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古代史(先秦)(二十五:沙丘宫变、伊阙之战、齐灭宋)

 梦想童年594 2022-03-22

公元前295年

沙丘宫变:英雄一世糊涂一时

公元前299年,赵武灵王赵雍决定退位,立小儿子赵何为赵王,赵雍自称主父,继续带兵北征草原。前295年,已退位的赵雍被大臣李兑和公子成包围在沙丘宫三月余,活活饿死。

赵武灵王在胡服骑射改革后,亲帅大军开疆拓土,赵国实力强盛。但是因为偏爱年轻漂亮却早早离世的孟姚,就立孟姚生的小儿子赵何为太子,废掉了长子赵章的太子之位。接着赵武灵王主动退位,立赵何为王,即赵惠文王。赵武灵王也不忍心让赵章一无所有,就把赵章封到代地,并封为安阳君,让大臣田不礼当赵章的相,辅佐赵章。赵章对失去王位非常不满,暗中积攒实力,准备寻找时机起事,夺回属于自己的权力。而支持赵何的,有大臣李兑和赵武灵王的兄弟公子成,还有一直忠于赵武灵王的相国肥义。这样一来,赵国出现了以国君赵何和以赵章为首的两个对立集团,暗流涌动。

随着岁月的流逝,赵武灵正对孟姚的思念渐渐淡去,又开始对废长立幼感到后悔。前295年赵惠文王接受群臣的拜见。赵武灵王在旁边观看群臣朝拜,看见身材魁梧、与自己颇为相像的长子赵章,对着瘦弱的弟弟赵何下拜,感到十分不忍心。赵章年龄比赵何大很多,早在武灵王灭中山的时候,就率领赵国中军冲锋陷阵,的确有赵武灵王本人的风采。武灵王心念及此,又做了一个决定,想把赵国一分为二,立赵章为代王,让赵章和赵何平起平坐。

赵武灵王先是和相国肥义商量。肥义虽然一直忠于赵武灵王,但是事事从赵国利益出发。肥义认为,既然已经立了赵何,就应该支持到底,不能再节外生枝。况且赵何已经当了好几年赵王,羽翼丰满,把赵国一分为二,只能让赵国内乱,手足相残,所以拒绝了赵武灵王的提议。既然相国肥义不同意,赵何当然更不会同意。赵武灵王一错再错,居然把这个消息告诉了赵章。赵章本来就有野心,现在知道武灵王支持自己,更加跃跃欲试。

一场大难正在酝酿之中,可赵武灵王现在已经失去了理智。在朝拜结束后,赵武灵王带着赵章和赵何两兄弟,一起前往沙丘离宫(今河北邢台)三人各住一处。这就为内乱创造了条件。果然,安阳君相田不礼觉得时机已到,就建议赵章动手,杀掉赵何。于是赵章假传赵武灵王的旨意,说赵武灵王要召见赵何。相国肥义此时正在赵何身边,觉得不对劲,就代替赵何前去查看虚实,结果赵章一伙人杀掉了肥义。肥义一死,双方就彻底撕破脸子,开始混战。赵何一方,李兑和公子成早有准备,调动沙丘宫附近的赵军,攻入宫内,打败了赵章一方。

赵章一看事情已败,就跑到赵武灵王住的地方,寻求庇护。但是李兑和公子成指挥赵军团团包围沙丘宫,将赵章杀死。赵武灵王在赵国威望太高,没人敢杀他。但是李兑何公子成知道,以赵武灵王的威望和手段,如果放过赵武灵王,那自己的下场会很悲惨。所以为了避免被秋后算账,李兑和公子成下令,除了赵武灵王之外,沙丘宫里的人只要赶紧出来,就全都无罪,于是宫人纷纷出逃,只剩下赵武灵王一个被困在宫里。就这样,沙丘宫被包围三个多月。赵武灵王在宫里掘地三尺找吃的,最终活活饿死。

结论:沙丘宫变是赵国两位王子互相争夺权力的场内斗,赵武灵正在继承人问题上的错误做法直接导致了这次斗争。赵武灵王虽然惨死,但是赵惠文王赵何稳固了王位。在赵惠文王在位期间,赵国国势依然强势,成为山东六国中的最强者。

中国古代史(先秦)(二十五:沙丘宫变、伊阙之战、齐灭宋)

公元前293年

伊阙之战:秦国向东扩张

公元前296年,秦国与齐国停战,又给楚国运输粮食,主动向楚国示好。前293年,秦国大将白起率秦军在伊阙(今河南洛阳龙门镇)逐个歼灭韩国、魏国、东周联军,擒杀魏国大将、联军主将公孙喜,共斩首敌军24万人,为秦国打开了东进中原的通道。

在战国中期,秦国与其他各诸侯国间时战时和。虽然敌我阵营变化不定,但是整体形式上呈现出秦、齐、楚三国对立,韩、魏等国则根据形势的变化不规律地依附于秦、齐、楚的局面。秦国有时和楚国联盟、与齐国交战,有时又和齐国交好,出兵楚国,一切都因时势变化而变化。

前298年,秦国受到齐国领导的齐、魏、韩联军的进攻,后来宋和中山两国也加入联军一同攻秦。三年后,函谷关(今河南西部)破,秦国被迫将原属于魏国和韩国的土地分别还给两国,联军这才退走。联军退走之后,秦国和齐国之间暂时停战。一方面是秦国预备集中兵力,继续向中原扩张,另一方面是齐国准备集中兵力攻取宋国。除了与齐国停战以外,秦国也主动缓和了与楚国之间的关系。前296年楚怀王在秦国被囚禁致死,秦国为了不节外生枝,主动援助楚国粮食五万石,和楚国修好。安定好与齐国、楚国之间的关系后,秦国自前294年起,大举向韩、魏进攻。

