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古代史(秦汉)(二十九:度田事件、平定越南、白马驮经)

 梦想童年594 2022-03-22

公元39年

度田事件:皇上办事也难啊!

公元39年,刘秀下令度田,清查天下土地和户口,方便政府的管理和税收。

此时东汉政权刚刚完成大一统不久,刘秀作为一个雄主,采取了很多措施来改变西汉末年以来的混乱局面。比如他“退功臣而进文吏’,采取措施抑制开国武将和外戚的势力;宣布“天地之性人为贵”,禁止虐待奴婢,还释放了大批的奴婢和囚犯,以便发展生产。他还加强中央集权,精简政府机构,一副励精图治的样子。

可是刘秀发现一个大问题,那就是土地和户口资料非常混乱。从西汉中后期开始,天下土地兼并越来越严重,很多人口依附大地主,不在中央政府的掌握之下。经过王莽时期的大混乱,很多土地多次易手。到了光武帝时期,土地究竟在谁手里、谁家里有多少人这种问题,已经搞不清了。但是不搞清这些问题,就不知道怎么收税、怎么安排徭役。所以刘秀非常着急,下令要搞清楚天下的土地户口情况,这就叫“度田”。

度田令一下,各地的地方官们有点挠头。尤其是河南郡、南阳郡这两个地方的官员。因为刘秀的亲戚的功臣大部分是这两个地方的,他们在起家的过程中兼并了大量土地,难道要查这些皇亲国戚的家庭情况?地方官根本不敢查。而在其他地方,地方官往往和当地的豪强地主勾结,出现很多度田不实的情况。

刘秀很快发现了这些问题。刘秀推进度田的决心很大,一看地方官都在乱搞,决定要给他们一点颜色表示自己的坚定态度。于是他首先拿河南郡等地的地方官开刀。比如河南尹张伋以及十多名刺史、太守一级的大官,全被抓起来杀掉。刘秀用这种处置表示即使皇亲国戚也要查!各地的豪强地主这才得知刘秀打算玩真的了。

这时天下刚从大乱中平定,无论地主还是平民,都有作战经验,所以豪强地主带头煽动平民百姓造反了。尤其是东部人口稠密土地狭窄的地方,民变最为严重。

刘秀对付这种事还是有一手的,毕竟他就是靠这个起家。还是软硬兼施的套路,一方面让各地官员放手镇压,另一方面分化瓦解造反的百姓,宣布只要五个人一起杀掉一个同伙投降,就既往不咎,放你们回家种地去。于是民变很快平息了。刘秀把那些不听话的豪强地主迁徙到外地去,削弱他们的势力,让他们老老实实做顺民。接下来刘秀派出谒者到各地,纠正错误的度田行为。这样做一方面安定民心,另一方面也便于继续推行度田,获得准确的土地和人口资料。经过这一系列操作,刘秀打击了豪强地主,又迫使地方官员按规矩进行度田,总算把这事办成了。

结论:刘秀的度田政策限制了豪强兼并土地,增加了中央的财富税收。

中国古代史(秦汉)(二十九:度田事件、平定越南、白马驮经)

可以说,"度田事件"已经演变成危害东汉政治稳定的事件。

公元42年

马援平定二征之乱:交趾的汉化

公元42年,汉光武帝派将领马援等人平定交趾(包括今越南北部红河三角洲流域)的征侧、征贰姐妹的叛乱。

这次叛乱的起因是汉光武帝改变交趾不交赋税只交贡物的制度,派官吏到当地征收赋税,当地的越人部落首领对此不满。交趾郡的征氏姐妹不满交趾太守苏定征收赋税过重,愤而起兵,征侧被推举为“征王”。

此外,苏定在交趾推行东汉的法律,引起当地越人贵族的不满,其中就包括征侧的丈夫诗索。诗索做了犯法的事,苏定处死了他,这加快了征侧反抗的进程。征侧起兵后,九真、日南、合浦(位于今越南北部、广西南部)等地纷纷响应,叛军席卷了六十五座城池。因为东汉只派了郡守到当地进行管理,县还是由当地的越人贵族统治,郡守无力控制局面。苏定和其他郡的太守只能自守,不能平定叛乱。

汉光武帝得知叛乱消息后,下诏让长沙、合浦等地制作车船,修筑道路和桥梁,储存粮食。准备工作就绪后,光武帝派马援率领两万士兵和两千艘车船,水陆并进,前去征讨征氏姐妹。汉军行进到浪泊(今越南仙山)时,遭遇叛军并与之交战。汉军大胜,杀死敌军一千多人,叛军一万多人投降。

征氏姐妹率残部逃离了战场,马援率军追到锦溪(今越南永福省安乐县)与征氏姐妹交战,杀死了征侧、征贰,将她们的首级传到了都城洛阳。马援率军继续清剿征侧余党都羊等人,斩杀和俘虏叛军五千余人,三百余名叛军俘虏后被流放到了零陵(今广西与湖南部分地区)。

