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难忘的麦香(舒仕明)

 故事作家协会 2022-03-22

我的老家位于川南丘陵地带的一个小山村。记忆中,漫山遍野都种满了小麦,风起滚滚金黄麦浪,泛起阵阵麦香,成为天地间最美的辉煌。

小麦在秋天播种,我很小就随父母下地劳动,他们把地翻挖平整,粗细均匀,打成一个个整齐有序的小窝,我则端着个装有小麦种子的碗或盆子,随手拈起几颗麦种挨个丢进小窝里,然后由父母会逐一施肥,将麦种用泥土盖好。

几日后,那些麦种开始发芽了,争先恐后地破土而出,逐渐长成麦苗,一窝窝地排着整齐的队伍,嫩绿可爱。很快,冬天来了,麦苗长得很慢,甚至几乎停止了生长,让人感觉它在等待什么。经过一冬的沉睡,终于等到来年春暖花开,麦苗立时“呼呼”往上蹿,长势很快,一天一个样,不久就含苞待放,麦穗一点点地露了出来。

气温越来越高,麦穗上的小麦在一点点长大、饱满、成熟,一天天由绿变黄,麦香也就越来越浓了。

小时候生活困难,每年都要经历青黄不接的“枯月”,那是一年中最难熬的一段时光,因为头年的粮食已经吃完,第二年的粮食还没产出来,好在小麦抢先成熟了,才解决了饥饿。大人小孩磨刀霍霍,走向金黄的地里,争先恐后地割麦,然后挑回来打麦、晾晒等,虽然辛苦,却快乐而充实。

遇上家里实在没有粮食了,大家都饿得快不行了,等不到小麦晒干,父母就赶紧将刚收割打出来的小麦泡上水,拿到石磨上去推来救急,看着麦浆从石磨里流出,闻着清香的新麦子味,心中便充满了期待,终于不用忍饥挨饿,可以好好吃饭了。

麦子晒干后,就背去大队的加工房里,让打粉机打成麦粉,拿回家做成各式各样的麦粑,蒸、煮、烙、炸、烧都可以,成为餐桌上的美食,解决着人们的饥饿问题。那时候,村子里总是飘荡着麦香的味道,伴着孩子们进入甜甜的梦乡。

拿麦子去大队的面房里换面,是那时孩子们最快意的事情,有时还成群结队地邀约着去。由于换面的人太多了,加上做面的师傅都是手工操作,供不应求,通常都是面一做出来,很快就换光了。有一次,我提着麦子去换面,可是由于人太多,加上我是小孩,不断有人插我的轮子,后来做面的师傅实在看不过眼,才主动把我的面换了。等我提着面回家时,早已经过了中午,母亲说她把水烧开了一遍又一遍,等得全家人都心慌啊!

由于小时吃过太多的面食,我对麦香有一种特殊的情感和敏锐的嗅觉,很远就能感知和闻到。那天去朋友家,还没进门,我就说:“你家在烙麦粑吧?”朋友说:“应该没有哦,你怎么知道?”谁知打开门,他老婆果然在烙麦粑。

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些年来,由于农村劳动力的锐减,家乡已经很少有人种麦子了。因为种植工序复杂,耗时费力,加上丘陵地带不适宜机械化作业,所以小麦种植被逐渐淘汰,但却一点也不能淡化我对麦香的思念和情感。

麦子做的食物,健康营养口感好,能让人百吃不厌,今天更是人们餐桌上和日常生活中的绿色食品。无论是面馆、馒头包子店,还是蛋糕店等,只要那份缕缕的麦香传来,便能勾起我强烈的食欲,触动我敏感的神经,因为那麦香,是家乡的味道,童年的味道,更是乡愁的味道,一生都割舍不掉。

——发表于《龙湖》2021年第四期

作者简介



舒仕明,四川自贡市沿滩区作协副主席,自贡市微型小说学会副会长,现就职于自贡市文化馆。先后在《故事会》《辽宁青年》《今古传奇》《四川日报》《华西都市报》等全国各地上百家报刊发表作品7000多件,400多次在各级各类征文大赛中获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