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叶一剑:切实推进“乡村建设行动”需要重点关注的十个问题

 方塘智库 2022-03-22

文丨叶一剑(方塘智库创始人)

按照中国政经运行的常规逻辑,全国两会过后,地方上就要正式开始进入“大干快上”的节奏了。就今年而言,虽然最近疫情防控的压力陡增,但考虑到今年宏观经济经济稳中求进的基调设定,以及在国家层面所推进的量化宽松政策的支持下,今年的投资力度肯定是历史性的。

就投资领域和重点项目的布局来看,乡村振兴肯定是最重要的方向之一,而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整体推进和一系列具体工作安排中,“乡村建设行动”的启动和切实推进更是引发了较多关注。

我们注意到,截止到目前,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立足现实、面向未来,大力推进乡村建设,不但已经成为党和国家的既定战略和政策,而且,已经并将继续针对乡村建设行动的政策设计、投资重点、节奏安排甚至是具体项目布局等,给出更加具体的内容部署和资源倾斜。在地方上,几乎所有省份都已经明确表示,将在全省范围内启动乡村建设行动。

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启动乡村建设行动,强化规划引领,加强水电路气信邮等基础设施建设,因地制宜推进农村改厕和污水垃圾处理。

而在此前出台的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对乡村建设行动更是给出一系列比较明确和具体的指导意见:落实乡村振兴为农民而兴、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的要求,坚持自下而上、村民自治、农民参与,启动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因地制宜、有力有序推进。坚持数量服从质量、进度服从实效,求好不求快,把握乡村建设的时度效。立足村庄现有基础开展乡村建设,不盲目拆旧村、建新村,不超越发展阶段搞大融资、大开发、大建设,避免无效投入造成浪费,防范村级债务风险。统筹城镇和村庄布局,科学确定村庄分类,加快推进有条件有需求的村庄编制村庄规划,严格规范村庄撤并。开展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健全传统村落监测评估、警示退出、撤并事前审查等机制。保护特色民族村寨。实施“拯救老屋行动”。推动村庄小型建设项目简易审批,规范项目管理,提高资金绩效。总结推广村民自治组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群众参与乡村建设项目的有效做法。明晰乡村建设项目产权,以县域为单位组织编制村庄公共基础设施管护责任清单。

在我们看来,“乡村建设行动”和乡村振兴战略一样,都是一个系统性和综合性的工作,不可能从单一视角和单一方面推进,必须以系统性和综合性的思维与方式来推进,在具体策划、规划、建设和后续运维过程中,都需要从多个方面与维度给出相应的关切。

基于此,我们在此提出十个在切实推进乡村建设行动中需要重点思考和重点落实的问题,以为相关部门、机构、企业和团队参与乡村建设行动提供一些基础性、原则性甚至是常识性的意见和建议。

一是乡村规划问题。这个问题很好理解,也是目前在推进乡村振兴和乡村建设行动中最具共识性和普适性的问题之一:“乡村规划是乡村建设的施工图,没有规划,乱搭乱建乱占就会冒出来,治理起来成本会很高,代价会很大,所以要坚持规划先行,先规划后建设,合理确定村庄的布局分类,有条件、有需求的村庄可以先干起来”。

而且,在关于乡村的规划讨论中,有些原则和理念也是非常明确了,比如,“编制村庄规划要在现有的基础上展开,注重实用性,不能都推倒重来,搞大拆大建。村庄要保持乡村独特的风貌,要留住村庄的乡情味和烟火气,防止千村一面。同时,要严格规范村庄的撤并,不得违背农民意愿,强迫农民上楼。”

应该说,避免大拆大建和简单粗暴的撤村并居,这是在一些惨痛的教训基础上达成的新共识,之前,无论是见诸报端的案例,还是我们自己调研和走访中遇到的案例,基于房地产开发的逻辑而进行的所谓乡村建设案例,都是很多的。在新发展阶段,考虑到房地产市场的深度调整,我们经常开玩笑说,现在你让一些企业和机构在乡村进行地产开发,估计也没有人愿意去做,因为,就是盖了房子也卖不出去了。

在此背景下,有关部门和机构,以及村民自己都需要重点思考的是,如何基于乡村独特资源的创意运营推动和实现流失人口的回流、外来游客的引流、新移民的导入和在地资源的高附加值变现等,这都需要在规划环节就做出系统性思考。

