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古代史(先秦)(十三)

 梦想童年594 2022-03-22

公元前543年

子产相郑:郑国的改革之路

公元前544年,郑国两位大夫伯有和公孙黑互相攻打,伯有兵败被杀。次年,子产担任郑国执政,实行了多项改革,使郑国很快从动荡中恢复了过来。

自郑穆公去世后,郑国局势动荡,国君被架空,政权逐渐由七个卿族(郑穆公的后代)所掌控,合称“七穆”。子产就是“七穆”之——国氏家族的人。当时主持郑国政务的子皮与子产关系紧密,便推荐他当执政。子产原本不想当执政,他认为郑国弱小,夹在晋楚两个大国中间,投靠一方就要被另一方攻打;而且国内以“七穆”为代表的卿族势力庞大,卿族之间斗争不止,执政实在不好当。子皮表示自己会退居幕后,全力支持子产执政,没有人敢反对。子产在子皮的支持下担任执政,在维持“七穆”内部团结的基础上,实行了三项改革。

第一,“作封洫”和“作丘赋”,即在私人田地修建沟渠,以此明确私人所有的田地范围,承认土地私有制,并从私田收取赋税。春秋初期各国实行的都是井田制,农民在公有的土地上耕作。但后来随着耕作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在井田之外开发了私田,不受政府控制。子产意识到了井田制无法维持下去,所以干脆承认了私田,但同时还将私田上耕作的人编成行伍,以控制私田上的人口和税收,充实国家的兵源和财政收入。这项政策引起了广泛的反对。子产的政策颁布后,政府为私田建好沟渠等水利工程,百姓转变了态度,纷纷感谢子产帮他们灌溉农田。郑国的经济也发展了起来。

第二,“铸刑书”,即将法律条文铸在鼎上,公之于众。后世一般认为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成文法。晋国的大夫叔向对子产的做法表示担忧。春秋时期各国通常不会公布法律条文,因为“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叔向担心百姓知道法律条文后,会用法律武器反抗统治者。但子产认为,“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做法应该被摒弃。传统的周礼已经无法维护社会秩序,法律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子产公布法律后,郑国掀起了学法的热潮。郑国有一位名叫邓析的人比子产更激进。他根据子产公布的法律条文,自编了一套更详细的律法,写在了竹简上,被称为“竹刑”。邓析还聚众讲学,向百姓讲解法律知识,并收取费用打官司。后世一般认为他是中国律师行业的祖师爷。后来邓析被子产的继任者处死,但他的“竹刑”却被郑国所采用。

第三,外交方面,子产改变了“唯强是从”的外交策略。郑国夹在郑国和楚国两个大国中间,从前都是谁强大就依附谁。子产执政后,实行“亲晋和楚”的战略,即以不卑不亢的态度既处理好与两大国的关系,又维护郑国的利益。子产率领郑国使团到晋国进献贡品时,受到了冷落。子产就拆除了使团住处的围墙,以此表示对晋国的抗议。晋国执政赵武得知后,对子产表达了歉意。还有一次,晋国执政韩起看上一位郑国商人手中的玉环,想通过于产得到玉环。子产严词拒绝了他,说郑国的法律已经公之于众,明文规定了政府不得干涉商人的经营。前541年,楚国令尹公子围想要娶郑国大夫公孙段的女儿,目的是想趁举办婚礼时进攻郑国。婚礼当天,子产识破了楚国人的计谋,派人去向楚国人交涉,表示婚礼在城外举行。楚国人知道郑国已经有了防备,就让携带兵器的士兵解除了武装,放弃了进攻的打算。

子产能够在晋楚两个大国之间,维护国家利益,依仗的是郑国施行改革后日益增长的国力,还有子产对诸侯国局势的深刻洞见。子产意识到,晋国卿族内斗局势不稳,而楚国则被吴国所牵制。两个大国无力再发动战争争夺霸权。正是在这种形势下,郑国才得以与两个大国和平相处,获得发展的时机。

结论:子产的改革举措使衰落的郑国有了中兴的态势,但子产去世后,郑国还是走向了衰亡。

公元前522年

伍子胥奔吴,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公元前528年,楚国的蔡公弃疾(即楚平王)造反夺位,任用伍子胥的父亲伍奢担任太子太傅,负责教导太子。前522年,伍子胥的父亲伍奢被楚平王冤杀,伍子胥从楚国逃往吴国。

伍奢原本是楚国太子建的老师,楚平王在询问他太子是否有谋反意图时,他极力为太子辩护。伍奢劝说楚平王不应该受小人的挑拨,疏远骨肉至亲。伍奢所说的“小人”就是费无忌。费无忌原本也是太子的老师,但因品行不好,不被太子重用。费无忌为了讨好楚平王,建议楚平王娶太子的未婚妻孟嬴。楚平王听说孟嬴非常漂亮,就采纳了费无忌的建议,给太子另外安排了一桩婚事。之后,费无忌得到楚平王重用。他担心太子继位后报复自己,就经常在平王面前挑拨楚平王和太子的关系,还说太子有谋反之心。听到伍奢为太子辩护后,楚平王认为太子已经买通了身边的人,再加上太子领兵把守边关,与诸侯国往来密切,有里应外合谋反的条件。所以楚平王将伍奢抓了起来,并召见伍氏兄弟,还派人去追杀太子。伍尚主动应召,但他让弟弟伍子胥逃跑,好吕后为父亲报仇。伍尚被抓后,很快和父亲一起被楚平王处死。伍子胥和太子建逃离楚国,决心等待时机复仇。

