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家庭教育应该干什么?养习惯

 育邻人 2022-03-22

家庭教育应该干什么?养习惯

育邻梦

网友提问:二年级的小男孩,他父母每天早上六点就叫孩子起床学习,是不是早了点?不听话就打骂的做法对吗?

回复:家庭教育应该干什么?养习惯。其中,规律作息便是孩子学习成长习惯基础中的基础。至于要求孩子六点起床学习对不对则需要看你们家住哪里和他的完整作息,如果家住江西-河南以东、每晚20:00之前睡觉,那早上6:00左右起床则完全合理;如果家住云南-四川以西、每晚23:00都还没睡觉,那要求孩子6:00起床就很不对了。当然,家庭教育给孩子养成生活习惯需要连贯性、无歧义,如果父母双方为孩子的生活习惯起争执,那最终的受害者一定是孩子。因为,孩子必定会选择更懒散、自由的生活方式。

生命,被赋予了繁殖能力+生长周期+小部分损伤自愈功能的自然物质组合形态。植物从自然物质中吸纳可溶于水的微矿物质结合光合作用生产生命养料、动物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微生物寄宿在植物或动物体内......非生命物质为植物提供给养—>植物供养动物—>微生物寄宿于植物+动物体内或者周围,自然生命体系形成了稳定的生命物质有序循环“食物链”。

人类,自然生命体系中智商最高、成长发育最慢、综合成长可塑性最强的社群性胎生哺乳动物。利用自然非生命物质加工制作生产劳动与生活辅助用具、驯化播种植物+驯服圈养动物改善食物补给结构、总结汇集形成综合生存文明智慧......亿万年进化,人类成为唯一主动走出原始森林、基于“自然生态食物链”创建起了相对独立&完整的生产劳动分工协作体系。

战国·邹·孟轲《孟子·离娄上》:“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意思是:“像从前离娄那样精明的眼睛,公输般那样的巧匠,不凭规和矩,是画不成方圆的”。阳光是自然生命世界的生物钟晨曦每天都准时叫醒所有沉睡中的生命、残阳提醒自然生命该到歇息时间了【部分被赋予以黑夜为主要活动时间的生命群体除外】。作为自然生命体系中综合智商最高的社群性哺乳动物,人类显然不能仅仅依靠日出-日落实现大规模精准分工协作。因此,在亿万年进化历程中,人类社会分工协作的时间精准管理也越来越细化。

规律作息是学习成长的基础

根据冷暖变化将时间划分为四季、根据太阳相对地球的位置变化将时间划分为、将若干【28天-31天】天归为月+将7天归为周、根据太阳相对地球同一位置的相对位移将时间划分为时+分+秒、将地球不同地区划分为不同的时区......人类社会文明进化,对生活时间的管理也越来越精细。因此,现代人类孩子出生之后,第一件需要系统性适应的生存能力就是生活作息

半岁之前,孩子几乎完全听从自己的生理需求,饿了吃、困了睡、随时排泄,没有任何规律;半岁之后,孩子睡眠开始向夜晚集中,饮食和排泄间隔也开始规律起来;3岁之后,孩子的日常生活基本规律起来,基本可以做到像成年人那样规律生活......因此,现代人类职业化教育工作的起步基本都在3岁之后。

心理学家、哲学家威廉·詹姆士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人类个体之间的差异在刚出生的那一刻几乎可以忽略不计,除了体重、毛发、容貌稍有差别之外,综合生存自理能力全都为零。但是,若干年后,有的孩子成了科学家、有的孩子成了商人、有的孩子成了工人、有的孩子成了农民.......出生之后的生活习惯让他们成长为了不同的人。

狼孩的故事

1920年在印度加尔各答附近一个山村里,人们发现狼群里有两个人类的孩子,八岁的卡玛拉和6岁的阿玛拉。狼孩刚被发现时,生活习性与狼一样,用四肢行走、白天睡觉、晚上出来活动、怕火+怕光和怕水、只知道饿了找吃的+吃饱了就睡、不吃素食只吃生肉(不用手拿,放在地上用牙齿撕开吃)、不会使用人类语言+每到午夜后像狼似地引颈长嚎......

弗朗西斯·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出生在原始森林的人类祖先能以采摘植物果实+捕猎其它动物维持生存、出生在农耕时期的绝大多数孩子都会播种植物+圈养动物、出生在中国的孩子学会了讲汉语+写方块字+使用筷子、出生在英国的孩子学会了讲英语+写ABC+使用刀叉......虽然,狼孩的故事真假难辨。但是,它却告诉人们一个真实的生活场景——对孩子而言,社会教他们什么、他们就能学什么。如果没有教育、没有成长行为监督,即便智商最高、主动模仿能力最好的孩子也不可能自觉成才。因此,最好的教育实际上就是带有相对明确目标的长时间成长陪伴、就是尽可能悄无声息地赋予孩子们更多文明社会生存技能。

197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聚会。有记者问其中一位:"在您的一生中,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是在哪所大学、哪所实验室里学到的呢?"这位白发苍苍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平静地回答:"是在幼儿园。" 记者感到非常惊奇,又问道:"为什么是在幼儿园呢?您认为您在幼儿园里学到了什么呢?"诺贝尔奖获得者微笑着回答:"在幼儿园里,我学会了很多很多。比如,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饭前要洗手;午饭后要休息;做了错事要表示歉意;学习要多思考,要仔细观察大自然。我认为,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

常言道:“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童年是每个人一生中可塑性最强的时期,是每孩子人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孩子生于家庭、长于家庭,家庭是孩子学习成长旅途中唯一不变的“脊梁”;学校相当于人类身体的“肋骨”,在特定阶段、特定领域护卫孩子学习成长。所以,家庭教育的核心就是通过日常生活行为监督,辅助孩子养成良好的文明社会生活习惯。

家庭教育应该干什么?养习惯

育邻人的使命: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陪练和顾问。

育邻人愿景:让天下没有难育的小、没有难养的老。

孩子的成长如同百年大树,需要经历风雨。对于父母来说,需要您有足够的耐心加以陪伴。陪伴孩子需要用心,陪伴不止是看护。在很多人为陪伴孩子而选择回家时,我选择来北京做一项陪伴更多孩子的事业——育邻人:以邻里友善带动社会和谐,推进社会德育教化,促进每个人健康快乐成长。探索一套以邻里互助方式化解“独生子女症+隔代教育”难题的公益、普惠性教育事业,与家长一起“量身定制”孩子的成长计划,为孩子们提供游戏、合作、共享成长空间......即社区邻里教育服务生态圈。

家庭教育应该干什么?养习惯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