比如,对于那些具有丰富而厚重的文化沉淀的村落而言,可能已经没有人了,但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看,还是有必要进行保留,并做出活化利用的规划,努力通过后期的运维吸引当地居民返乡或新移民导入,甚至是变成纯粹的功能单一的活态博物馆,以超出传统村落的组织形式来进行运营,以尽量避免消失。

二是产权界定问题。这主要涉及到两个层面的具体问题:一是对农村既有的包括土地、林权等在内的国有和集体资源的所有权、承包权和使用权的法治化改革,对此国家层面已经推出了一系列实质性的改革举措,并从法律层面进行了明确,在此我们就不做过多讨论。我们在这里主要是针对在乡村建设行动推进过程中所产生的增量资源的产权界定问题。

在我们看来,虽然在推进乡村建设行动过程中来自国家和地方政府的资金会发挥重要引导作用甚至是支撑作用(尤其是前期),但毫无疑问的是,乡村建设行动需要动员各方的力量,包括社会资本、社会机构的介入,以及农民自己的投入,这不仅是为了解决投入规模和节奏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市场力量和农民自身的参与,对建设成果后期的持续存在和运营也非常关键。

为此,针对乡村建设项目和工程,就需要从一开始就明确相应的产权归属,并基于明确的产权归属按照市场化和法制化的原则设计好相应的投资收益机制。而且,在实际的工作推进过程中,将不仅涉及到新增投资和项目的产权界定问题,还可能涉及到一些存量的基础设施和项目的产权问题,并要注意存量和增量之间的衔接与统筹,为可持续的发展留出足够的空间,在尽力避免国有资产和集体资产的流失的基础上努力实现保值增值。此外,还要避免强势资本对农民利益的挤压,当然,也要避免村民对外来投资人的挤压。

三是数字乡村问题。应该说,这在乡村建设行动过程中已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而且,在新的发展阶段,将会变得越来越重要。在我们看来,这首先是一个价值认知的问题,其次是一个实践落地问题——推进数字乡村的建设对于乡村振兴而言,不仅是一个补短板的问题,更是一个锻造长板的问题,随着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除了尽快补充和完善传统基础设施在乡村的绝对短缺和相对短缺之外,还需要在城乡之间进行均等化和等值化的数字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布局,大力引导和推动基于数字化技术和平台的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在乡村空间的落地,并实现呈现城乡之间的无缝互动。这是避免城乡之间出现二次分化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和真正振兴的必然选择。

为此,各级政府和相关机构应该在推进乡村建设行动和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将数字乡村建设置于更加重要的地位,从数字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到数字化应用的落地,从数字化技能的培训到数字化产业的培育,从数字化治理的理念普及到数字化治理的平台搭建,等等,都应该在乡村实现全覆盖,不仅在最大程度上打破农民群体与数字化产品和数字化服务之间的鸿沟,而且,要全面打破城乡之间的数字化鸿沟,只有这样才能为乡村地区提供更符合时代潮流和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的基础支撑,才不至于陷入一边建设一遍落后、一边振兴一遍衰落的“陷阱”。

如果理解了这一点,在5G是不是要下乡,什么时候下乡,就不再是问题了。是不是要推动快递物流点直接进村,什么时候进村,也不再是问题了。更何况,从产业发展角度来看,乡村振兴也完全可以成为数字企业和数字技术最重要的应用场景之一,为数字企业的发展和数字技术的应用提供支撑,彼此之间明显存在着相互赋能的关系。

四是公共服务问题。这也是在推进乡村振兴和乡村建设行动过程中,具有普遍共识和被认为是最重要和最迫切的问题和内容之一。因为,就客观来看,由于长期以来存在的城乡二元分割局面,导致广大的乡村地区与城市相比,在教育、医疗、养老、文化、体育等各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别,并已经成为制约和限制乡村地区获得较好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有些地区甚至还涉及到基本发展权的问题)。为此,乡村建设行动不仅要体现在硬件方面,还要体现在软件(公共服务)方面。

而且,在推进乡村公共服务配套和质量提升过程中,还需要更多的面向和立足于“未来的乡村发展”和“理想的乡村发展”来反观乡村公共服务供给的规模、质量和模式,其中,重要的观察角度之一就是,未来乡村的人口规模和人口结构在不同地区会有怎样的变化和特点。