他们逃到了宋国,正逢宋元公和卿族华氏内战。楚国派兵到宋国帮助华氏。为了躲避楚兵,伍子胥又和太子建逃到了郑国。太子建在郑国不顾伍子胥的规劝,试图联合晋国杀死郑定公,夺取郑国政权。后来计划泄露,太子建被郑定公杀害。伍子胥只好带着太子建的儿子熊胜(楚王姓熊)又逃往吴国。吴国是楚国的敌国,与楚国交战多年,伍子胥想辅佐吴王,壮大吴国国力后,率领吴军打败楚国,完成他的复仇大业。

来到吴国后,伍子胥劝说吴王僚攻打楚国,但遭到了将军公子光(即后来的吴王阖闾)的反对。公子光常年率兵与楚军作战,知道吴国实力有限,还不能完全击败楚国。此外,公子光意识到伍子胥是一个不可多得人才,他想伍子胥为自己所用,而不是让伍子胥为吴王僚效劳。伍子胥明白公子光有夺权的野心,就将一位刺客专诸推荐给了公子光,然后就带着熊胜到乡下种地去了。

公元前514年,专诸成功刺杀了吴王僚,公子光夺得了王位,任命伍子胥为行人(负责外交事务的官员),让他制定伐楚的战略。伍子胥总算等到了复仇的机会。

结论:伍子胥奔吴,是楚国因继承人问题产生的内乱,导致了君臣关系恶化,楚国的发展陷入了困境。伍子胥被关王阖闾任用,促成了吴国的强盛。

公元前520年

王子朝之乱:周王室的家庭战争

公元前527年,周景王的太子去世,景王立王子姬猛为太子。七年后,周景王突然病逝,姬猛继位,是为周悼王。景王的另一个儿子姬朝为了争夺王位,起兵攻打周悼王。

周景王生前曾想实行改革,重振王权,但在单氏和刘氏两大卿族的干预下改革以失败告终。单氏和刘氏想扶持才能平庸的太子姬猛继承王位,继续把持朝政。为了打压单刘两家的势力,景正想废掉太子姬猛,立庶长子姬朝。因为单刘两家垄断了周王室的执政之位,挤压了其他卿族的上升之路。其他卿族的封地在单刘两家的盘剥下越来越小,几乎快到了灭族的境地,所以周景王去世后,姬朝起兵攻打周悼王获得了很多王室成员和大臣的支持。

交战初期,姬朝成功将单穆公和刘文公驱逐出了王城洛邑。单穆公带着悼王逃出了洛邑,向晋国求助。晋国和楚国此前已经通过弭兵之盟约定息兵,确立了共霸的局面。但晋国仍想通过干预周王室的内乱,以提升话语权。而且当初晋文公称霸时,就曾出兵平定过周王室的一次叛乱。王子朝之乱时,晋国虽然已大不如前,但执掌晋国政权的卿族为了扩张自身的影响力,答应了单穆公出兵的请求。晋国派出军队击退了姬朝,并将悼王送回了洛邑。不到一个月,悼王就离奇去世了。单刘两家扶持悼王的弟弟姬匄继位,是为周敬王。由于晋军很快撤出了洛邑,姬朝又杀了回来,驱逐了敬王,重新自立为王。敬王因为住在洛邑东边,被称为东王,姬朝则被称为西王。

此后双方一直在洛邑附近交战,战乱一直持续了三年。前517年,就在王子朝即将取胜时,晋国的卿族大夫赵鞅召集了九个诸侯国在黄父(今山西翼城县东北)会盟。赵鞅是一位颇有野心的政治家。会盟时他刚当晋国正卿不久,但他敏锐地意识到,如果敬正被姬朝打败,诸侯国会认为,晋国作为大国没能尽到维护王室的责任。

当时晋国内部由于卿族内斗、国君昏庸,霸业已呈现摇摇欲坠之势。赵鞅想通过这次勤王行动重振晋国霸业,树立晋国在诸侯国间的权威。黄父之会上,赵鞅以勤王的名义,号令诸侯国平定叛乱,主张各国为周王室出兵并贡献粮草,以平定王子朝之乱。取得各国的支持后,第二年赵鞅就派兵消灭了姬朝的军队,平定了叛乱,重新把敬王迎回了王城。晋国还为敬王新修了城池,并在之后的十年一直派兵驻守洛邑。

