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些人的成功为什么难以得到认可?乐毅攻占齐国70余城却备受争议

 老易说史 2022-04-07

战国时代,一直信奉“中原均势”的齐国,谁家变强他就挖谁家的墙角,恨不得中原大地上永远不要出现一个能够与自己抗衡的政权。

夜路走多了,终会碰到鬼!公元前284年,齐国遭到了报应,它被一个叫乐毅的人于呼吸之间打下70余城,曾经的东方霸主东方霸主齐国只剩下即墨、莒城两座孤城苦苦支撑。这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乐毅伐齐”

这件事情一眼看过去就充满诡异,齐国不是一直很强大吗,怎么这么不经打呢?乐毅是谁?他怎么这么厉害?乐毅是燕国的将领,燕国一直比齐国弱小,他们是怎么做到以弱胜强的呢?

如果不对这件事进行深入的逻辑分析,光看表面的现象和结果,很容易陷入某种历史误区,得不到历史的真正价值。把乐毅伐齐的来龙去脉认真梳理一遍,有可能我们会发现,很多事情不是想象之中的那么理所当然,乐毅伐齐的成功是多方因素共同促成的,乐毅在这件事情之中发挥的作用并不大。

时势造英雄,乐毅虽然率领五国联军顺利地干趴了齐国,但是这件事从本身的难度来说,就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并不足以体现乐毅的个人能力。换句话说,乐毅在这次历史大事件之中并不具备不可替代性。这也是乐毅的能力和地位会受到质疑的主要原因。

我们先来看看,乐毅伐齐的具体原因和过程吧!

要说到齐国和燕国之间的恩怨,主要还是要从三十年前说起,当时燕国的国君是燕王哙,他提拔的国相叫做子之,这对CP和所有的情人一样,前期是水乳交融的甜蜜期,后期是一地鸡毛的风险期。

燕王哙年纪越来越大,但是子之却正当壮年,又备受恩宠。老主权臣的政权结构随时都可能摇摇欲坠。

燕国当时这种不合理的政局状态,让隔壁家的齐国和一些别有用心的政客觉得有机可图。

苏秦的弟弟苏代为齐国出使燕国时,就使劲地在燕国扇阴风点鬼火,说自己对齐国的政治前途很是悲观,因为自己的主子齐王不太信任手下那帮干活的,齐国的内部很不团结。

聪明人说话总是喜欢借题发挥,苏代这话其实就是说给燕王听的,要么不爱,要么真爱,千万别对正走红的子之有什么猜忌之心。

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战国时代,像苏秦兄弟这样的政治说客,其实是很没节操的,到处拿钱办事,没有政治信仰,也没有是非底线,只要谁给他们利益,没有什么事是他们不能干的,也没有什么话是他们不可以说的。

但是,像苏代这种劝说之词的单体作用其实是有限的,因为遇到重大利益,当事人不可能光听他的一面之词,而是会去综合考量。但他这种说辞通常又会给当事人提供一种先入为主的印象,配合作用十分明显。

苏代这么不动声色地为子之打了一个埋伏之后,子之请的第二个托又闪亮登场了,他的名字叫做鹿毛寿。这个人其实不是一个好的托,行事过于暴露,但好在胆子足够大,什么话也敢说。

他找到燕王哙,直奔主题地对燕王哙说,燕国应该由子之来继承王位。他为什么敢说这种大逆不道的话呢?因为他吃准了燕王哙沽名钓誉的心理。

鹿毛寿先是滔滔不绝地给燕王哙讲了一通上古时期尧和许由的故事,忽悠燕王哙,只要把国家交给子之,这不是败家,而是向古人学习圣人之道。燕王哙若是这么做了,大家还不得狠狠地称赞他的高风亮节,把他当成像尧和许由一样的圣人看待?

再说,就算你把王位禅让给子之,他也不一定有那个胆子敢接这个王位,怕人家说他居心叵测。那样,你燕王哙不就相当于开了一支空头支票,赚到了一个千古美名?

