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春之滋味

 佩君的文艺营 2022-03-22
朋友邮寄来的茶喝得慢,黑糖姜枣茶,外包装是红色复古图案,独立小袋,一盒十包,配料有黑糖大枣枸杞子生姜桂圆,产自安徽亳州——中国药材之都。

去年买过一些花茶:金银花、茉莉、玫瑰、菊花,搭配绿茶或红茶一起喝,全凭心情。

相比茶,同事喜欢滴滤咖啡,每天上班泡一杯,甘、酸、苦相互交织,味道浓郁。我一直喜欢不起来,主要喝完咖啡胃部不适,饱腹感强烈,像是胃一直被什么东西顶住一样。牛奶也是。家里一直都买酸奶,很少买纯牛奶,偶尔买是因为需要做烘焙。

还是更喜欢茶本身清香淡然的滋味吧。

平时周末在家也会煮茶,有时煮红豆薏米搭配红枣枸杞,有时煮当归党参桂圆茶,多是补气血类的,料不多,煮起来也方便。读书间隙或外出回来,喝一杯,清甜温暖,滋润身心,从中获得内心的平静和情绪的安宁。

再好的茶,也不过三五次冲泡,味道越来越淡,香气隐秘难见,然而成为真正的茶之前,须历经多次锤炼。

五六岁时,家中也曾制茶,拿去集市售卖。茶叶来自故乡山坡的茶园,到了采茶时节,茶人手脚不停在茶树上采摘,到了夜晚才开始制作。

印象中需要先将新鲜茶叶分类,按照毛尖、一芽一叶、一芽两叶,论品质区分,将其在簸箕上摊开,然后高温炒青,继而揉压,手工不停的揉捻,用力均匀,最后使其干燥,装袋进入集市售卖。

父母做完茶,通常已至下半夜,第二天依旧早起,开始新一天的忙碌……
有时我会想,就算日子再难,还会难到儿时的那个夜晚吗?

母亲两只手采茶大概是那时开始练就的独特技能,动作快,产量高,我那时学她,用两只手一起,但无论如何都配合不好。

家中制茶只是阶段性为之,一番日夜不停劳作后,茶叶并未卖出像样的价格。那时的茶并不金贵,大多是粗茶、口粮茶。更多时刻,母亲会和老乡们一起去十几公里外的种植绿茶的大户家中采摘茶叶。

有一年春季我跟她一起,骑车走很远的路,到达一座绵延无尽的大山,漫山的茶林,让我十分震撼,惊叹。

采茶一定要赶早,通常天不亮就出发。

为了防止清晨的露水打湿裤子,采茶人会在腰间围着一块塑料薄膜,用以隔离。她们彼此快活的交谈在密集的嫩芽面前渐渐止住,空气变得安静,大家开始专注而忙碌的采摘茶叶。

我也跟着大家伙一起,一天采摘下来,腰酸背痛,只摘到一两斤,而母亲采摘的量是我的八九倍还要多。

很多年不采茶,可记忆中的那个春天,忙忙碌碌的身影活跃在茶林深处,一直难以忘怀,对于人生的辛劳与忙碌,在幼年的萌芽阶段,开始有所启发,这大抵是大自然的茶叶带来的教导。那时候的我们,有很多跟大自然学习的机会,也无须父母在身边耳提面命、苦口婆心。

喝茶时,想起采茶人的辛苦、制茶人的不易、朋友间的情感,亦是一种感恩。倘若日子有起伏,不如在生活中去品尝茶的滋味。它淡而不寡,余味绵长,既有春风化雨的柔情,又有雨打风吹的坚韧,还有滚烫冲泡的香气,似有若无,萦绕心扉。

等一个风和日丽的春天,打算带着孩子去采茶,去体验过去生命中熟悉的曾经,去回味那悠长久远的记忆。
作者介绍-
城市新移民,文字爱好者,至今写了七十余万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