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家乡美味,麻糖里面有糖吗?河南民间为啥用“麻糖篮儿”代指出嫁的闺女?

 建安视觉 2022-03-22

  

刚吃过早饭,零零星星的村民就聚集在河南省安阳县白壁镇晋小屯村的十字街口,街边传来了“谁要——麻糖,炸麻糖嘞!”吆喝声洪亮、清脆,浑厚、悠长。来二斤麻糖不昨!一位年轻的妇女问麻糖摊的邢师傅。生意来了,邢师傅两口子笑容可掬地忙碌起来。

  



农历壬寅年二月十三日,这天是安阳县白壁镇晋小屯村的庙会,天还没有完全透亮,邢师傅两口子就开着小货车从瓦店乡的梅福村赶到了晋小屯,搭帐篷、支油锅,架喇叭、抬面缸,两口子忙碌不停。

  



炸麻糖摊儿,半锅油、一口锅、夫妻两人,属于典型的家庭手工作坊。一个人和面、切面、下面,另一个人围着油锅用长筷子翻转麻糖,还要兼职打包、算账、收费,一站就得半天,这是个辛苦活,属于养家糊口的小本生意。

  



农村人做生意没啥秘诀,哪里人多就往哪里去,只要舍得出力气,一般都能挣到养生糊口的钱。生意人对十里八乡的庙会、集会记得非常清楚,逢集必赶、有会必到。邢师傅介绍,一斤面粉能炸出一斤五、六两的麻糖,赶一天集刚好用完两袋五十斤的面粉,一斤麻糖卖6元钱,一个集能挣到千把块钱的毛利润。

  



麻糖,和油条类似,不过麻糖里面一点儿糖也没有。与炸油条一样,炸麻糖一般是用小麦面粉发酵后做的,比油条擀得更宽、更厚一些,四四方方一块面团,中间用菜刀划几下,然后下到油锅里炸到外焦里嫩。

  



麻糖,这是河南人的独特叫法。麻糖还有另外一种炸法,在和面时加入少许芝麻粒,面皮比麻糖擀得更薄一些,在四四方方的面团中间用菜刀划几下,然后下到油锅里炸到焦黄,河南人称作焦叶,名字起得形象、贴切。油炸的麻糖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前的河南农村地区还是稀罕物儿,买二斤油炸麻糖用纸绳或柳树枝串起来,就是走亲访友的上佳礼品。

  



在河南的农村地区,麻糖还有另一种特别的称呼。“麻糖”加“篮子”组合成“麻糖篮儿”, “麻糖篮儿”这一词语就变成了特指回娘家的妇女。河南民间常以“麻糖篮儿”代指出嫁的闺女,这与河南民间传统民俗“回娘家”有关。河南民间称农历六月初一为“小年下”,也称“麦罢”、“闺女回娘家节”,此时夏收夏种已基本结束,农事稍闲,老百姓便于此日用新打出来的面粉蒸馍或用油炸麻糖,以改善生活为庆。

  



六月初一当天,出嫁后的闺女尤其是结婚未满三年的闺女要偕女婿回娘家探望父母。探望时要以新麦面所做的蒸馍、糖包、油炸麻糖等作为礼品,将这些油炸食品一层层叠放在柳编或竹编的篮子内,上面再盖一条粗布毛巾。出嫁的闺女挎着麻糖篮子回娘家,还没走到娘家的门前,村里有好事的人就喊,某某家的“麻糖篮儿”来啦!

  



据民俗学者考证,麻糖这一油炸面食,定型于900多年前的北宋时期,但与2000多年前张骞从西域带回中原的胡麻有主要关系。胡麻油,即芝麻油,因从西域引进,所以常称为胡麻。宋代是植物油发展繁荣时期,胡麻是喜温作物,在宋代主要种植在河南、河北、安徽、湖北、山东等地区。胡麻油是宋代使用最多的植物油之一,据北宋官员、科学家沈括的《梦溪笔谈》记载:“今之北方,人喜用麻油煎物,不问何物,皆用油煎”。麻糖,“麻”与使用的麻油有关,“糖”或许与这种油炸面食的香甜可口有关。最好不过家乡味,最浓不过故乡情。你的家乡美味是什么?欢迎留言讨论!(王建安   摄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