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曲江矶湾村:龙头山下五马坊

 丰城文旅 2022-03-22

赣江一泻千里,在丰城县城下游十余里处,一山兀然探入江面,雄峙大江,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这就是龙头山。清代乾隆年间,丰城举人、南隶保定知县杨其谟(老城太平巷人)在《龙头山记》中描述道:“……龙(头)山秀吞江表,南抱剑江之冲,北汇曲江诸濑。中有矶头壁立,树影横江,古屋插汉,是为龙山书院。而曲江东注,形如半月,曰'矶湾’者,皆所以蓄龙山之势……”

这段描述中,除了介绍龙头山的地势、龙山书院的坐落位置外,也告诉读者一个事实:龙头山和矶湾其实说的就是一个意思。龙头山下,就近居住的是龙山村,稍远点居住的则是矶湾村。之所以把龙头山和矶湾区别称呼,无非是为了给村庄取名而已。

南宋之时,矶湾(龙头山)一带是交通繁忙、人文鼎盛之地。众所周知的龙头山三贤祠,祭祀的便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客寓状元姚勉和丰城本地乡贤李义山,这三位南宋大咖都曾在龙头山或讲学或读书,留下了千古佳话。在矶湾村东不远处的感山,有一座始建年代非常久远的寺庙,叫“海慧寺”(也叫“感山寺)。据说姚勉年轻时候曾在此居住求学,留下《感山十咏》等众多著名诗篇,其中有《游感山题甘露台》诗,是这样写的:

讲师曾此雨天花,台筑山椒几岁华。

一盖云松擎羽葆,四盘江水走龙蛇。

好教绝顶崚嶒出,莫放浓阴荟蔚遮。

应有醍醐余味在,僧房试觅一杯茶。

诗中提到的甘露台,在感山海慧寺附近,又叫甘露亭,是当地一个著名景观。明代工、吏两部尚书、丰城大树李家人李裕(1426-1513,字咨德)到感山游玩时,写下一首《游感山寺》诗,也提到了甘露台(亭):

宝刹环垣万竹修,春风匹马昔曾游。

花前酒醒杯仍酌,石上棋残局不收。

僧梵有时来客坐,佛灯常夜落渔舟。

最怜甘露亭孤迥,夜夜寒蟾薄斗牛。

矶湾村民李姓,一姓分为两支,其中一支是从南宋晚期迁来的。其始祖李蕙(1247-1308,字迪吉)本是葛山(与丰城罗田李姓为一支)人。大约于宋末元初之际,为了躲避战乱,迁至河西的牌头山创立基业并定居下来,也即现在的矶湾村与龙山村中间的位置。

经过元朝不足百年的积淀,到明代时,李姓后裔逐渐站稳脚跟并发展壮大。李蕙四世孙李柰(1330-1386),字秀贵,号抚松居士,是一个忠厚长者,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在应天府(南京)大兴土木兴建造城墙,下令各地烧制运送城砖到南京。洪武十九年(1386),56岁的李柰被任命为千夫长(管理一千人的军队长官),负责从丰城押运城砖到南京,路上不幸受到风寒,到南京之后便一病不起,病逝于京城。

第七世李熙(1422-1471,字克明)从小读书,长大后教书,曾经负责过社学(地方小学)修建工作。47岁时也当过千夫长,负责督修赣江堤坝。他的儿子李迿(1456-1514,字廷贤),以贡生身份出任过浙江乐清县儒学教谕。此时,矶湾(牌头山)李姓已经声名鹊起,在曲江地区颇有名望。

传到第九世李原(1474-?,字中虚,号勒斋),幼习诗书,好学不厌,聪颖过人。年轻时一边当私塾先生一边攻读举业,诗文都十分了得,后来乡试、会试一路过关斩将,从知县一直当到湖南茶陵州知州。李原为官公正清廉,爱民如子,赢得了很好的声誉,深受老百姓的爱戴,成为一时名臣。皇帝诰授其为“奉直大夫”,敕其在家乡筑置牌坊,称为“五马坊”。五马坊成为村里一座醒目的地标建筑,久而久之,人们便把村名叫成了五马坊,一直延续至今。虽然没有在相关史志上找到李原的记载,但“五马坊”的名称却一直延续至今。

在《李氏族谱》中,有“溪湾四景诗”、“五马坊四景诗”和“五马坊八景诗”,较好地描述了村庄早前的风貌和周边的风景,是研究矶湾村历史文化的重要依据。“溪湾四景诗”之一云:“卜筑溪湾远市朝,个中风景总堪描。山云带雨来茅屋,涧水浮花石出桥。绿遍沙汀牛腹饱,青归麦陇鸟声娇。东邻西舍浑相似,半是渔人半是樵。”“五马坊八景诗”中,关于龙头山的描述则是这样的:“万丈龙头起碧空,霜皮黛色古今同。遥山远结千重盖,老树长号百壑风。十里诸峰非拱北,一潭余水总流东。群贤几度招觞咏,乐在花开雨露中。”字里行间,引发后人无数想象。

由于地处赣江之畔,地势较低,经常受到洪水侵袭,好几次村庄被淹没。公元1964年,村庄整体搬迁至现址,开始过上旱涝无忧的新生活。村中有一条公路,是通往龙头山码头的必经之路,以前这里每天都是车水马龙,热闹非凡。自从剑邑大桥通车之后,龙头山码头风光不再,并很快淡出人们的视野,村庄也渐渐归于平静。五马坊的种种传说,和龙头山众多人文传说一样,逐渐成为尘封的历史记忆,等待着后人去挖掘,去了解,去传颂。

资料来源:矶湾《李氏族谱》、同治《丰城县志》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