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4岁男孩被妈妈打后跳楼,全网都在斥责妈妈,做家长为何这么难?

 江晓夏夏 2022-03-22

武汉江夏区一个初三的男孩,因为在教室和其他两名同学玩扑克牌被老师叫了家长。

这个男孩的妈妈进入学校之后,扇了男孩两个耳光,对男孩进行了斥责,然后愤怒离开。

就在妈妈离开几分钟后,这个14岁男孩毫不犹豫的从走廊的栏杆上纵身跳下,最终抢救无效身亡。

一个花一样的生命,就这样消失了,实在让人痛心。

这条新闻出来之后,全网都在斥责这个妈妈。

大家各说纷纭,有人说这个妈妈太强势,当众打孩子伤害了孩子自尊心,有人说小孩的心理承受能力太差,甚至有人说男孩是为了报复家长。

这个评论的矛头都会指向这个妈妈。

其实,此刻最生不如死的那个人就是男孩的妈妈。

她可能后悔自己冲动打了孩子,也会朝着自己的脸扇上几巴掌,还会后悔自己为什么就不能和孩子好好沟通一下呢?

这个遭受全网斥责的妈妈,或许平时工作很忙,除了照顾家里还有照顾孩子的生活和学习,孩子闯祸了,她还要给他“擦屁股”。

这个社会要求女人像超人一样,要经济独立,要照顾家庭,要好好教育孩子,还有时时刻刻保持一个好情绪。

但我们都忽视了一个问题,一个女人在很累、很忙的状态下,是很容易情绪暴躁的,她也需要家人的关心和爱护。

一不小心情绪不好,做了过分的事情,对不起家人和孩子,自己会更难受。

为什么一个家庭要把所有的事情交给一个女人来完成呢?

我从来不觉得“为母则刚”这句话是对女人的赞扬。

要不是疲惫不堪,要不是无可奈何,谁想要变得那么“刚”呢?

归根结底,我们喜欢把孩子身上出现的所有问题归结在一个母亲的身上。

其实,教育不单单是一个母亲的责任,它是家庭,学校和社会都要参与的事情。

为什么现在孩子的心理普遍承受能力变得这么弱呢?

最重要的一点是,现在的学生学业繁重,平时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太少了,心理压力也比较大。

我是农村长大的,小时候,每个孩子在家都要参与劳动,甚至学校还会在麦收的时候放假,让学生有时间回家收麦子。

那时候的孩子,很少有娇生惯养的,几乎每天都要干活,或者帮助家里做家务。

现在的孩子,每天穿梭在学校和辅导班,即使从早学到晚,依然有写不完的作业,背不完的书。

童年对于他们来说,就像是一本又厚又枯燥的书,他们逃避不了,只能被动学习,长时间下来,心情自然而然就变得压抑起来。

还有一点,现在孩子的娱乐活动从之前的体育运动转变为电子产品。

以前的孩子,玩的时候是一大群孩子一起玩游戏,什么跳绳、跑步,各种运动,既锻炼了身体,还能让心情愉悦。

现在的孩子闲暇时间都在培训班学习特长,在家的孩子很多都在打游戏,缺少体育锻炼。

公安大学心理学李玫瑾教授说过:

当孩子在生理上没有运动起来,他的神经就没有兴奋透,没有兴奋透的孩子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所以,运动应该贯穿孩子整个童年乃至青春期,甚至可以作为孩子终生的习惯,一个经常运动的孩子是不容易抑郁的,运动还能释放孩子的烦恼。

总而言之,从这类事件中,最应该看到事情的本质,而不仅仅是一个母亲伤害孩子自尊心的事情。

育人这件事情不单单是一个家庭的事情,它是整个社会的事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