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安徽芜湖:徽墨一方芜湖香

 相逢就是缘 2022-03-22
2022-03-21
作者:郭青

六百里青弋江,朝着长江一路奔涌而来,在安徽芜湖奔入大江。青弋江,不仅给古老的芜湖城带来了丰沛的水源和无垠的良田沃壤,也让徽州文韵绵延到这片土地,这其中,胡开文墨便是典型代表。

我们从芜湖主城区的青弋江边徽州码头登陆,一路找寻胡开文在芜湖所留下的那些雪泥鸿爪。

徽墨名家胡开文

芜湖与古徽州,地相邻、习相近。民国八年(1919)《芜湖县志》(以下简称《县志》)就记载:“芜湖扼中江之冲,南通宣、歙,北达安、庐,估客往来,帆樯栉比,皖江巨镇莫大乎此。光绪初,创建新关,外商纷至,轮舶云集,内外转输,沪、汉之间,此为巨擘。”由此,芜湖“新安人侨居县境者甚众”。

今天的芜湖主城区,有一条从青弋江边通往中二街的道路——柳春路,其前身为新安街。一听这个街名,相信绝大多数人就能猜到,这条街肯定与徽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事实的确如此,当年,徽商在芜湖的一个重要的落脚点——新安大好园(即俗称的徽州会馆)就位于这条街上。当年新安街南端直通青弋江边,财大气粗的徽商在江边建了一座颇具规模的码头——徽州码头,专供徽商船只停泊。明清时期,徽商雄踞芜湖商界300余年,许多人经商致富。在这期间,徽州码头一直是徽商进出芜湖的一个重要枢纽。新安街及其周边地区,因此逐渐聚集了众多徽州人。新安街也由此得名。在芜的徽商纷纷于此建宅置业,而坐落在新安街附近长街井儿巷口的胡开文沅记墨店,就是其中的一员。

文房四宝“笔墨纸砚”,是延续中华文化的最重要载体。其中,墨的功劳自不待言。据钱存训《中国古代书籍纸墨及印刷术》记载:“西周的青铜器铭文已使用'墨’字的初文,显然系指黥面或刺青的刑罚而非作为书写之用。以墨用作书写的最早记载见于战国时期的著作。《庄子·田子方》:'宋元君将画图,众使皆至,受揖而立,舔笔和墨。’”由此可见,中国墨的使用年代之久远。一个“墨”字,仿佛瞬间就让人穿越千年,宋椠元刊徐徐展开的簌簌之声,吴带当风的奕奕神采,挥毫泼墨的遒劲洒脱,也就扑面而来。

其中,“落纸如漆,万载存真”之誉的徽墨,制墨肇始当不迟于唐。距今亦有千年的历史。胡开文墨作为其中的佼佼者,更是家喻户晓。的确,就像赵朴初先生当年所言:“自幼便知胡开文,东涂西抹不肯罢。白首来观老墨庄,黄山松云光四射。”胡开文墨业创始于清乾隆三十年(1765),“胡开文”并非人名,而是墨业的一个名称,其创始人是绩溪上庄村的胡天注,与国学大师胡适同宗。据《芜湖科技之光》记载:“胡天注在十三岁时,经人介绍到墨家林立的屯溪的墨店当学徒,后来租开彩章墨店,经营墨业期满后自己在休宁和屯溪创开了两家胡开文墨店。”胡开文与曹素功、汪节庵、汪近圣齐名,并称清代徽墨四大家。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四大家中,汪节庵、汪近圣毁于战火,曹素功则偏居上海一隅,唯有胡开文,潜心钻研历代墨法,博采众长,锐意创新,既注重经济效益,也非常重视产品质量,终成徽墨后起之秀,不断发扬光大,销售范围几乎覆盖了当时国内所有文化发达地区,至清末,已垄断了徽墨的绝大部分市场份额。

胡天注的八世孙,芜湖历史文化研究会理事胡毓骅告诉记者,所谓徽墨,按字面上的意思解释,就是徽州所产的墨锭。其墨“拈来轻、磨来清、嗅来馨、坚如玉、研无声、点如漆”,素有“徽墨既出,余者皆废”的美誉,因此,徽墨几乎成了文房四宝中“墨”的代名词。作为徽墨代表性的品牌,胡开文墨经历了漫长的发展道路,1995年出版的《安徽省志·商业志》称:“'胡开文’几乎成了'徽墨’的象征”。

