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斌:我读《山海经》之十五

 温馨微语 2022-03-23

阅读本文前,请点击标题下面蓝色字体“温馨微语”“关注”我们。欢迎指导,期待赐稿,体裁不限。诉说灵魂情感,传播社会万象,品论人生得失,关注百姓喜乐,倡导原创,感谢转发分享。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赐稿邮箱:jstjtx@163.com

文/李 斌


今天我们来读《西次二经》的钤山、泰冒之山和数历之山。
据本人对西山经和北山经、东山经诸篇的初步研究,我认为当时《山海经》考察团队对各山经、海经的考察肯定是分区分组进行的,否则这么复杂系统的工作肯定是无法有条不紊完成的。分区分片的依据肯定是华夏(甚至世界)的名山大川。西山经大致考察的是华山、秦岭以北,黄河中上游晋陕段以西的广大地区(包括陕甘宁全部和青海内蒙部分地区)。西次二经考察的线路大致是从黄河中游的龙门出发,沿梁山(黄龙山)南麓山脚一直往西行进,按照循水溯源的方式先后考察了黄龙山、六盘山、崛吴山、祁连山等山水。为便于建立一个初步印象,先将前面六山在地图上大致标注如下:


 

【原文】

西次二经之首,曰钤山①,其上多铜,其下多玉,其木多杻、橿②。

【注释】

①钤(qián)山:今稷山,在山西西南部。②杻(niǔ):檍树。橿(jiānɡ):树名,古代用作造车的木材。

【翻译】

西次二经中的首座山,名叫钤山,山上蕴藏着丰富的铜,山下蕴藏着丰富的玉,山中的树木繁茂,大多是杻树和橿树。

再学习笔记
一、关于钤山
注释曰:“今稷山,在山西西南部。”我们再看一下新华字典对“钤”字的解释。1.印章。钤记(旧时印的一种)。2.盖印章:钤印。钤章。3.锁:钤键(a.锁钥,关键;b.喻机谋)。4.兵书,谋略:钤决(泛指兵书或谋略)。钤谋(计谋)。韬钤(中国古代兵法书《六韬》及《玉钤篇》的合称,亦指用兵谋略)。比较这四种解释,我认为比较适合于“钤山”的,当为第三种。作者给此山命名为“钤山”应该是想告诉我们,此山锁住了某条大河的前进道路,致使水流在此处滞留回旋。对照地图我们发现“稷山”归于北山经才对。而河津市的龙门山却符合这个要求。
《禹贡》有“导河积石,至于龙门”的记载。天津出版的《中华上下五千年·大禹治水》第十二自然段:“禹率百姓自甘肃积石山一路疏通黄河河道而下,走到黄河中游(今山西河津市和陕西韩城县交界地),发现一座大山挡住了黄河的去路,浩荡的黄河水盘旋回流,将高高的孟门山淹没了。禹当即命人将山凿开了一个大大的豁口。被困的黄河水开闸般吼叫着狂泻而出,水声震耳欲聋。从此常年奔涌畅通无阻。《诗经》:“奕奕梁山,维禹甸之”。这就是说,现在的龙门山(海拔1122米),在禹凿龙门之前,称作梁山。《水经注》载:“龙门为禹所凿,广八十步,岩际镌迹尚存。”后来,人们为了纪念禹的功劳,就把此山称为龙门山,把这个缺口称为禹门口”。
禹门口,在山西省河津市西北的黄河峡谷中,为黄河晋陕峡谷的南端出口。这里两岸峭壁夹峙,形如门阙,水势汹汹,声震山野。这里是禹凿龙门的发生地,也是神话传说“鲤鱼跃龙门”的龙门所在地。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关中吴用光曾撰诗赞曰:“谁向昆仑朔所来,奇峰对立疑天开,吐吞江海乾坤撼,劈破鸿蒙神鬼哀;三级声轰波涌月,千层秀起鱼飞台,临流远眺苍无际,漫夸子云能赋才。”这就是诗人对龙门山气势雄伟险景的真实写照。
黄龙山,古称“梁山”,位于陕西省黄龙县、韩城市以及宜川县交界处,1400-1700米,相对高度为300-500米,最高点海拔1788米,沙页岩,低缓坡段有黄土分布,为,海拔1500米以上,多为基岩及风化碎屑,1400米以下的梁顶及缓坡有黄土分布,尤其在西、北面形成黄土梁状丘陵,山地森林茂盛,有“黄土高原一叶肺”的美誉,是陕西重要林区之一。
二、关于铜玉
经文曰:“其上多铜,其下多玉”,这里的玉是指玉石矿藏。与河津市紧临的乡宁县确实也盛产铜和玉石。【知识链接】乡宁县有煤田面积约1600平方公里,占总面积78%,勘探储量153亿吨,可采量130亿吨;煤层最厚8;全系主焦煤,低硫、低灰、发热量大。其次为铁矿,储量约在亿吨以上,品位一般在45-63%之间。此外还有石灰石、石英、石膏、紫砂陶土、长石、云母、硫磺、玛瑙、铝土和铜、铝、铀、锗、镓、银等。
综上:“钤山”当为今山西省运城市河津市西北的“龙门山”(本与陕西省的梁山联为一体,禹导河龙门时凿开)。

