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西江寻找古韵

 用字记录生活 2022-03-22
在鄞州区下应街道有一个依西江而建的村子,名叫西江古村。这个典型的江南水乡风格的古村始建于明朝末年,现存明、清民居等古建筑百余间,有着悠久的历史底蕴。


古村的独特在于,虽然它以“村”命名,却找不到一家农户。其实西江古村原是当地的大村,有吴、江、陈三大姓,江家和陈家后来逐渐外迁谋生,而黄古林庙后吴家迁入,在这里拓荒种地、繁衍生息,更是壮大了吴姓独大的局面。2000年后西江古村在旁边的空地上新建了住宅,村民全部搬离,形成了无人居住的独特风景。


古村缺少烟火气,但那些建筑,鄞州非遗馆、越窑青瓷博物馆等,还是值得去看看的。


参观鄞州非遗馆,只要在大门口登记即可。两侧有很详尽的图文介绍,有关鄞州的国家级非遗、省级非遗和市级非遗项目及分布地点,作为鄞州人深感自豪。


鄞州非遗馆免费开放,迎面有一个影壁,中间是戏台,大天井,左右两侧各有三间为展示馆。一号馆为综合馆,简述鄞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的成果;二号馆为民间刺绣、香包制作、老虎鞋制作、剪纸、传统插花;三号馆为草帽编织、灯笼扎制、竹刻、鄞州竹编;四号馆为箍桶、打鑞、草席编织、渔船制作;五号馆为金银彩绣、面塑、灰雕、泥塑、石刻;六号馆为朱金漆木雕、骨木镶嵌。非遗馆院落不大,可是陈列的非遗展品却琳琅满目,让人目不暇接。



骨木镶嵌工艺,采用象牙、牛骨、黄杨木等为原料,在木坯上起槽嵌花纹,再经过打磨雕刻,髹漆而成的一种传统工艺,是国家级非遗项目。老宁波人家有七弯凉床,七弯凉床的月洞门下方左右两侧,是装饰重点,各有一块40厘米左右宽的整木,上雕“四喜”:和合二仙、戏蟾罗汉和铁拐李,各种镂刻,很形象、精致,床的花板等装饰大都做嵌镶,雕刻工艺精湛。我祖父母家有很精致的七弯凉床,也是我父母的婚床。每到过年掸尘时,天寒地冻,清洁是个麻烦活。那镂空的部分,既重重叠叠,又是曲里拐弯,用抹布嵌入、穿梭,来回擦洗,很费劲。当搓着冻红的双手,看着擦洗干净后的七弯凉床,油光锃亮,骨木镶嵌更显精致,心生满满的成就感,更为艺人的付出、精湛的工艺所折服。那时家里还有衣橱等家具也是骨木镶嵌,只是世事变迁,不知流落何处?


我们和馆里的人员闲闲地说着话,金银彩绣、打鑞等工艺,陈列的许多老物件,是我们这一代人共同的话题。绣花棚架上,有半成品,很稚嫩,原来这里还可以练手绣花。

从鄞州非遗馆往前走,有一个越窑青瓷博物馆,里面陈列着不同历史年代的青瓷器。

走“人生长廊”,看长廊里挂满鄞州的从古到今的杰出人物的介绍,他们凭自己的努力和天赋,在各自的领域有着骄人的成就,是鄞州的骄傲。

这也是条民国老街,有旗袍博物馆,也可加工旗袍。春寒料峭,有女子迫不及待站桥头秀旗袍,让穿着棉衣的我们情以何堪。


古村口广场上可以看到江中横着两座古廊桥,分别为大路桥和采莲桥。



女子站着的桥叫张斌桥。始建于宋元丰五年(1082年)的张斌桥,原来架在东塘河上,是宁波老江东人的共同记忆,我和先生恋爱时还常在那里约会。1988年因为城市交通建设需要,900余年的古桥被拆了。不想“外嫁”,又没找到本地合适的地方,桥的构件一直留着,直至2013年才落户于下应的西江古村。因遇到上世纪“疯狂时代",桥上精美石兽惨遭破坏,现张斌桥有三分之一构件也并非原件。


时隔三十多年,我们俩又见到了张斌桥,我们老了,张斌桥似乎也老了,不再是我们年轻时感觉那样高大,伟岸。

走清风长廊,看鄞州的史氏家族的介绍,长廊的尽头处有一座寺院,叫做净土寺。


我们从西江的另一侧折回,高大的松树静默无语,红梅正盛,结香花开,好奇岸边为何也立起撒尿小童雕塑,这原本是我们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才能看到的景观。

我们又站在村口,看临江而立的青色照壁的镏金大字“西江东流”的背面,那是一词《西江月》:“河埠老树青藤,墙门田屋江树,远寺疏钟明月夜,小桥流水如笋。豆灯读尽书生,村酒醉翻归僧,碧野朱桥当日事,野藤埋没黄昏。”反映了西江农村的耕读文化和几百年来的沧桑变迁。


古村有多家餐馆、咖啡厅、客栈,品尝美食,留宿古村,看夜色里的西江是否多了点古韵?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