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地产复苏,城投迎来希望曙光?

 A探索者 2022-03-22

随着宏观政策的变化,以及地产去金融化的基本完成,如今的地产行业进入了明显的复苏前奏,许多地区的土地市场也正迎来新的变化,也给许多地方的城投带来的希望的曙光。

自从去年中旬地产进入大规模的去产能阶段,许多地区的土地收入出现了快速下降,对地方的政府性基金收入、城投主营的一级开发收入均有较大影响,使得许多地区的城投流动性受到一定冲击,也使得年末年初的城投潜在风险有所上升。

那么,当地产复苏、基建重新开始启动,城投是否王者归来、迎来新的曙光呢?

地区分化,几家欢喜几家愁

虽然地产行业的整体收紧与政策组合拳有莫大关系,但这并不意味着放开后的市场还是当初的那个市场;在后城镇化时代,不同地区间的地产市场差异将更为明显。这意味着在地产政策逐渐放宽后,不同地区所面临的状况将有很大区别;城镇化重点地区、省会周边将迎来新的复苏,但其余地区的土地市场仍然将维持低位。

从城镇化进程来看,目前城镇化的进程已经从追求速度与指标转向提升城镇化质量,城镇化的增速有明显的放缓。近期住建部公布了2020年的城镇化率已达到63.89%,而十四五规划提出到2025年的城镇化率预期仅为65%;这意味着,除了部分省会城市与重点城市外,未来数年大部分地区的新增人口流动与需求将大幅下降,三四五线地区的地产将迎来一轮快速的退潮。

也就是说,地产整体的周期并没有改变,政策的适当放宽只是将压抑许久的重点地区需求适当释放,使得重点城市、省会城市、人口密集地区的土地市场有所回暖,城投压力对应降低;但对更多的地区来说,长期的趋势没有改变,地方财政与城投的压力仍将持续。

基建定向,城投受益较有限

在如今的改革中,地方政府的各项管理逐渐严格,与企业之间的界限逐渐清晰。在预算改革与政府投资条例后,一部分基建投资被纳入了政府预算的范畴,政府虽然可以通过委托代建等形式交与城投,但规模与产生的利润都非常有限,无法增加城投的业务收入与利润;而另一部分则交由市场化模式实施,实施单位必须自负盈亏

这意味着,即使一个地区的基建投资规模有很快增长,但能够带给城投的收益仍然是非常有限的;并且在15号文已经明确不得以任何形式增加地方隐性债务后,城投即使由于基建项目产生了新的债务,也与地方政府无关、财政不承担任何偿债义务。地方基建投资,已经不再与地方城投划等号;基建债务也不再等于地方政府债务。

从目前的政府投资项目来看,越来越多的项目由政府直接负责,能够交给城投实施的,如地方专项债券模式,也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监管;政府投资的增加,并没有带来地方财政的宽裕,自然也对城投的收入没有帮助,只能帮助城投暂时解决一小部分流动性问题,但比较有限。

市场变革,信用融资仍趋紧

虽然在宏观政策的变化下,总体融资环境有所放松,但在目前的监管与潜在风险下,机构投资者的偏好仍然比较集中,同时在未来的土地市场分化下,地区分化、强弱分化将进一步加剧,使得中西部、行政层级较低的城投仍然面对持续的收紧,能够得到改善的区域比较有限。

或许在这个不安定、总体求稳的2022年,公开市场的城投债仍然能够维持基本稳定,但风险事件注定不会缺席;能够再一次得到市场青睐的主体,也将随着新的发展区域变化而随之改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