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刚大夫讲糖:糖尿病医生会得糖尿病吗?

 陈刚大夫讲糖 2022-03-22
糖尿病医生会得糖尿病吗?
这个问题,如果在糖友的科普群中讨论,可能会有很多“说头”。

其一、糖尿病医生天天给糖友讲如何饮食、如何运动,养生保健讲得头头是道,自己还能得糖尿病病?

我是从事糖尿病防治工作24年的专科医生,现年53岁,身高173cm,体重78公斤,每天锻炼。目前的糖代谢状态是“糖尿病前期”,空腹血糖在6.1--7mmol/L,餐后2小时血糖从没有超过7.8mmol/L。
2021年底,我院全院职工体检,220名在职职工中,糖尿病前期+糖尿病的总人数是22人,占10%。有一个前提有必要说明,全院职工中平均年龄36.95岁。
看来,医护行业,也是糖尿病的高发、早发职业了。
在我很多糖前或糖尿病的年轻医生同行中,感觉空腹高血糖为主的糖代谢异常更为常见。在我公众号里关于“空腹高血糖”的机理认识上,我最推荐的解释就是:压力或睡眠因素。事实上,压力过大、睡眠不足,的确是国内医护同行普遍存在的问题,由此而导致的血压问题也非常常见。


对于糖尿病的病因,目前还都是学说。
我有一篇文章是我20年前写的,《糖尿病病因与治疗的对应性》。我从宏观角度分析的,肥胖是重要外因;而对于非胖糖,除了遗传,心态、睡眠等精神应激不能忽视;还有年龄。
糖尿病医生也是人,她只是对血糖控制方面有一些更系统的知识而已。

在糖尿病相关的几个病因方面:
1、有知识和有行动是两回事。糖尿病的综合防治使得糖尿病医生更接近“健康管理师”。饮食、运动、血压、血脂、血糖、尿酸,等等诸多慢性疾病相关的防治知识都会集合在糖尿病医生身上,甚至早期肾病的积极干预、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二级预防,等等都在糖尿病医生的职责中。但是,糖尿病医生也是人,不可能因为一个职业就变成圣人一般的“健康达人”。吸烟的、肥胖的、痛风的、糖前甚至糖尿病的,照样有,且与常人没有太多区别。
2、遗传因素:糖尿病领域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遗传是内因,糖尿病发病还有外因”。但是,在一些糖尿病发病方面,遗传还是非常重要的。这个遗传,与你从事不从事医学没有关系。
3、年龄因素是不可更改的
4、医生职业以及社会环境。静坐、压力大、睡眠不足以及社会对医生的高要求。

所以说,糖尿病医生的糖尿病,也很正常。

其二:糖尿病医生自己都得糖尿病了,他的治疗能力肯定不行,不要再找他看病了。
糖尿病是一种疾病,人人都可能会得的疾病,医生不例外,糖尿病医生当然也不例外。
糖尿病医生是对糖尿病进行诊疗的职业分类。
在糖尿病目前还不能治愈的今天,用“连自己病都治不好”来否定一名医生,肯定有不妥之处。

得糖尿病的医生也可能若干年以后,因为控制不当而并发症很重,这只能说明他的自我管理能力不行,也可以说是“明知故犯”。
评估一名医生的诊疗水平,更多的是看他能不能为病人提供更详实、更科学的治疗策略,包括血糖目标、治疗手段中的饮食管理、运动管理,血糖监测与药物调整,以及并发症的早期发现与处理。这是医生对病人的一种“医嘱”建议能力。
有人会问,他技术既然那么高,为啥自己还会得这么严重的并发症?

----这就是我说的医患结合问题。

医生的建议非常科学,但是糖友最后的健康结局,更多是取决于糖友对“医嘱”的执行能力。作为糖尿病人的糖尿病医生,他对自己健康“医嘱”的建议执行不力,肯定也会这样的哦。


依从性,一直是影响病人效果的重要因素。作为糖友,有起床就吃的药,有餐前30分钟吃的,有随餐吃的药,还有餐后吃的、睡前吃的;还有被要求积极监测的血糖,花钱还疼!

让一个没有疾病的家人试试,能不能一天也扎手指测4--7次血糖,连续一周?不要说“我没病为啥要扎?”,就是要大家体会其中的“换位思考”,估计没有几个人能够做到。带胰岛素泵是目前需要胰岛素治疗的最佳手段,让没有疾病的家人试试肚皮上粘上一块胶布,一周不揭下来是一种什么感受,姑且不说再带一个几万块钱泵以及害怕压坏、碰坏的那种压力。
说到这里,肯定会有病人流下“同感”的眼泪,甚至哇哇大哭,人生不易啊!

糖尿病医生得了糖尿病,也就是糖尿病人,他可能和很多糖人一样,也同样做不到很多“控糖达人”那样的自律与优秀。
完全不用做所谓的“职业绑架”。

相反,得糖尿病的医生或许更能体会到糖友的不易,更会用心。

其三:谁让他不让吃这,不让吃那,这回他也得病了,活该!
仇富思维,在很多人身上可能都有,看不得别人好。有糖友自己得病了,隐藏信息,深怕邻居知道,“不能让他们看笑话”。

天天弄“快手”,时时上“抖音”。诊室看病时,不让喝酒不让抽烟,不让喝羊汤,不让吃油炸。下班时间在饭店,总能看到他推杯换盏,谈笑风生。也不知道他是说的对还是做得对?表里不一,活该!

中国数据,糖尿病前期的发病人数,已经过半。也就是说有50%以上的成年人,糖代谢状态都不是目前人为制定的“正常范围”。
糖尿病医生当然也在其中,大可无可非议。
是糖尿病医生的糖友,请您自律控糖啦。

没有医学背景的糖友,您完全有可能做得比“是糖尿病医生的糖友”更好、更优秀。因为,医生是医生,患者是患者,二者要结合,不可替代。
没有医学背景的糖友,如果得遇有缘医生的精心指导,坚持执行健康的生活管理,就会成功。相反,是糖尿病医生的糖友,虽然有控糖知识,但是,在执行力欠缺到位的前提下,肯定不会因为是医生的职业就会被上帝眷顾而少得、晚得并发症。

哲学大儒王明阳对后世影响至大至远。他提出心学,“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为其三大核心。而“知行合一”,就是在知道该任何做(善)以后,如何践行的过程。只要找到了自己的“良知”,就可以说是圣人了。
然而,真正的圣人则是在践行自己良知的过程,这才是“知行合一”。

医生很多,病人也很多,但是,圣人极少。知行不合也。


“陈刚大夫讲糖”,只是为大家提供抗糖理念和技巧。就像我建议糖友要做血糖记录一样,能认真做的又有几个呢?
其缘由:
一是可能没有看懂做血糖记录的意义,纵横比较;
二是看懂了也不想去做。就像学生写作业,那么简单的题,一看就会做,所以就没有做。

我告诉一些习武的年轻人,有些动作功法是要练习一辈子的,绝对不是会了就不再练了。拳打千遍,其理自见,那还是要打对才有可能。


我们都是“知行合一”的践行者,医生只是一个职业而已。

很多人热衷看“饮食方面”的文章,而我更想先改变糖友的理念。没有阅读量,也要写这样的文章。

我中国抚宁,助您抗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