比如,在我们看来,在有些乡村地区,随着旅游功能的确立,每年的旅游人次将远远大于本地居民,村民将不是乡村基础设施使用的唯一主体,所以,在进行这些地区的乡村公共服务供给规划的时候,不仅要立足于本地村民的需求来进行规模和种类的规划,还要充分考虑游客的需求,甚至要具体到游客的类型和季节性变化等。

不仅如此,对一些生态环境、交通区位、人文底蕴、物产资源等相对比较好的乡村而言,公共服务的适度超前和超量的供给,对这些地区的转型和发展而言,具有引领的性质——很可能因为公共服务的良好供给,直接为这些地区的超常规发展提供了可能,甚至比同一地区的城市片区更有吸引力,在这种情况下,围绕公共服务的乡村建设投入就成为了当地最重要的发展资源。

五是文化传承问题。对此问题,目前也基本上不存在什么分歧,所有参与各方都知道要关注和重视乡村空间和乡村社会中留存的优秀传统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当然,形成今天这样的广泛共识,也是在经历了前些年经常出现的负面案例的基础上实现的。

那么,站在新的发展节点,或者说在已经开启的更大规模和更加系统的乡村建设行动背景下,在我们看来,有两种乡村文化传承观是需要尤其给予重视的:一是要注意对乡村地区独特地形地貌景观的留存,或者说要注意对一个乡村的山川形胜的保留,这是很多乡村最重要的也是最具特点的景观资源,还是很多在这里生活和从这里长大的人对故乡的记忆和乡愁,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地域文化的属性和色彩;二是很多的村落本身就是文化的载体,尤其是一些传统村落,其内部空间有着独特的人文肌理,其路网、院落、池塘和一些古树等,不仅具有着风水方面的考量,而且,本身就见证着丰富的宗族文化和社会关系的演进。基于此,在推进乡村建设行动过程中,应该对这些具有明显文化承载和传承属性乡村地形地貌和空间肌理保持足够的敬畏,尽可能的去利用,而不是直接破坏掉。

六是粮食安全问题。此问题可以说是推动乡村振兴和乡村建设行动最重要的出发点和前提,但正是因为是最基础的问题,在很多时候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问题,以至于很多的乡村振兴实践和乡村建设项目安排,忽略了对粮食生产的保障,至少没有将更多的投入和精力放在粮食增收增产上。为此,我们有必要再次重申粮食安全的重要性、基础性、根本性和前提性,当是贯穿于乡村振兴和乡村建设行动全过程的问题。

从具体内容来看,围绕粮食安全可以开展的乡村建设行动将包括很多内容,比如,基于对粮食安全的考虑,围绕耕地规模保持和耕地质量提升所能够进行的建设,具体包括对永久基本农田的划定、中低产田的改造和高标准农田的建设等。

另外就是围绕种业的研发和实验。而考虑种业的研发和实验不仅仅是在乡村完成的,这就意味着乡村建设行动的安排,不仅是在乡村空间来实现的,还将进一步延伸到城市空间,只不过要立足于乡村问题的解决和乡村转型的需要。

七是乡村产业问题。没有乡村产业的兴旺,就不会乡村的振兴,所以,围绕乡村产业发展进行相应的乡村建设项目和内容的规划和布局,将是重要的逻辑出发点之一。就乡村产业的发展而言,除了传统的农业耕种之外,还可以进一步考虑在乡村地区完成更多的粮食和农产品的专业存储、冷链物流甚至是通过网络直播实现售卖等,鼓励更多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和食品企业到粮食主产地布局相关业务,以带动当地产业链和价值链的延伸,为当地的发展带来更多的机会和支撑。

此外,无论是基于对新消费时代的洞察,还是基于对乡村空间独特资源禀赋的价值再发现,以及推动文旅产业、康养产业、电子商务甚至是科技创新的发展等方面来看,对乡村产业的关注和规划不仅可以超越单纯的农业发展和相关的食品产业发展来对待,而且,也应该从更加多元的角度来加以关照,进而推动乡村空间和乡村独特资源禀赋的更加多元的和更高附加值的价值变现,从而依托于更多元的乡村产业的发展,构建更丰富的乡村振兴价值闭环。

比如,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已经成为中国电子商务发展整体格局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增速明显,潜力巨大,主流的观点认为,随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和创意团队来到乡村,以及数字化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还将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从而为农民增收、农业转型和乡村振兴提供更大更综合的支撑。