燕王哙结合苏代和鹿毛寿的话,认真想了想,好像就是这么个道理。禅让给子之,说明我们燕国君臣是多么的和睦、团结,说明我这个老板是多么的开明、大度,子之他一个外来打工仔,还真敢不要脸地坐到燕国老板的位置上,给他啥他都敢要?自己死前还能空手套白狼赚上这么一个好名声,实在是太美妙了。

于是,犯了“老年痴呆症”的燕王哙还真就宣布子之为法定接班人了。他压根不知道,人性在利益面前是根本经不起考验了,子之不光没有拒绝,还接受得十分爽快。

但凡燕王哙有点正常的政治觉悟,此时他便会意识到自己给燕国的政治稳定挖了一个大坑,就会在有生之年尽力去扭转这个不利局面,但是,遗憾的是,燕王哙在圣人之路上已经走火入魔了。

后来,子之又串通一些政客继续去忽悠燕王哙,说你既然已经宣布子之为法定接班人了,但是依然重用太子一党,这就显得太没诚意了。演员也要有演员的自我修养嘛,就是演戏也应该演得逼真一点呀。

猪油蒙了心的燕王哙一听,觉得这事确实是自己做得太粗糙了,太不讲究了,怎么能让太子继续挡在前面呢?于是,找了各种理由让太子一党回家休息去了。

窃国者侯,燕国的权臣就这么轻松地骗取了燕国统治权。太鬼畜、太不可思议了,太搞笑、太不符合常理了,但是,它确实就这样发生了。

但是,子之也注定高兴不了很久,因为权力这玩意,别看它虚无缥缈的,但实际上特别严谨,非常讲究名分、威望和自信,你的权力不是你自己正大光明赚来的,而是骗来的、抢来的,一般都是长久不了、稳定不了的。因为你虽然坐在高位,但是难以服众,下面的人逮到机会就会作乱,你自己心里也没法做到安稳踏实。

果然,子之当权之后,整天活在担惊受怕、疑神疑鬼之中,觉得这日子越过越不是个滋味。人若长期处于某种极端的情绪之中,便会逐渐丧失理智的,三年之后,再也无法忍受的子之决定用高压政策来巩固自己的统治,怀疑一切,打倒一切。

风声鹤唳的燕国无可避免地陷入了乱局。本来你子之这个王位就不太合理,你还搞得这么强硬,不是主动站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对立面去了吗?

燕国太子憋屈了好多年,终于等到了报复的机会和复盘的希望。太子平联合了将军市被,密谋发动政变,夺回本该属于自己的统治权。

但是,政变这玩意谋划得再周到,手里没有足够的实力,心里也是没有底气的。太子平派人到齐国去拉赞助,以此来增加自己的安全保障性。

万事俱备之后,太子党率先开火,但是由于实力相差悬殊,第一次夺权行动以失败告终。

政变这事是开弓没有回头箭的,要么成功,要么成仁。所以,第二年,太子平在稳住阵营之后,又卷土重来了。这一次比第一次的准备工作做得更充分,群众发动也更广泛,所以形势大好,成功在望。

但是,权力游戏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眼见太子平复辟在望,关键时刻,他的主要支持者市被却突然反水了,苦命的太子平再一次功败垂成。

此后的燕国陷入了无休无止的内战,政权争夺战变成了分庭抗礼的拉锯战了。

那么,前面被太子平寄予厚望的齐国在干什么呢?他们为什么不出兵帮助太子平呢?他们其实一直在思考如何将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事情,至于承诺和交情,那都是虚无缥缈的说辞。

齐国看到燕国内乱不止的局面后,在客座顾问孟子的劝说下,想要浑水摸鱼。趁你病要你命,燕国现在乱成一锅粥,正是侵占他们的好时机,这叫天予不取,反受其乱。

齐宣王觉得确实是这么个道理,平时要拿下燕国那得多难呀,这么好的机会确实不容错过。于是,命令大将章子率领五都之兵,加上北方边防守军,攻打燕国。

齐国当时是五都制,五都之兵基本上就相当于全国的兵力了。齐国之所以对燕国下这么大的血本,自然是想快刀斩乱麻,凭借绝对实力的碾压,确保吞并燕国万无一失。

燕国内忧外患,情势十分危险。关键是,单纯的燕国人民还以为齐国大军是来拯救他们的,是来扬善惩恶的,一路上对齐军是热烈欢迎、积极犒劳,把齐军美得不要不要的。

齐军一路高歌猛进,不费吹灰之力就把燕国的势力一锅端了。接下来齐国需要考虑的事情就是,是一鼓作气地顺势彻底占领燕国,还是在燕国扶持一个代言人上位。

孟子当时给出的建议是,先试试水,看看燕国的百姓抵抗意志强烈不强烈,如果他们只是强烈谴责却并没有直接采取将革命进行到底的抵抗,那就顺势将燕国这块肥肉笑纳了,有吃白不吃,吃了也白吃;若是燕国全民皆兵,誓死要捍卫他们的国家主权,那这事就还需要从长计议,先做个顺水人情,扶持代言人上位,再步步蚕食。