秦昭襄王先派兵攻打韩国,命秦大臣向寿夺取了武始(今河北武安市南),左庶长白起夺取了新城(今河南省伊川县西南)。前293年,在秦国大臣魏冉的建议下,秦王命白起接替向寿出任秦军主将,带兵到伊阙,与魏将公孙喜率领的韩、魏联军对峙。联军之中往往都存在着貌合神离的问题,这次一起抗秦的联军也是如此。韩军人数较少,因此希望魏军做主力,主动进攻;然而魏军却想着要仰仗韩军的精锐,让韩军打头阵。韩、魏双方都畏畏缩缩,希望对方主动进攻,不肯自己先战。白起利用了联军互相推诿、各自都想保存实力的想法,决定采取逐个击破的作战策略。白起先是派出少量秦军去和韩军对峙,摆出一副要全力先攻韩军的架势,牵制住韩军,迷惑魏军。魏将公孙喜看到以后,果然放松了警惕,准备坐山观虎斗。然而,此时白起已经集结了秦军的精锐主力绕道联军后方,趁魏军还在观战对魏军发起突袭。魏军被打得措手不及,在伊阙山狭窄的地方仓促应战。魏军毫无准备,队形很快就被打散,秦军以摧枯拉朽势头追杀魏军,生擒主将公孙喜。随后,白起率军从侧翼猛攻韩军,前后夹击,韩国军队未战先乱大败。白起率秦军攻陷了伊阙,夺取五座城池,从此韩、魏两国门户大开,秦国向东又扩大了势力。

结论:秦国趁韩、魏两国在伊阙之战惨败之机,继续向韩、魏两国发动进攻。白起率兵渡过黄河,夺取了安邑(今山西省运城)以东到乾河的大片土地,荡平了秦国向东扩张之路。

中国古代史(先秦)(二十五:沙丘宫变、伊阙之战、齐灭宋)

杀神白起成名之战,一战拔城5座,斩首24万!

公元前286年

齐灭宋之战:螳螂捕蝉

公元前286年,齐湣王举兵攻灭宋国,攻破宋国都城。宋康王出逃,死在魏国,宋国灭亡。

齐灭宋,分了三次:第一次是前288年,当时齐国准备与赵国结盟,一同对付秦国。齐国也就趁机联合赵、魏两国的军队一起攻打了宋国,燕昭王为了讨好齐国也派出了一支2万人的军队,共伐宋国,逼得宋国割让出淮北一带给齐国,事情才算告一段落。第二次是在前287年,当时齐国已经与赵、魏、韩、燕四国结成联盟,一同出军攻打秦国。但是齐国只派出了小部分军队攻秦,主力部队在后面偷偷攻打宋国。齐军占领了宋国的平陵(今山东省菏泽市东北)后就撤军了,燕、魏等国趁齐国伐宋时攻打齐国。第三次是在前286年,当时宋国正爆发内乱,民心离散,所以当齐国攻打宋国时,宋国人几乎连城都不守。宋康王戴偃派人向楚国求救,楚国坐山观虎斗,想让宋、齐两败俱伤,所以就没派援兵。于是宋军很快在齐国的攻击下灭亡。宋康王逃到魏国,后来死在了温邑(今河南温县西南)。

宋国快速被齐国灭亡,一是宋国内部原因造成的,二是当时的形势格局使然。宋康王当时是靠武力政变夺得君主之位的,为此他杀死了哥哥宋剔成君。宋康王上位后,穷兵黩武,把宋国打造成了“五千乘”的军事强国。东伐齐国,攻下五城;南败楚国,土地扩张三百多里;西败魏国,攻下二城;灭掉了滕国,占领了滕国的土地。四周的邻居,被宋国得罪个遍。宋康王统治晚期,残暴无道。《战国策》中说他沉溺于酒色,滥杀大臣,曾残忍地剖开驼背人的背,砍断早晨过河人的腿。宋国一时人心惶惶,诸侯称他为“桀宋”。宋康王的残暴导致宋国人的不满,所以当齐军来伐时,宋人几乎没怎么抵抗。

宋国被灭也是当时形势格局造成的,宋国的城市定陶是当时繁荣的大都市,所以宋国周围的国家都对定陶垂涎三尺。而宋国的位置夹在齐、楚两个大国之间,当时各个大国想要扩充自己的势力,所以宋国国力一旦衰退,势必会被大国瓜分。另外,也是最关键的,宋被齐所灭也是苏秦间齐的结果。当时燕、齐两国有仇,苏秦受燕昭王任命,到齐国做间谍。苏秦通过自己强大的外交能力,促成了赵、魏、韩、燕与齐结成五国联盟一同伐秦,然后又说服了齐湣王趁机攻宋,灭了宋国。

齐国独吞宋国土地的行为使齐国遭到各国的嫉恨,于是燕国与秦、赵、魏、韩组成五国同盟,一起攻打齐国,齐国几乎被灭国。燕国与齐国的仇,算是报了。宋国则成为了燕国复仇的牺牲品。

结论:齐灭宋后势力达到巅峰,之后齐国迅速成为各国嫉恨的众矢之的,燕国与秦、赵、魏、韩、楚组成联军伐齐,把齐国打到几乎灭国。

中国古代史(先秦)(二十五:沙丘宫变、伊阙之战、齐灭宋)

宋国称王,齐国称帝,齐灭宋而五国伐齐,宋王齐帝皆身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