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56年 李亨灵武称帝:唐朝的转折点 公元756年七月十二日,李亨在灵武(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境内)称帝,是为唐肃宗。 唐朝的皇帝,为什么会在长安之外的灵武即位?事情还要从马嵬驿兵变说起。马嵬驿兵变之后,玄宗大受打击,再也无心战事,准备带着太子李亨和一众王公大臣一起往蜀中进发。玄宗一行人没走多远,却被百姓们留下。当地的百姓说,皇宫是陛下的家,陵寝是陛下的归宿,陛下如今要抛弃这一切去哪里呢?玄宗不知如何作答,只好命令太子李亨留下来安抚躁动的百姓,自己先行上路。等太子做好百姓的工作,再跟大队伍汇合。可是玄宗没有想到,他与太子李亨从此就这么分道扬镳,属于他的辉煌时代也就此落幕。 百姓看玄宗拍马走人了,便围在太子周围,说皇上如果不愿意留下,我们愿意追随殿下,讨伐叛贼,收复长安。如果连你也走了,谁来光复中华,又有谁能为我们做主呢?请愿的百姓越来越多,不一会儿几千人聚拢过来。李亨仍不肯留下。这时候太子李亨的三儿子、建宁王李倓和宦官李辅国极力劝阻,他们认为,如果李亨随玄宗入蜀,万一叛军断绝栈道,那就等于将中原大地拱手相送。到那时候,再想有所作为,恐怕就晚了。不如现在收回西北戍边的军队,合兵向东讨伐安禄山叛贼,然后收复东西两京,平定四海,然后再打扫宫殿,迎接玄宗归来。这远比随侍玄宗避难蜀中,更为孝顺。 这时候,李亨的庶长子、广平王李俶也劝阻父亲,父老乡亲们更是拦住了李亨的马,不让他离开。无奈之下,李亨只好派李俶前去报告玄宗。玄宗得知后叹道,这是天意啊。然后从军队中分拨出两千人留给了李亨,并对这些留下的将士说,太子仁孝,一定能够继承大唐帝业,希望你们好好辅佐他。说罢,一路西行入蜀。 这一幕,便是历史上著名的“父老遮留”,百姓们叩请逃难路上的太子李亨,留下来光复大唐江山。可以说,没有马嵬驿的这一幕,也不会有后来李亨“顺应民意、顺应天命”在灵武即位的事情。 后来更有不少学者认为,“父老遮留”可能是李亨自导自演的一出戏,目的就是为了脱离玄宗,以便寻找机会自立门户。而且不仅如此,马嵬驿兵变也极有可能是李亨参与策划的。因为从马嵬驿之变到父老遮留在到灵武即位,是一系列过于清晰的、具有紧密因果联系的事件,其动因都是李亨要从玄宗手中夺取天子大权。 无论如何,李亨成功留了下来,担负起指挥与安禄山作战的任务。 可是被百姓留下的李亨,又该往哪里去呢?众人正在迷茫之际,建宁王李倓首先站出来,建议向地处西北的朔方节度使借兵,并给出了充分的理由:其一,李亨以前曾经担任过朔方节度使,积累了一些人脉;其二,朔方离李亨现在所处的位置并不远,容易借兵;其三,朔方军兵马完好无损,河西行军司马裴冕出身望族,对皇上忠心不二;其四,安史叛军正忙着进攻唐朝的主要城市和繁华地区,朔方这里相对偏远,敌人还顾不上。 李倓此时如此迅速地应变,很难不让人怀疑这件事根本就是事先准备好的。实际上,也的确如此。很早之前李倓与宦官李辅国就商量好了去处,此番问答,目的也不过是为了说服众人而已。众将士觉得可行,于是李亨便率领着大军朝朔方行进。 李亨这样一路走,一边收留从潼关撤回来的残军败将,还要躲避安史叛军的追杀,日夜兼程,终于在七月初九抵达灵武。众人抵达灵武之后,认为灵武兵强马壮,向北可以召集各郡军队,向西可以征发河西、陇右的精锐骑兵。只要李亨能够登基称帝,就能够以天子的名义号令群雄,然后挥师南下,平定中原。于是裴冕等人纷纷劝说,一连上奏五次,李亨终于“勉强”同意在灵武即位,史称唐肃宗。