肾动脉受累研究

瓣膜病变会影响大动脉炎患者的预后

此外,研究首次证实中国大动脉炎患者中心脏受累最常见于Hata and Numano V型患者;在心脏受累的患者中高血压和肾功能损伤更为多见,C-反应蛋白水平更高;瓣膜病变(82%)、心肌损伤(16%)和冠脉病变(12%)均不少见。在瓣膜病变中,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和二尖瓣关闭不全是中国大动脉炎患者最常见的瓣膜受累表现,国外文献报道发生率差异较大,为6%-87%。瓣膜病变,特别是主动脉瓣病变会影响大动脉炎患者的预后。

大动脉炎患者炎症指标高,小心合并结核

外,研究首次分析中国大动脉炎患者合并活动性结核感染的临床特征,发现临床特征与其他大动脉炎患者相似,但是炎症指标升高的水平更明显。所以,临床医生接诊大动脉炎患者时,特别是炎症活动特别显著的患者,应注意排查是否合并了活动性结核感染。

中国巨细胞动脉炎患者的全身性症状更常见
最后,研究首次提出中国巨细胞动脉炎患者男女比例1:1 ,发病年龄在65岁左右。发热(51%)和头痛(30%)是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不同性别间临床表现无显著差异,与其他文献相比,中国巨细胞动脉炎患者的全身性症状更为多见。
图片
图4:中国巨细胞动脉炎患者研究

预后及相关因素不止血管彩超,还有这些


李菁副教授团队设计了一项研究:在大动脉炎患者随访及病情活动性评估中,以血管影像学进展为病情活动/进展的金标准,验证急性期反应物[红细胞沉降率(ESR) ,高敏CRP(hsCRP)]及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与疾病活动性/进展的关联性。

 大动脉炎属于血管病变,血管影像学被认为是病情活动和进展评估的金标准。 由于CT血管造影反复应用会引起放射损伤,核磁又受检查技术的限制不能反复应用,所以血管彩超是最常用的评估手段。同时,ESR和CRP等血清学炎症标志物,以及TNF-α和IL-6这些和大动脉炎有密切关系的细胞因子也常用于病情活动和进展评估。

在这项随访研究中,入组标准为已经随访6个月以上,且重复检测血管影像学来验证其疾病活动性,符合入组标准的患者共有428例。这些患者应用TNF-α抑制剂以及IL-6抑制剂治疗。
结果显示,ESR、CRP和IL-6对疾病活动性评估的特异度高达86%~89%,表示和疾病的愈后有关。ESR、CRP、IL-6对病情活动阴性患者的预测值是86%~91%;ESR、CRP、IL-6和TNF-α对病情稳定状态患者的阳性预测值为60%~80%。
综上所述,大动脉炎病情评估需要结合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以影像学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其中血管超声是重要、有效的方法之一。另外,临床检测的急性期反应物(ESR,hsCRP)及细胞因子(TNF-α,IL-6)也与疾病活动性和疾病的预后相关。

治疗大动脉炎,多个药物均有效



托珠单抗在临床指南中作为大动脉炎推荐的二线生物治疗药物。已有研究验证托珠单抗可以控制中国大动脉炎患者的炎症。本次研究还发现,81%患者经托珠单抗治疗后不仅ESR和CRP水平明显下降,颈动脉和锁骨下动脉管壁内膜增厚的程度也有改善。

图片
图5:托珠单抗在中国大动脉炎患者中的疗效研究

  •  除此之外,本次研究首次证实传统合成改善病情抗风湿药(csDMARDs)霉酚酸酯可以较为有效、安全地治疗中国大动脉炎患者(单药39% ,联合78%)。

  • 研究发现他克莫司对部分大动脉炎患者(47%)有效。因为他克莫司对妊娠患者的安全性相对比较好,所以也提供了一种治疗的选择。

除此之外,研究还验证了靶向小分子药物托法替布在难治性的大动脉炎患者中的疗效。

首先,托法替布动物模型验证了使用托法替布治疗可以使血管壁浸润的T细胞密度下降;免疫荧光验证了托法替布可以抑制血管壁新生血管的产生,减少内膜增生的厚度;在血管壁中检测血管细胞增殖的活性发现,托法替布也可以抑制细胞增殖活性。

在上述基础研究的基础之上,李菁副教授团队尝试在难治性大动脉炎患者中使用托法替布治疗。在治疗过程中入组患者的炎症标志物如ESR和CRP都有明显下降,并且有三例患者达到了激素10mg的目标剂量。此外,影像学也显示血管管壁的厚度经过治疗以后要么变薄,要么维持稳定,显示有所改善。

图片
图6托法替布在难治性大动脉炎患者中的疗效

中国大动脉炎患者的三大死因


中国大动脉炎患者中心衰、缺血和肺部感染是最常见的前三位死因继发性高血压、充血性心衰和病程较长是大动脉炎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

总结


CRDC的系统性血管炎临床研究中,已有了解且仍待探索的有:中国大动脉炎患者临床特点、药物治疗、预后相关因素、结核感染、中国巨细胞动脉炎患者临床特点;正在进行的探索有:大动脉炎、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相关性血管的药物治疗、预后相关因素;未来待探索的有:流行病学特点、长期预后及患者结局。

本文首发:医学界风湿与肾病频道

本文整理:小码达

本文审核:陈新鹏 副主任医师

责任编辑:风禾  卡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