但齐宣王却认为,既然都脱了裤子了,哪有重新穿上的道理?都已经占领了燕国的大好河山,哪还有还给燕国人的道理?必须要趁热打铁,让燕国彻底改弦易辙,投入到齐国温暖的怀抱里来。

结果,齐国这种猴急猴急的吃相果然引发了蝴蝶效应。首先,燕国人民开始自发地爆发了保家卫国的全民运动;其次,国际舆论纷纷针对齐国鸠占鹊巢的行为发表谴责言论,甚至提出武力威胁。

其中,态度最坚决的不是别人,正是赵国的赵武灵王。想当年,你们齐国老是借助维护国际和平的幌子,搞什么中原均势,干涉这家、干涉那家,现在你睡在燕国不走了,是几个意思?当我们中原政权不存在了是吧?

于是,赵武灵王一边强烈谴责老对头齐国,一面派大将乐池到韩国把作为人质的燕国王子公子职拥立为新一代燕王。就是要让齐国明白,人家燕国是“有夫之妇”了,别臭不要脸地赖在人家家里不走了。

可是,正在兴头上的齐国会有那么自觉吗?想都别想!心里骂道,赵武灵王你个老匹夫,你以为自己正义感满满?其实还不是想阻止我们得到好处,顺便给走投无路的燕国做个顺水人情?

赵国确实是这么想的,燕国这么一块白白嫩嫩的肥肉,怎么能让你齐国肚子给玷污了呢?我就是要让你齐国吃不成,多了一个燕国,对我们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关键是,韩国的想法和赵国也是一样的,唇亡齿寒的道理谁都懂。

这样一来,齐国对燕国的侵略战争就变成了赵、韩、燕三家共同抗齐了。赵武灵王派乐池奉公子职的名义率领赵军进入燕国,赵国这支志愿军和以前的齐军一样,受到了广大燕国人民的夹道欢迎。

齐宣王眼见大战一触即发,便想着先下手为强,积极寻找和赵国决战的机会,毕竟能在燕国境内解决问题是最好的选择。

赵武灵王多聪明的一个人,在没有绝对把握之前,岂会和你搞什么大决战?他想了想,这个公子职不是秦惠王的外孙吗?秦国总不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外孙被人欺负吧,总不能任由齐国坐大吧?于是便指点公子职向秦惠王求救。

秦国果然不会袖手旁观,毫不犹豫地就派兵支援燕国。

赵武灵王还认为,当年齐国多次使用的“围魏救赵”招术很好用,他们也可以模仿一下,便与秦国约定,兵分两路攻齐救燕。

齐国国内空虚,不敢不回防,燕国因此顺利复国,公子职正式登上王位。

公子职经历了这一路坎坷,深知自己若是再不争气,燕国就要彻底沉沦了。所以,他上位之后,励精图治、勤勉有加,最终活成了燕国中兴之主燕昭王。

燕昭王坐稳王位之后,首先想到的就是招揽人才,不光是21世纪,任何世纪都是人才最重要。

可是,人才并不好找,因为人与人之间的相互识别、相互信任都是有成本的。不是你说我需要人才,人才便会主动跑过来的,你也不是人见人爱的人民币。

后来,有人给十分困惑的燕昭王提了个建议,俗话说,姜还是老的辣,你为什么不去问问老臣郭隗,看看他有没有什么办法帮你招揽到人才?

燕昭王觉得多问一个人也就多一个机会,于是就问郭隗有什么好的意见没有?郭槐表示,这还不好办?您听过“千金买马骨”的故事吗?你把我当成马骨供起来,还愁没有千里马来投奔吗?