李亨登基后,便奉李隆基为太上皇,改年号为“至德”,并大赦天下。 结论:唐肃宗是一位乱世天子,他继承了天宝盛世的成果,在致力于平叛安史之乱的同时,尝试解决天宝以来政治、经济体制运作中的各种弊端,并为身后中唐的中兴打下了基础。 ![]() ![]() ![]() 公元756年 马嵬驿兵变:一个女人换一个帝国 公元756年七月十五日,唐玄宗逃至马嵬驿(今陕西兴平市西北)。随行将士哗变,处死宰相杨国忠,强迫杨玉环自尽,史称“马嵬驿兵变”。 当时,安禄山率领的大军一路南下,直奔长安而来。唐玄宗不得不带领部分官员、后宫及禁军离开长安,另谋发展。当年六月十三日,唐玄宗一行在几千禁军的保卫之下,从西门出逃。凌晨出发,上午到了咸阳县望贤宫。 此前,玄宗已安排了宦官去打前站,通知沿途各个州县长官接驾。可是到了望贤宫一看,一个接驾的人都没有。原来,咸阳县令一听说皇帝都跑了,他也跑了。这顿饭到中午也没吃上,几千禁军和一堆王子公主们都饿坏了。 这时候,宰相杨国忠没有办法,亲自跑到县城市场上去给玄宗买了几个胡饼。周围百姓看到皇帝落难,纷纷围过来,玄宗这时候放下架子,问他们,你们家里有饭吗?老百姓拿出自己的粮食接济皇帝。当时玄宗一行走得匆忙,也没拿碗筷,这些皇亲国戚们只好用手抓着吃饭。 这还是在咸阳内。等玄宗一行出了咸阳,情况就更加的糟糕。到了兴平县的马嵬驿,禁军的情绪状态开始出现异样。这些禁军都是长安城内达官显贵的子弟,从小锦衣玉食长大。如今跟着玄宗,挨饿受冻,自然有怨言。加上现在国破家亡,前途渺茫,能不能安全到达四川都是个未知数,禁军的不满越来越严重。禁军首领陈玄礼首先感到了危险。他知道如果将士们的这种愤怒情绪继续积累,很容易会引起哗变,到时候所有人都会陷入危险。陈玄礼第一个想法就是杀了杨国忠,以平怨气。 当时,杨国忠叛乱已经是人所共知,天下人说起杨国忠都恨得咬牙切齿。既然如此,何不就让将士们把他杀掉泄愤呢?这样既能宣泄不满,也能为国除害,两全其美。不过陈玄礼也知道,杨国忠贵为宰相,自己只是一个将军,要杀杨国忠,自己的级别还不够,还需要一个位高权重的人的支持。唐玄宗肯定不会帮忙,那就只有找太子李亨了。 此种情势之下,太子同意了。太子李亨与杨国忠早有矛盾,从宰相李林甫时期,两人就近乎决裂。但李亨也是一个圆滑的人,他并没有直接表示支持。据《资治通鉴》记载,“太子未决”。太子决定不下来,但是不反对。不反对,就是默认。 有了太子的这个态度,陈玄礼心里就有底了。他把一帮禁军将领召集到一起,说到,现在天下分崩离析,陛下颠沛流离,我们吃苦受累,都是杨国忠害的。如果不杀他,难以平四海之怨愤。一众将领心中早有一股无名火,被陈玄礼这么一煽动,立刻就把怨恨都发泄到杨国忠身上。士兵蜂拥而上,将杨国忠斩成几段,还分食了他的肉。杀了宰相杨国忠之后,这群禁军也没有离开,反而围在玄宗帐外,口口声声要杀杨贵妃。 唐玄宗下不去手,觉得贵妃常年生活在深宫,杨国忠的错,关她什么事呢?把事情看得最清楚的,倒是高力士。他跟唐玄宗说得明白,贵妃无罪,但如果她不死,在驿站门外气焰凶愤的哗变将士,就绝对不会善罢甘休。唐玄宗迫于情势,不得不命令高力士将杨贵妃缢死于佛堂前的梨树之下。贵妃死后,兵变得以平息,玄宗因为此事和太子李亨产生嫌隙,父子两人分道扬镳,一个奔着巴蜀避难,一个往灵武对战安史大军。 结论:在马嵬之变中,杨贵妃的死并没有终止盛唐的瓦解,玄宗与被认为是兵变主谋的太子李亨分道扬镳,中唐开启。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