胡开文的芜湖墨迹

说到胡开文墨业从皖南山区来到芜湖发展的经过,胡毓骅告诉记者,这其中的过程非常曲折。咸丰以前,胡天注的四世孙胡贞一在家乡绩溪上庄以胡开文款识制墨。胡贞一非常有市场眼光,他将所制之墨,一路翻山越岭,带到泾县销售,后又顺着青弋江一路北上,来到南陵、芜湖,推销徽墨;随之又将所赚资金在芜湖购买小猪崽,贩卖回绩溪。不辞辛劳,两头赢利,将“徽骆驼”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由于经常往来芜湖绩溪之间,胡贞一对芜湖及其周边的情况也逐渐熟悉起来。后来,他以芜湖为基地,逐渐将徽墨销售范围拓展至长江以北的无为、巢县、和县等地,生意越做越红火。

当时,徽宁池太广道的道衙设在芜湖,管辖范围包括徽州在内的整个皖南,芜湖成为徽商走出皖南山区,特别通往长三角地区的一块重要跳板。芜湖一地,自古文风颇盛,域内各种学堂书屋遍布青弋江两岸,据县志记载,明代隆庆年间有阳明书院,万历年间有求仁书院;清代康熙年间有滴翠书院,乾隆年间有荆山书院、龙门书院、中江书院……由此可见,芜湖虽以商贸著称,毕竟地处江南,对文化的敬仰早已沁入骨子里,墨的需求量很大,市面上的徽墨供不应求。于是,胡贞一在咸丰二年(1852)和同乡徽墨技工曹文斋、程连水程平均兄弟一起,集资在芜湖古城内的南正街开设了胡开文沅记墨店,并从绩溪招收了4人。这是胡开文墨店走出徽州、走向全国的第一店。芜湖这座城市给胡开文墨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舞台,胡开文墨也给芜湖增添了更多的书卷气息。

时间到了同治元年(1862年),由于股东之间意见不合,胡开文沅记墨店拆股。曹文斋另设曹文斋墨店,程氏兄弟则返回家乡。胡开文沅记墨店就由胡贞一独资经营,墨店从南门大街迁到鱼市街。据胡毓骅介绍,胡开文沅记墨店跟当时许多芜湖的商家一样,采用的都是前店后坊的模式。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减少了产品转运的时间和费用,是旧时传统手工业作坊最常用的布局。

墨店开设后,胡贞一坚持以制作高级墨为主,也生产一些老百姓生活需要的普通墨。这种经营理念,让墨店拥有了广泛的销售群体,胡贞一独资经营胡开文沅记墨店后,加大了对墨店各项工序的整合,扩招墨店员工,将制墨的各道工序精细化,采用定人定岗的生产方式,已经有了流水线作业的雏形。胡毓骅告诉记者,胡贞一是个非常精明的商人,他将销售的重点锁定在当时的芜湖道台衙门,这是因为当时官场上附庸风雅之气盛行,徽墨是这些达官显贵互相馈赠礼品的首选,因此利润空间很大。据芜湖市工商业联合会1960年所写《芜湖胡开文墨店调查》记载:“高级品利润大,有一种三十二两,据说成本估计不过十五、六元,要卖四十二元,利润达两倍以上。”于是,胡开文沅记墨店在高级墨上追求高额利润,而在普通百姓使用的普通墨上,则只取蝇头微利,有时甚至索性不取利润,以薄利多销为原则争取顾客。

1890年,胡开文沅记墨店经过20多年的苦心经营,已有员工44名,资本由初创时的50元激增至3万元,墨店也由鱼市街迁至上长街井儿巷口。这时,胡贞一的经营策略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开始连锁经营将墨店生意向外省扩张,他先后在九江增设“胡开文亨记”、在南京增设“胡开文利记”,派自己外甥曹认仙担任经理;在汉口增设“胡开文贞记”,派侄儿胡祥善担任经理;在安庆增设“胡开文立记”,派侄儿胡祥龙担任经理。胡毓骅告诉记者,当时的这些分店都由芜湖本店发货供其销售,因此销售量大增。这一时间,也是胡开文沅记历史上的鼎盛时间。此后,胡开文沅记的业务一直比较平稳,1929年又在芜湖下长街陡门巷口增设“胡开文沅记”分店,店员不足10人,只销售本店的附属产品,其自身并不产墨。