燕昭王立即心领神会拜了郭槐为师,高官厚禄供起来,这样就形成了商鞅徙木立信的效果了。感觉自己有两把刷子的人纷纷到燕国来求职了,本在魏国的乐毅也跑过来了。

通过几轮考核考评,燕昭王觉得乐毅确实有点与众不同,便拜他为亚卿(国相副手),请他整顿国政,训练兵马。其实燕昭王也不想想,乐毅是从哪里来的,魏国是当时的大国,各种优势很明显,乐毅在那里呆了这么多年,耳濡目染之下,只要不是天资太平庸的人,基本上都能说得头头是道。

自强永远是最好的复仇方式。燕国在燕昭王知耻而后勇的领导下,一步一个台阶,终于慢慢从支离破碎的状态下恢复了元气。

燕昭王十二年,燕国在秦国的帮助下,率军攻袭东胡,打败东胡各族并将他们向北驱逐,开拓大片北方领土,并修筑了起于河北北部、止于辽东东部的燕长城以守护北方,并建立了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以治理这一地区,领土变成了仅次于秦、楚的当世第三。

燕国国力、军力蒸蒸日上,燕昭王并没有忘记齐国的亡国之恨,一直在等待机会把所有的屈辱奉还给齐国。只是齐国一直很强大,燕昭王不敢轻举妄动而已。

老天眼见燕昭王卧薪尝胆这么多年,也不忍心再辜负他了,齐国在随后几年妄人辈出,终于让燕国看到了复仇的希望。

话说当时在号称五千乘的小强国宋国发生了一件“麻雀窝里产老鹰”的趣事,这本来无非就是老鹰把蛋下在了麻雀窝里,由麻雀们做了一个免费“代育”工程而已。但是,当时的宋国国主宋康王却不这么认为,他觉得这是上天在预示他,宋国要麻雀变老鹰了。

人一当漂浮到了半空中,再看地面上的人,便会觉得那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人物了。宋康王飘了,宋国也跟着飘了。在位四十三年的宋康王毅然决然地率领小强国宋国走上了称霸天下之路,他们先是灭了小国滕国,顺道又打了薛国。

开局太顺,宋康王觉得结局一定是无敌,于是又突然向东方第一强国齐国发起了进攻,并出其不意地夺了齐国五座城池。还没等齐国反应过来,他们调转枪口向南方巨无霸楚国开火,又顺利拿下楚国三百里。随即,他们又向西跟魏国宣战,并击败了魏国军队。

这一连串的兴奋剂吃下去之后,宋康王恨不得仰天长啸还有谁不服?咱们大宋果然是所向披靡、天下无敌。

“打遍天下无敌手”的宋康王开始自嗨了,无敌是多么的寂寞,他开始拿着弓箭射苍天,举着鞭子抽大地,他要证明自己是可以跟天地扳手腕的;他还摧毁了自己国家的社稷(祭祀天地祖宗的祭坛),表示像他这样的盖世英才,绝不是那些平庸的祖宗生得出来的。一连串作死的套餐搞完之后,宋康王开始夜夜笙歌,有事没事把臣民召集起来对着他高呼万岁。

天狂必有雨,人狂必有灾,亘古未变的社会生存逻辑已经预示了宋康王和宋国的最终结局。

宋国这一连串疯狂而又滑稽的表演背后,谁最兴奋呢?正是一直看热闹不嫌事大的齐国,齐国对富庶的宋国早已垂涎三尺,只是苦于没有机会占为己有,现在宋国主动挑事,不正是给自己下手的机会吗?