平定叛乱后,马援参照汉朝的法律,对越律进行了调整,奏请朝廷修正了越律与汉律相互矛盾的地方十几条,向当地的民众颁布执行,交趾等地都遵循马援修订的律法。马援还取消了越人贵族统治各县的世袭权,命令越人在衣食住行、婚丧礼仪等方面按照汉朝的风俗习惯行事。此外,马援还让汉军帮助所经过的郡县修筑城郭、兴修水利。军队中的部分将领和大部分士兵留在交趾、九真、日南三郡,再分散安插在雒越(百越中的一支,主要分布于交趾)人民中,后世称之为“马留人”。形势稳定后,马援率军回朝,被光武帝封为新息侯。

结论:二征之乱的爆发,是东汉建立后重建对交趾地区的统治,引起的当地贵族的反抗。马援平定二征之乱后,越南地区进一步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都受到中原政权的管辖。

中国古代史(秦汉)(二十九:度田事件、平定越南、白马驮经)

东汉伏波将军马援南征交趾平定岭南之乱后世以之于神明敬之

公元64年

白马驮经:佛教与中国结缘的开始

公元64年的一天夜里,汉明帝刘庄夜间得梦。他梦见一个身材魁梧、脚踏白云、头放绿光的金人在空中飞行,最后落到自己的殿庭之前,汉明帝正要上前施礼,却见金人腾空西去。第二天一早,明帝就召集群臣解梦。博士傅毅回答说:“周昭王时,西方有佛出世,其身高一丈六尺,遍体金色,光芒四射,陛下梦中所见的金人,或许就是佛吧!”博士王遵接着说道:“按《周书异记》这本书里的记载,佛出世时,天地间呈现了许多祥瑞,周太史苏由曾预言,佛的声教将在一千年后来到中国。臣以年代推算,苏由预言的正是现在。陛下梦见的,想必是佛无疑。”汉明帝顿生赴西方求佛之心,于是诏令蔡惜、秦景、王遵等18人组成使团,远涉千里前往西域求取佛法,史称永平求法。

自公元前3世纪阿育王时代开始,印度佛教就开始了向周边国家的传播,到明帝时期,佛教已经在西域地区广泛流行。东汉使团到达西域大月民国(今阿富汗境至中亚一带)后,遍寻佛迹,广觅高僧,抄得佛经四十二章,并遇见了高僧迦摄摩腾、竺法兰。摄摩腾、竺法兰精通汉语,于是蔡惜等人便邀请两位高僧来汉地传播佛教。二人接受邀请,67年,二位印度高僧和东汉使团一起,用白马驮着佛经佛像同返国都洛阳。汉明帝见佛经佛像十分高兴,对二位高僧极为礼重,亲自予以接待,并安排他们在当时负责外交事务的官署鸿胪寺暂住。

次年汉明帝敕令在洛阳西雍门外三里御道北兴建僧院。应西域高僧的请求,按照天竺式样建造庙宇,把佛经和驮经的白马都供奉在里面,取名白马寺。白马不仅代表了东汉使团白马驮经迎佛教入华,同时“白马”亦是佛教话语中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传说释迦牟尼出家时,所乘坐骑就是一匹白马,一千余年后,大唐高僧玄奘西去取经,所骑的也是一匹白马。

白马寺于是成为了中国第一座佛教寺院,“寺”字即源于“鸿胪寺”的“寺”字,后来“寺”字便成了中国寺院的一种泛称。摄摩腾和竺法兰在此译出了汉文《四十二章经》,为现存中国第一部汉译佛典。《四十二章经》译出后,收藏在当对的国家最高图书馆“兰台石室”的第十四间,受到了汉明帝刘庄的虔敬与珍视。

在摄摩腾和竺法兰之后,又有多位西方高僧来到白马寺译经,逐渐完善了佛教经、律、论三藏体系在中士的传播。在68年以后的一百五十多年时间里,有一百九十二部,合计三百九十五卷佛经在这里译出。白马寺成为当之无愧的中国第一译经道场。可以说,佛教中中国扎根传播最初的二百多年,整个过程都与白马寺息息相关。

在白马驮经之前,黄老之学和各种神仙方术是人们主要的信仰,白马驮经后,佛教渐渐走入了中国人的生活,并且逐渐壮大发展成诸多派系。由于佛教是外来宗教,白马驮经奠定了中国对佛教外来经书的翻译传统,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佛经的译者紧密联系在一起。自白马驮经以后,来华的僧人都十分重视译经事业,涌现出了如鸠摩罗什、真谛等著名外来译经家,同时如法显、玄奘等高僧也延续了佛教向西域的取经求法之路,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故事和传说。

结论:白马驮经是中国佛教史的标志性事件之一,自白马驮经之后,佛教正式传入中国,从此开启了佛教中国化和世俗化的漫漫长路。

中国古代史(秦汉)(二十九:度田事件、平定越南、白马驮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