八是人居环境问题。针对该问题,2018年国家层面就启动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而且连续做了三年,按照官方的说法,“农村的脏乱差现象有了明显改观,特别是农村垃圾问题基本上得到了解决,现在的主要短板还是厕所和污水处理,特别是污水处理”。按照新的规划,下一步,还将启动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有序推进、分类推进、因地制宜推进农村改厕,重点抓好农村污水处理,切实增强农村宜居性和群众满意度”。

截止到目前,有的地方政府已经出台了当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的实施方案或相关方案,并在方案中提出了一系列非常具体的和量化的提升目标,为下一步农村人居环境的提升提供了直接的指导,而且,明确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纳入当地政府相关督查检查计划。

比如,在最近北京市出台的《北京市“十四五”时期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行动方案》中就明确提出,到2025年年底,北京市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美丽乡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生活垃圾有效处理的村庄基本实现全覆盖,生活污水处理率达75%。

为了达成这些目标,该方案提出了多项重点任务,其中包括:推进农村厕所革命,积极推动卫生厕所改造与生活污水治理一体化建设,完善农村厕所巡检维修、粪污清掏等长效机制;加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统筹农村污水治理骨干管网和入户管线衔接;提升农村垃圾治理水平,健全完善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协同推进农村有机生活垃圾、厕所粪污和农林生产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九是创新创业问题。这也是我们在讨论很多国家战略规划的落地执行时经常提到的一个问题,具体到乡村建设行动的推进:一方面可以围绕乡村振兴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创新创业行为配套建设一些有针对性的物理空间和基础设施,比如众创空间,为包括归乡返乡人员在内的各种创新创业群体和团队提供与城市中一样的创新创业服务,甚至是更好的环境和服务;另一方面,在推进乡村建设行动过程中,也可以鼓励各个方面的创新创业团队的参与,为乡村建设行动更具创意性的展开提供更多可能。

在我们看来,对于很多创新创业者而言,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已经并将继续成为创新创业的重要赛道之一,在推动乡村转型发展过程中,将有很多的应用场景和急需解决的发展痛点为创新创业者提供大展身手的机会。哪怕是不考虑为乡村振兴提供解决方案,很多既有的案例显示,已经有很多乡村成为了城市创新创业者乃至全球创新创业者的集聚地,这些创新创业者的到来不仅为当地居民和政府带来直接的收入,更重要的是,为这些乡村的转型发展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当然,对于那些创新创业者而言,当地乡村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优质的餐饮食材以及良好的基础设施配套等,不仅为其创新创业提供了更多的灵感,而且,还减少了很多的成本压力。

我们相信,在国家大力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背景下,中国也将有很多乡村迎来这样的发展转型机会,为此,那些致力于成为国内外创新创业者集聚地的乡村,在推进当地的乡村建设行动过程,就应该提前做出规划,并在实际行动中加以落实。

十是城乡融合问题。这也是一个具有广泛共识的问题之一,相关的讨论和研究已经非常多了,在这里我们希望强调指出的是,在推进乡村建设行动过程中,尤其需要注意与乡村所在县城的互动和融合发展,这种互动和融合不仅体现在交通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方面,还体现在公共服务的供给方面,持续推进县乡村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推动教育、医疗、文化、卫生等公共资源在县域内优化配置,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人才、资金、消费持续性的和常态化的向乡村流动,进而推动乡村的高质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反过来也是如此,基础设施完善、生态环境良好、传统文化丰富、特色美食良多的乡村环境,也将为县城的特色化发展和超常规发展提供直接支撑,就像我们在很多欧洲国家和地区看到的那样,城乡之间不仅不是割裂的,而是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欧洲、一个真正的欧洲和一个真实的欧洲。

态度是坚决的,方向是明确的,策略是清晰的,方案是具体的。在我们看来,至少从目前来看,启动和推进“乡村建设行动”已经不仅是中国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方针之一,也是执政党的一个政治承诺,不仅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和具体措施体现,其重要性和必要性已经不是讨论的重点,关键是如何在多重战略框架下切实和务实的快速推进,以达成短期稳增长、中长期助力实现城乡统筹和区域协调发展以及最终共同富裕等目标。而且,客观而言,从市场角度看,投身到这场历史性时代大潮中去,也将有着巨大的商业价值和公共价值想象空间。

所以,你还在等什么呢!


编审:袁媛丨编辑:徐丰超丨设计:孙月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