胡开文沅记的快速发展引起徽州胡开文老店——休宁胡开文墨店的羡慕,休宁胡开文墨店决定也在芜湖开设墨店,并在店名上冠以“休城”两字,以表示老店。据胡毓骅介绍,休城胡开文墨店来芜之后,业务却一直没有期望中的那般红火。同样的墨,同样的地点,生意的好坏却迥异,个中缘由耐人寻味,或因为缺乏像胡贞一、胡祥祉(胡贞一之子)、胡文研(胡贞一之孙)这样的领军人物。到了抗战前夕,休宁胡开文难以为继,最终盘给了绩溪同乡汪棣鉴。1937年底,该店在日寇侵占芜湖时被炸毁。战后,休城胡开文向胡开文沅记赊进一笔货,添些资本才恢复经营,并改为合股性质,胡开文沅记的店主也参加股份。自此,芜湖的休城胡开文改称胡开文友记。民国以后,各地新式学校增多,普通墨的需要量日渐扩大,胡开文沅记生产的高级墨与普通墨之比,也由原来的八比二改为三比七,销路扩大到皖北,经常批发的户数达40多家,并远销到河南省的开封、郑州等城市。

胡毓骅说,胡贞一独到的商业天赋,很快就在胡开文沅记开张后得到验证。胡贞一独资经营后,随着经营的不断扩大,他开始不惜重金在各大报纸上做广告,宣传胡开文。胡毓骅向记者展示了一则1875年6月18日在《申报》上刊登的广告,这则以“芜湖胡开文墨局”名义刊发的广告,内容如下:“本号向在徽州,开张百十余年,货真价实,天下闻名。老六房五世孙胡元阶(即胡贞一,应为四世孙,编者注)按易水法制虔造进呈贡墨,士商赐顾者每因路道远隔不甚便捷,分店芜湖城内皖南总镇前,赐顾者请认本号招牌,庶不致误。 胡开文谨识”。

胡贞一的商业天赋不仅表现在墨店经营方面,他还利用家乡绩溪上庄地区盛产优质绿茶的优势,动用资本经营茶叶,与墨业经营互为补充,提高经营利润。

后来,随着文化事业的发展,墨的需求量增加,一些新开的墨店考虑到另立招牌难以与“胡开文”竞争,因此就想办法,找门路,租用胡开文的招牌开墨店。如芜湖老胡开文筱庄氏是曹筱庄独资开设的。曹筱庄曾任胡开文沅记的聘用经理,后租用胡开文的招牌在泾县开设墨店。1945年抗战胜利后迁到芜湖。芜湖还有一家租用招牌的胡开文,叫胡开文洽记,是1947年开设的股东店,由老胡开文筱庄氏职员曹民能、胡开文友记职员曹端甫和股东李琢九合股开设的。1956年,芜湖的四家胡开文墨店联合申请公私合营,成立了公私合营芜湖市胡开文墨厂,其中胡开文沅记是最大股东,占定股的75%。公私合营芜湖市胡开文墨厂后来又先后改名为芜湖市油墨厂和芜湖长江油墨有限公司。

沅记的“朋友圈”

胡开文沅记在长期经营过程中,与许多文人都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这其中,与汪静之、胡适两人的交情最深。

汪静之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诗人,他和当时胡开文沅记的店主胡文妍是同乡。其父亲以种田为主,同时还在上庄村开了一爿小杂货店。汪家的杂货店与当时胡文妍老家相距不远,两家经常往来,其母亲还与仍在老家的胡文妍姐姐结为异姓姐妹。汪静之从小就在胡氏家族办的私塾读书,经常到胡家玩耍,与胡文妍的长子胡恩涛也成了好朋友,胡开文家族在汪静之的童年记忆中是非常深刻的。汪静之1926年曾在芜湖省立第二甲种农业学校任国文教员,当时就住在胡开文沅记,由此结下更深的友谊。

胡适和胡开文家族也有着很深的渊源,他与胡文妍更是同辈。芜湖胡开文沅记墨店和胡适的往来主要是在胡适离开上庄以后。胡适离开家乡以后,给在家乡的母亲汇款都是通过芜湖胡开文沅记墨店转汇。《胡适家书》中保留了许多这样的记录:1918年3月27日“又收到芜湖胡开文来信说,所寄洋六十元已托人带回家了”;5月11日“今日托芜湖胡开文寄上现洋三十元,暂时应用,随时筹寄”……当时,胡适在北大任教,他每次回家乡绩溪上庄,都要经过芜湖,每次也都投宿在芜湖胡开文沅记墨店中。1947年胡文妍六十大寿,胡适特为题送条幅,一直悬挂在胡开文沅记墨店中胡文妍卧室内。

作为一家在芜湖经营了百年的老店,胡开文沅记墨店给这座城市留下了太多的记忆,它的过往至今依然在坊间口口相传。

来源:芜湖日报
责任编辑:齐颖婕 盛俊 郭妍 吴诚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