晋国对周王室内乱的干预引起了楚国的警惕。尽管晋楚两国此前已达成弭兵之盟,但两国之间仍高度戒备,晋国出兵洛邑,威胁到了南部的楚国边境。楚国之前虽然并未直接出面干预王室的动乱,但在私下里一直支持姬朝。姬朝兵败后,也是楚国接纳了他。姬朝兵败的时候带着周王室的史官和学者、官方典籍和礼器逃到了楚国。前505年,吴王阖闾进攻楚国,攻破了楚国都城郢都。敬王趁机派人杀死了姬朝。第二年,周王室大夫儋翩率领姬朝的余党,在洛邑又发起叛乱,敬王不得不逃离洛邑。前503年,晋军再次出手平定叛乱后,护送敬王回到了洛邑。至此,历时十九年的王子朝之乱被彻底平定。

结论:周王室因此次动乱更加衰弱,单氏、刘氏等卿族进一步掌控了周王室。战国初期,周王室政权落入卿族单氏之手。另一方面,楚国得到周王室的典籍后,吸收了大量中原文化,呈现出了文化繁荣的景象。

公元前515年

专诸刺吴撩:有创意啊!

公元前515年5月4日,春秋时期吴国的公子光派遣当时的“四大刺客”之一专诸(另外三位是聂政、豫让和荆轲,不过也有另一种说法用要离取代豫让),谋划了一场刺杀堂兄弟吴王僚,从而夺取吴国王位的行动。吴王僚血溅当场,公子光顺利继位,改名阖闾,让吴国走向强大。从此改变了春秋时期的历史格局,吴王阖闾也成为春秋五霸之一。这就是历史上的“专诸刺王僚”事件。

专诸的刺杀行动是安排在了一场宴会上。公子光要在家里宴请吴王僚,这让僚崩起了紧张的神经,因为他了解自己的这个兄弟一直有篡夺王位的野心。僚心想既然已经答应了赴宴,就要做好万全准备。从王宫到光的府邸一路列队布兵,甚至在光的家门前、台阶上、坐席间都站满了吴王僚的亲信。侍卫们个个严阵以待。此刻,吴王僚就坐在正堂之上。公子光假意敬吴王一杯酒之后,说为了表达对吴王的敬意,自己特意请来了名厨,专门做了烤全鱼。一向骄横自大的吴王僚听了这话自然是高兴,更加觉得自己尊贵无比。于是,他放松了警惕,竟然允许这位“名厨”亲自献菜。其实,公子光口中的厨师正是刺客专诸。为了完成这次刺杀行动,专诸特地拜名厨太湖公为师,学会了这道太湖“全炙鱼”(也就是今天的名菜“糖醋鱼”)。终于,专诸端着一盘吴王僚期待已久的全鱼菜出现了。可当他刚要迈入大殿的时候,被关王的侍卫把拦住,开始粗鲁地搜身。专诸镇定自如,稳稳地盯着堂上的吴王。搜过身之后,专诸顺利来到吴王僚面前。突然,专诸把手伸向鱼肚,猛的一下竟然拔出短剑,吴王僚已经血溅当场。见到这个情景,王身边的侍卫马上蜂拥而上,用剑刺穿了专诸的胸膛。慌乱中公子光偷偷跑向暗室,将提前安排好的几十个武士放了出来。经过刀光剑影的一场厮杀之后,王的侍卫们都成了刀下鬼。最终,专诸以自己的牺牲帮助公子光,完成了刺杀吴王僚的目标。公子光也顺利地成为了吴王阖闾。随着这段故事在后世的不断演义,刺客专诸的鱼肠剑也以“绝勇之剑”的称号被广为流传。(知道中国古代十大名剑不?鱼肠剑是其中之一,称号绝勇之剑。另有轩辕剑(圣道之剑)、湛泸(仁道之剑)、赤霄(帝道之剑)、太阿(威道之剑,故事见于《越绝书》)、龙泉剑(诚信高洁之剑,故事见于《吴越春秋》)、干将、莫邪(两把剑合称挚情之剑,故事见于《吴越春秋》、《搜神记》、《拾遗记》)、纯钧(尊贵无双之剑,故事见于《越绝书》)、承影(优雅之剑,故事见于《列子·汤问》。)

那么,公子光为何要执意冒着生命危险安排这场剌杀政变呢?因为在春秋时期,以“兄终弟即”为王位继承原则。公子光的父亲诸樊兄弟四人,排行老大。父辈轮流做了一遍吴王,只有老四季札推辞不愿意继位。于是老三的儿子僚抢先继承了吴国王位。公子光身为老大的的儿子一直心有不平。经过多年的率兵伐楚,公子光的力量逐渐壮大,趁着吴国伐楚国内空虚的机会,公子光终于谋划了这场夺位行动。夺得吴国王位之后,吴王阖闾以伍子胥为相,孙武为将军,确定了先破强楚、再服越国的争霸方针。最终雄霸南方,振兴了吴国。

结论:专诸刺王僚的事件成为阖闾登基前的一次关键性转折。阖闾通过这次政变,顺利夺取王位,为他之后的春秋霸业奠定了基础。可以说,这一事件改变了春秋时期的历史格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