泰冒之山

【原文】

西二百里,曰泰冒之山①,其阳多金,其阴多铁。洛水出焉②,东流注于河③,其中多藻玉④,多白蛇。

【注释】

①泰冒之山:泰冒山,为今陕西韩城附近的西山,又名虚梯山、中山寺山、西山寺山。②洛水:水名,今洛河。③河:黄河。 ④藻玉:有彩纹的玉。

【翻译】

向西二百里有座山,名叫泰冒山,山的南面有很多金,北面有很多铁。洛水发源于泰冒山,向东流入黄河,水中很多带有彩纹的玉,还有很多白色的水蛇。

再学习笔记
一、关于泰冒山
经文曰:“西二百里,曰泰冒之山”。从钤山(龙门山)沿黄龙山同脚向西行进二百里,来到了合阳县西北的武帝山。【知识链接】武帝山地处合阳县西北,距县城20km,其东西蜿蜒约50km,北纵深约20km,平均海拔1300米,最高处磨镰峰海拔1543.8米,总面积约600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因西峰山顶建有汉武帝祠而得名。武帝山乃历史名山,属黄龙山脉,因其东西横亘,远望形似屋梁,当地人也称梁山。经文注释:“为今陕西韩城附近的西山”我认为与龙门山还太近。泰冒山为今之武帝山更合适一点。
二、关于洛水
经文曰:“洛水出焉,东流注于河。”而经文注释曰:“水名,今洛河”。从地图上看今洛河无论怎样都不会“东流注于河”的。此洛水非彼洛水。我认为经文之“洛水”当为“洽水”之讹误。【知识链接】合阳县,隶属于陕西省渭南市,古称有莘国,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合阳之名,缘自魏文侯十七年(前429年)于黄河西岸合水(亦称洽水,清初断流)北岸筑城,取名“合阳城”,西河之地始称合阳。景帝二年(前155年)始设“郃阳县”,19649月国务院更改生僻地名,改“郃”为“合”,称合阳县。洽川久负盛名,最早在《诗经·大雅·大明》记载着“文王初载、天作之合、在洽之阳,在渭之涘”中注释洽读(he)。洽川,因古有洽水而得名,这里古代曾设夏阳镇,又一度设夏阳县,所以亦称夏阳川。从合阳县地图上可以看到,现在合阳县还有个“洽川镇”,也有旅游胜地“洽川风景名胜区”。这都说明远古时期确实存在“洽川”。既此经文所言之“洛水”。我们可以大胆猜测:洽川应该是大致与今天的徐水河平行的,从武帝山发源的,最后由灵泉村或莘野村注入黄河的。
总之:“泰冒之山”指今陕西省渭南市合阳县的西北的“武帝山(最高峰磨镰峰)”;“洛水”即今合阳县的“洽水”(清初断流)。