于是,齐国主动联合楚、魏这两家被宋国挑拨得怒火冲天的大国,一起兴兵攻打宋国。宋国本就国力有限,哪里经得起三大强国联合围剿,自然是毫无悬念地被灭国了。

灭了宋国的齐国觉得自己心想事成地把宋国灭了,是不是老天在暗示自己,齐国才是天选之子,是称霸天下的人呢?于是,齐国的齐湣王也开始疯狂地与全世界为敌起来。

齐湣王先是下令攻打楚国,然后连续攻打韩、赵、魏,将目标锁定周天子所在的洛阳,扬言要让周天子滚蛋,自己才是最有资格当天下共主的人。

齐湣王这么瞎胡闹,齐国自然也会有人觉得大事不妙,拼命劝谏的。大臣狐咺、陈举皆因劝阻齐湣王被杀,高压之下,齐国朝堂噤若寒蝉。

等了好久终于等到今天,一看齐国这么作,燕国的燕昭王觉得一雪前耻的机会终于来了。他找来一干心腹大臣,讨论攻齐大计。

乐毅建议燕昭王,小心使得万年船,不如由自己担任首席外交官,去国际上多拉点赞助。燕昭王深以为然,于是便答应了。

按照齐国当时满世界挑刺的做派,燕国拉赞助简直就是水到渠成的事,大家都正准备好好教训一下齐国呢,燕国突然加入进来,正是他们求之不得的事情。

于是,燕、赵、韩、魏、秦五国组成盟军,由乐毅担任了名义上的总司令,浩浩荡荡地向齐国进军了。

齐湣王得知消息后,不光不觉得恐惧,反而觉得很兴奋,一起上多好呀,省得我一家一家地去找了,一次性解决你们。于是,集中全国兵力,斗志昂扬地迎战了。

齐军的主帅是灭宋名将触子,他率齐军与五国联军对峙于济水边,本想借着济水之险与联军对峙。稍有军事常识的人,都知道这是齐国当时最好的选择了。

但是,触子这种部署却让齐湣王很不满意,老子等着一统天下,你却在那里给老子磨洋工?赶快决战,不决战就杀你全家。

触子也是一个狠人,老子拼死拼活在前线保家卫国,你个糟老头动不动就要杀我全家,既然你不仁就休怪我不义了。于是,佯装主动进攻联军,但是冲锋一半的时候,又下令鸣金收兵,等于让前面的部队去送死,把齐军弄得溃不成军之后,自己趁乱逃跑了。

此时此刻,齐湣王仍然没有清醒过来,下令触子的副将达子聚敛残兵继续阻击五国联军。

达子临危受命,为了激励战士,鼓舞士气,派人向齐湣王请求赏金。齐湣王对着达子就是一顿臭骂,活还没开始干,就要奖金,有你这样的员工吗?老子迟早弄死你。

达子一看,这齐湣王压根就是一个既要马跑又舍不得给马吃草的人,不值得效劳,也无心恋战。齐军主力很快就被消灭了。

乐毅估摸一下,这剩下的事情好办了,齐军主力被灭,已不足为惧了。于是便解散了联军,先是重赏路远的韩、秦两国,令其撤军。再请魏国去攻打齐占据的宋地,请赵国攻打原来齐占领的中山国的东边河间之地。

然后,乐毅亲率燕军长驱直入,深入齐国境内,如入无人之地,一路顺风顺水地打到了齐国首都临淄,齐湣王仓促逃跑到了齐国的南都莒城。

临淄被攻破之后,乐毅将齐国王室多年的财宝、祭品以及三十年前齐国从燕国抢来的那些宝物统统的打包运回了燕国。燕昭王欣喜若狂,亲自到济水以西劳军,大赏三军,封乐毅为昌国君,命他继续扫平齐国。

随后,乐毅兵分五路,乘胜追击,六个月内,齐国的七十余座城池被燕国攻下并被改造成了燕的郡县,只剩下东都即墨和南都莒城两座城池还在齐国人手里。

上述便是乐毅伐齐的全过程,打下了齐国70余座城市,也是乐毅一生唯一拿得出手的战绩了,很多人因此把乐毅推上了名将之列。但是,乐毅究竟算不算得上是一个名将呢?窃以为,还有待商榷。

表面上看,乐毅下齐70余城,功劳很大。但只要我仔细分析一下,便会发现很多不同寻常的事情!

齐国被攻破真的就与乐毅有很大关系吗?其实并没有!齐国其实是自己作死的,换成任何一个人来主导伐齐,只要不是乱搞,基本上都不会失败!风口之下,猪都能起飞。伐齐就是一个风口。

在以结果为导向的评价体系中,乐毅被当作名将其实是无可非议的!但是从成功的逻辑来讲,乐毅的成功还有许多需要推敲的地方。

燕昭王的隐忍待发,齐湣王的自我作死,单挑变群殴,这些其实都是乐毅成功背后的助力!

我们尊重所有的成功,但更尊重成功背后的逻辑,是顺水推舟还是逆流而上,大家冷暖自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