数历之山

【原文】

又西一百七十里,曰数历之山①,其上多黄金,其下多银,其木多杻、橿,其鸟多鹦。楚水出焉②,而南流注于渭,其中多白珠。

【注释】

①数历之山:数历山,可能在今陕西境内。②楚水:今陕西耀县的石川河。

【翻译】

再向西一百七十里有座山,名叫数历山,山上有很多黄金,山下有很多银,山中的树木多是杻树和橿树,山中的鸟类多为鹦鹉。楚水发源于数历山,向南流入渭水,水中有很多白色的珠子。

再学习笔记
《五藏山经传》卷二:“数历。子午山南分水岭也。自岭而南,其西注泾诸川四源均列,象积禾,故曰数历。历者,积禾也。”子午山南分水岭即今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北部之长蛇岭。耀州境内最北部的“长蛇岭”古称“长条岭”,横亘县境北界,为耀州与旬邑的分水岭,山脊为县界,主峰海拔1732米,为全县高程之最。经文释曰:“数历山,可能在今陕西境内。”不是可能而是一定。不过说在陕西境内则太笼统,不具体。甲骨文中“禾”字,大体都与禾苗的实物特征很象(选几个如下)。字的主体是穗杆长而上端弯曲,穗杆两侧各生出有小叶。正如河流的干流和支流一样,当然要两侧都有支流的才像。如两侧的支流基本对称分布则可称为“积禾”。

我想“积禾”者,一定既可用来描述河流的干流和支流的整体形象,也可以用来描述山脉的形象——主脉两旁各伸出若干支脉。我们再看下面地图中子午岭南端支脉(红色椭圆内的部分)是不是用“积禾”来描述它的形状很贴切呢?
但我认为《五藏山经传》卷二所言“……自岭而南,其西注泾诸川四源均列,象积禾,故曰数历。历者,积禾也。”并不妥帖,因光泾河右岸四条支流均列,如不包括其左岸的支流,根本不像“积禾”。所以只能说此山为“积禾之山——数历之山”。
这样一来,楚水就正是经文注释所言:“今陕西耀县的石川河”了。
【知识链接】石川河,黄河支流渭河支流,发源于陕西省铜川市焦坪北山和耀县(铜川市耀州区)瑶曲镇的北山,自西北向东南走向,流经铜川市王益区、耀州区,渭南市富平县,西安市阎良区、临潼区,最后于西安市临潼区的交口镇(街道办)流入渭河。上游为漆水河和沮水河,二水南下于富平县境内洪水乡岔口合流,蜿蜒曲曲百余(144)公里,盛产细砂、鹅卵石,为石头之川,故称石川河。上源二支,东支漆水,又称铜官水,西支沮河为石川河正源。沮水,也称沮河,源于耀州区西北长蛇岭南侧,由大坡沟、西川等数条小溪流汇集而成,南偏西流至庙湾转东南流,于柳林镇上下,东纳校场坪,西纳秀房沟(头道沟)水,在耀州区城南与漆水河交汇,河长67公里,流域面积871平方公里,比降13‰,年均径流0.62亿立方米。

作者简介

李斌,籍贯湖南,19731月出生。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单位公职人员,爱好诗词写作。善于发现身边感动的瞬间。

图片除署名外,其它均来源于网络

转载请注明出处“温馨微语”

转发是对作者最大的鼓励 

往期链接

李斌:我读《山海经》之十四

李斌:我读《山海经》之十三

李斌:我读《山海经》之十二

李斌:我读《山海经》之十一

李斌:我读《山海经》之十

李斌:我读《山海经》之九

李斌:我读山海经之八

李斌:我读山海经之七

李斌:我读山海经之六

李斌:我读山海经之五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